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勿以貌取人
- 老夫子品評韓非子
- 老夫子
- 2065字
- 2014-05-31 13:31:51
韓非子曰:“觀容服,聽辭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語出《韓非子·顯學》)僅看一個人的容貌、服裝,僅聽他的言談論說,就是孔丘也不能斷定他是否能干。
不能根據外表來評判人的品德,不能以相貌來估量人的能力。若不看本事只看長相,歷史上許多杰出人物也許會因其貌不揚而不能建功立業。
韓非子曰:“觀容服,聽辭言,仲尼不能以必士。”
——語出《韓非子·顯學》
韓非子認為,以貌取人,是沒有絲毫的科學依據的,這樣做只會埋沒人才。
在《韓非子·顯學》中,韓非子有非常精彩的論述:
“只看制劍時加的錫和劍的成色,就是善于鑄劍的區冶也不能斷定劍的質量。”
“開馬口,觀馬齒,端詳馬的外表,就是善于相馬的伯樂也難以判定馬的優劣。”
“僅看一個人的容貌、服裝,僅聽他的言談論說,就是孔丘也不能斷定他是否能干。”
識人不能以相貌為標準,這是因為相貌不能反映人的實際情況。奸詐的人,雖對人暗藏殺機,卻以笑臉相迎;善良的人,雖有菩薩心腸,對人也可能怒目相向。一個長得丑陋的人,或許是一個至善至誠的人;而一個艷麗無比的美人,心腸可能比蛇蝎還毒。
人的外貌和內心的關系正如現象與本質的關系。盡管現象是本質的表現,兩者相互關聯,但現象不是本質。人的外貌有時是其內心的反映和表現,如人內心的喜怒哀樂,常常能從人的表情中顯露出來。所謂“察言觀色”,就是通過對人的語言和表情的觀察和分析,來揣摩人的內心世界。但是,并非人人如此,有的人喜怒不形于色;還有些人心里一套,表現出來的又是一套。后者,表里不一,城府很深,他們善于隱藏自己的情緒,常常使人上當受騙。
那么,又該如何鑒別人才呢?
韓非子說:“用劍在水上擊殺鵠雁,在陸地上砍斷馬匹,就是奴婢也能分辨出劍的利鈍。”
“把馬套在車上駕馭它奔跑,看它最終跑到哪里,就是奴婢也能分辨出馬的優劣。”
“一個人只要讓他擔任一定的官職來試用他,責成他做出一定的功績,就是普通人也能毫不懷疑地分辨出這個人是愚蠢還是聰明能干。”
總之,僅憑外貌難以判斷一個人是否是真正的人才,但如果到實踐中檢驗,就很容易做出正確的判斷。
吃古通今
春秋末期,齊國和楚國都是大國。有一回,齊王派大夫晏子訪問楚國。楚王仗著自己國勢強盛,想乘機侮辱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高的洞。晏子來到楚國,楚王叫人把城門關了,讓晏子從這個洞進去。晏子看了看,對接待的人說:“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話傳給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開城門,迎接晏子。
晏子見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聲,說:“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嚴肅地回答:“這是什么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伙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云;大伙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么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有這么多人,為什么打發你來呢?”晏子裝作很為難的樣子,說:“您這一問,我實在不好回答。撒個謊吧,怕犯了欺騙大王的罪;說實話吧,又怕大王生氣。”楚王說:“實話實說,我不生氣。”晏子拱了拱手,說:“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到這兒來了。”說著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著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當他們吃得高興的時候,有兩個武士押著一個囚犯,從堂下走過。楚王看見了,問他們:“那個囚犯犯了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說:“犯了盜竊罪,是齊國人。”楚王笑嘻嘻地對晏子說:“齊國人怎么這樣沒出息,干這種事兒?”楚國的大臣們聽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來,以為這一下可讓晏子丟盡臉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么不知道啊?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楚王聽了,只好賠不是,說:“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了。”
老夫子點評:
韓非子主張不以貌取人,因為人的長相如何,跟他有無真才實學沒有必然的聯系。有的人相貌堂堂,腹中卻空空如也;有的人長得丑陋,卻滿腹經綸。就用人之道而言,相貌堂堂而又滿腹才略者當然再好不過,但相貌丑陋卻才華橫溢者也與大局無礙。
鏈接共享
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
——《韓非子·奸劫弒臣》
按照名稱和事實是否相符來判定是非,憑借事實來比較驗證,可以審查言論是否正確。
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費能必而據之者,誣也。
——《韓非子·顯學》
不經事實驗證就加以肯定,那是愚蠢;不能肯定的事情用作言論的依據,那是欺騙。
令聽言觀行,不以功用為之的彀,言雖至察,行雖至堅,則妄發之誤也。
——《韓非子·問辯》
現在聽取言論觀察行動,如果不以實際功用作為它的目的,即使言論分析入微,行為堅決無比,也還是像箭無的放矢一樣。
好學的韓非子
韓非子出生于戰國時期韓國的一個貴族世家。韓非子自幼聰明好學,志向遠大,但因口吃而不善言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