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飯前感恩

人又不是畜牲,總不能一坐下來二話不說就大吃四方,彷彿豬食潲。遇上喜慶宴會,素昧平生的十個人共處一桌,但見頭菜拼盤端將上來,連聲叫道“飲杯,飲杯”,是表示認知別人的存在,所以雖然有懶惰蘇絲轉盤,還得互相客氣禮讓一番,方才動筷;化皮乳豬和涼拌海蜇的分量該是多少,各人心中有數。即使是家中一日三餐,也有小家庭的規矩。小孩子進食之前會說一聲:“爸爸媽媽食飯。”自小得養成顧及別人的美德,必須睇餸食飯,不得飛象過河。至於虔誠的教徒,獨自在餐室午膳,也會在事前低頭默禱,以示感恩。

基督徒的飯前感恩禱文似是可以隨意抒發,總不外是多謝上主賜我等日用食糧,並求保佑老少平安,也有福至心靈地輕輕附加一句:“並請祝福這位日復一日、鍥而不捨地在廚房主持大局的賢慧主婦。”多半是因為曾經有主婦發難:“多謝上主?敢情這一頓飯是從天而降的吧?”因此有了經驗,作此天衣無縫的安撫。當然,富有神學邏輯訓練的大可以振振有辭辯曰:“廚房中的勤奮主婦,亦不外是上天的安排所賜。所以歸根究柢,還是感謝上主。”不過神學歸神學,明智的子女通常不會把邏輯推至這樣的極端。

天主教徒有飯前經和飯後經,更加嚴謹了。飯前經求上主祝福所賜之糧食,飯後經方才感謝所賜,思路分明,有條不紊。更為耐人尋味的是飯後經還有一句:“願亡者的靈魂因天主的仁慈而得到安息。”好端端的吃飯,怎麼又想到生死大限了呢?原來教徒們都知道人生在世只是過渡,而且生命無常,誰也沒有提出保證天天可以飽食無憂。今天有得吃,說不定明天就沒有了。沒有甚麼是我們應得的,沒有甚麼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對一切都表示感激。感恩是教徒的平常心態。

十九世紀的英國散文大家查理士.蘭姆(Charles Lamb)在〈飯前感恩〉(“Grace Before Meat”)一文中就說過:“為何我們對口腹之福—甚至僅是吃的本身—有著明確特殊的感謝表示,而對世上許多別的美好事物、佳惠妙賜卻只是悄悄受用而默不作聲呢?”蘭姆還列舉多種例子,如愉快的旅行、月下的散步、好友的會晤,還有那美好的書本、文學著作,亦即是所謂精神食糧,這些也很重要呀。那在閱讀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或米爾敦(John Milton)之前,是否也要禱告一番呢?還有咱們的曹霑和杜甫?天主教的彌撒禮儀之中,神父讀畢福音之後便說:“這是上主的話。”信徒便和道:“感謝天主。”的確是有開口多謝天賜的精神食糧。

記得愛說笑話的阿蟲曾經說過:“從前的孝子在行周公之禮之前,得向列祖列宗焚香禱告一番,祈求家中香燈得繼,而免陷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厄運之中。”怕只怕面對這樣的壓力,會大大影響了情趣,因此適得其反。德國的聖哲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就說過:“假如上帝願意給我們肉體的歡樂,我們又何必假裝比上帝還要神聖呢?”潘霍華主張的是生命的多重奏:生命是多方面的,萬物各有時刻;有時要面對苦難,有時要接受歡樂,有時需要克己,有時可以享受。潘霍華還幽默地表示:“說得坦白一點,在妻子的懷抱之中卻又偏偏去想超凡入聖的宗教問題,是缺乏品味的表現。”對生命的歡樂,坦然接受便好,何必假惺惺?

那麼面對食物而禱告一番又是否惺惺作態呢?照查理士.蘭姆的說法,話要分開來講。他說祈禱祝福一事在窮人的飯桌上,或者在兒童天真無邪地進食時,的確有其動人之處。三餐不繼的人坐在飯桌之前,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因此他的感恩是由衷真誠的。一個人面對著一盤蘿蔔燉羊肉,很可能會產生感謝的念頭,但這同一個人對著一桌子鹿肉甲魚的盛宴,頭腦未免會紊亂起來,因而與誦經的事不甚協調。當其時也,狼吞虎咽的慾望既已佔了上風,宗教的虔敬情緒便難以橫插進來。一張垂涎三尺的嘴巴還要再嘟囔甚麼禱文,實在也與誦經之原義大乖。強烈的食慾如此大熾,微弱的道心也必澌滅。

查理士.蘭姆說他並非反對飯前感恩,他反對的是明是感恩,暗中卻去祭饕餮之神。因此他說:“這祝福誦經之舉,要推進至食慾已退、良心發現之時,亦即是食物清淡、杯盤有限之時。”我覺得蘭姆的論調未免過嚴。人生在世,面對清茶淡飯固然要保存感恩之心,但更重要的是在有機會面對美食盛宴之時,依然保持平靜心態,歡歡喜喜地坦然享用一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阴县| 岳西县| 文登市| 防城港市| 伊金霍洛旗| 高要市| 来宾市| 毕节市| 武威市| 南投县| 青河县| 板桥市| 柞水县| 英超| 绥棱县| 开封县| 泌阳县| 本溪| 民权县| 古交市| 乳源| 塔城市| 洮南市| 淮阳县| 新疆| 新田县| 仪征市| 鲁甸县| 侯马市| 湖口县| 旌德县| 凉城县| 永新县| 平昌县| 沽源县| 温宿县| 广南县| 双柏县| 哈巴河县| 新巴尔虎右旗| 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