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八卦的起源

《周易》的奇特形式在于它以兩種符號(稱作爻)組成八種符號集合體:?、?、?、?、?、?、?、?(稱作卦);并以它們為元件,重迭、推衍成六十四卦。因此,了解《周易》,首先要了解八卦。

關于八卦的起源,傳統的說法是“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2);“伏犧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3)。這是說,伏犧氏效法河圖而作八卦。至于河圖,宋朱熹稱為邵雍所傳,在其所著《易本義》中予以揭載,如下圖:

圖中白點表示奇數;黑點表示偶數。其方位為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頗富神秘色彩;然于古無證,難以置信。即使有如朱熹所言之者,其圖與八卦有什么真實的、必然的聯系,迄今無人指實。上引《系辭》文字只能視為后人對天賜神物的遠古傳說的附會,無助于科學地解釋八卦起源。值得注意的是,《系辭下》對八卦產生又提出了另一說法:“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是說伏犧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人類自身的器官構造,遠取自然萬物的不同特點,加以摹擬,才產生了八卦。這種看法抹去了“神物天授”的迷信色彩,表現了解說者認識論上樸素的唯物思想,在易學史上,在中國哲學史上自有其貢獻。但它并沒有抓住八卦作為原始巫術的本質特征,從具體的占問方式來說明其起源(4)。因此,后世易學家多所不取(5)

近世學者研究八卦多求實求真的科學態度。本世紀二十年代初,歷史學界在西方史學理論的影響下,力圖對中國古代文獻和古代歷史作出新的解釋,出現了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派。以“疑古”自詡的錢玄同首先以生殖崇拜重新解釋八卦的起源。他在《答顧頡剛先生書》中說:“原始的八卦是生殖崇拜時代的東西;乾坤二卦即是兩性生殖器的記號。初演為八,再演為六十四……”(6)郭沫若原來因襲此說(7),一九四五年又改變了上述看法,認為“八卦是既成文字的誘導物”(8)。他認為,八卦中坎卦象征水,卦形為?,是古文拉直而橫置起來所成;坤卦?,是由川字變化而來;?、?是震兌兩字的省略;?為天,天古文作,稍加修正便形成?的卦形;?象征火,銘文火字多作,修正省略,可以得到?卦形;其它巽?、艮?兩卦,郭以為很難解說,存而不論(9)。六十年代,于省吾根據《左傳》、《國語》中有關“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的記載,參之以金川彝族的繩占法,認為“八索”即八索之占,從而提出了八卦起源于八索之占的新見解(10)。此外,有些學者認為八卦是龜卜兆文的衍化(11),等等。

上述諸家探討八卦起源較之傳統說法,大有前進。或撥去神學迷霧,或結合原始崇拜,或著眼于占筮的特點,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筆者以為,這些探討仍然沒有從八卦所蘊含的周民族的原始筮法,提出令人信服的解答。生殖崇拜說的不足之處是浮泛。中國原始社會時代確曾存在過生殖崇拜,也形諸文字(12)。但與符號相距較遠,很難看出由“且”和“匕”向衍化的脈絡。郭沫若應用修正,省略,顛倒文字結構的方法帶有明顯的主觀隨意性,用以探討嚴肅的科學問題,極易導致結論的失真。文字誘導說的前提是卦象,?為天、?為地,?為雷、?為風,?為水,?為火,?為山,?為澤,是《說》卦的解釋,無征于《周易古經》。我們仔細考察《周易古經》,發現其中并無卦象(13),更何況早于《周易》的八卦。上述八卦起源理論共同認為八卦當產生于原始社會。從原始思維的特征來看,原始先民還沒有發展到以抽象的符號來象征具體的自然現象的程度。就八卦卦形與天地水火等字的古文字形的關系來看,既可以說八卦是既成文字的誘導物,又可以說天地水火等古文字形是八卦的誘導物。由?導出草書之天,由?導出隸書之水等(14)。郭沫若那種顛倒修正八卦卦形以求得與古文字衍化關系的做法,不能科學地解釋八卦的起源。

八卦起源于八索之占的主張,獲得了少數民族占卜習俗的佐證。據載:“四川阿壩地區藏族用牛毛繩八根隨便打結丟在地上,如果是三次,最后看三次所得結繩數的排列關系,以定吉兇。”(15)如果把少數民族的繩占同“八索”聯系起來以說明八卦的起源,必須解決如下兩個問題。(一)“八索”是否即八索之占。“八索”一詞見于《左傳·昭公十二年》。楚靈王與右尹子革談話時,稱左史倚相為良史,因其“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杜預注:“皆古書名。”這四種古書早已亡佚,無從指實。后世注家,各有臆測,雖聚訟紛紜,其以為書名,無一例外。如以八索之占釋“八索”則與上文“能讀”不合。盡管今世少數民族有以八條牛毛繩擲地而占的方法,似乎不能斷定“八索”即為八索之占。此其一。(二)退一步講,“八索”即少數民族的繩占法,將有結的八條繩索擲地而后,視繩上結數的排列次序,以數字或符號記錄下來,就是八畫卦(姑且名之)。由這類八畫卦到?、?等八個三畫卦,其間必有一個簡化的過程。就繁簡而言,事物的發展可能有兩個方向,一是由簡而繁,一是由繁而簡,因之我們不能絕對地排斥筮卦在其產生過程存在著簡化。我們可以作如下兩種設想:一是由八畫而六畫,而三畫;二是由八畫而四畫,而三畫。由八畫而四畫,或由六畫而三畫,后者是前者的二分之一,按照人們的習慣,是可以出現的簡化方法,不必去追求其個中緣由。而由八畫而六畫,或由四畫而三畫,則必須有特殊的考慮。這樣看來,無論哪種設想,由八畫簡至三畫,過程繚繞,難以究明,恐非實際。更何況,八卦產生于原始社會,那時先民的思維還不可能達到由繁化簡,以簡馭繁的較為發達、較為高級的程度。鑒于上述兩點的捍格難通,八卦起源于八索之占的說法,很難令人置信。

《史記·龜策列傳》:“飛燕之卜順,故殷興;百谷之筮吉,故周王。”可知,卜行于殷;筮盛于周。以八卦行筮是周民族創造的占問神意的特有方式。它與商民族以龜卜問神是兩個民族不同的占問方式。春秋時期的晉大夫韓簡曾明確指出:“龜,象也;筮,數也。”(16)這是說,卜用龜,灼之而出兆,視其兆象而測吉兇;筮用蓍,揲之而成卦,視其策數而見禍福。考之古代文物和歷史文獻,商人尚龜卜,周人重蓍筮。龜卜和蓍筮——這兩種不同的占問方式,顯示著商周兩個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應該說明的是,有關周王朝的古代文獻和近年周原出土的卜骨表明周民族也在應用龜卜,但那是周民族同殷商文化發生接觸以后事情。因此,在探尋周民族古老的占筮方式——八卦起源的時候,我們不能把不同民族當時尚無文化接觸的不同占問方式勉強地拉扯在一起,以一種占問方式(龜卜)作為另一種占問方式(蓍筮)的源頭。

這樣,解決問題的關鍵已經明顯了,即上引韓簡所說的“筮,數也”。數,是八卦乃至《周易》占問方式的本質特征,把握住它,就抓住了問題的核心;離開它,將使問題的探討偏離方向。探討八卦和數的關系,我們仍需借助于《易傳》的有關文字。筆者認為,《易傳》的主要部分是戰國后期儒家者流所撰寫。撰寫者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嚴肅地解釋《易經》中的各種問題,而是借《易經》以立說,發揮儒家內圣外王之道。但是它畢竟是迄今為止專事解說《易經》的最早文獻。其中保存了先周時期有關蓍筮和八卦的若干材料,即使這些材料經過了《易傳》作者們的潤色、增飾、改造,只要我們撥去其中后人的附會,便會發現八卦以至《周易》這座神秘殿堂的若干消息,對于我們探究八卦的起源,有著重要意義。其中的消息之一,便是“數”的觀念:

大衍之數五十有五(17),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掛。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地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孰能與于此?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以上見《系辭》

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參天兩地而倚數。

——《說卦》

上引《易傳》文字的文化內涵我們將另行討論。這里只是簡要地指出幾點:(一)這些文字表現了數分奇偶的觀念。天數:一三五七九,即奇數;地數:二四六八十,即偶數。這是人們對數的原始的簡單的劃分。《易傳》寫作的時代,人們的數學思想大大超越于這種對數的原始的簡單的劃分,當是遠古先民即八卦產生時代人們對數的認識。數分奇偶是八卦起源的觀念基礎。(二)這些文字反復強調,《易》之所以為《易》就在于數的區分和組合,隱括著事物的變化(“成變化”),起著預測神意,指揮人事(“行鬼神”)的作用。這可以說是數變崇拜與神學世界觀的糅合。(三)《系辭》中“大衍之數”一章歷來被認為是古代筮法。其間的奧秘就是數的運算在有限范圍內的規律性。其中記述的“四營而成卦”的過程是相當繁復的。筮法的繁復是占問者經過相當長的時間行筮之后,改變筮法以示鄭重的結果。這當是《易經》編定后,社會上較為通行的筮法。循此上溯,可以推知,八卦起源于數的區分奇偶,排列組合,即所謂“參伍以變,錯綜其數”。(四)所謂“乾之策”、“坤之策”的“策”,說者皆以為蓍草。據《史記·龜策列傳》載,蓍草百莖共一根,歲生一莖,百年生百莖,與眾草不同,視為神物,故筮用蓍草。這是漢人的記述。考:策,從竹,非草類。最初的占筮用具當是小的竹桿,故曰策。后世籌策同意,用以謀劃(18),表明策的最初功用是所以計數而定疑。上述四點便是《易傳》透露出來的有關八卦起源的重要消息。它隱約地暗示我們,八卦不是起源于生殖崇拜,而是數的崇拜;八卦不是產生于既成文字或龜卜兆文的衍化,也不是繩結的數字記錄,而是用短小的竹桿(策)推衍出來的數的變化。這便是我們探討八卦起源的支點和途徑。

近年來,學術界循此途徑對八卦的起源作了有益的探討。汪建生同志考察了四川涼山彝族的占卜習俗,介紹了彝族的“雷夫孜”卜法:“畢摩(彝族巫師)取細竹或草桿一束握于左手,右手隨便分去一部分,看左手所余之數是奇是偶。如此進行三次,即可得出三個數字。有時亦可不用細竹或草桿,而用一根木片,以小刀在上隨便畫上許多刻痕,再將木片分成三個相等部分,看每部分刻痕共有多少,亦可得出三個數字。”(19)然后畢摩根據這三個數字的奇偶及其先后排列,預測吉兇,決定行事。涼山彝族的兩種占問方式雖有差異,其實質卻是一致的,即數分奇偶,占必三次。這類占問方式,尤其是前一種用細竹或草桿的占問方式,很自然地和《系辭》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記載聯系起來。對“易有太極”四句,當代著名學者張岱年先生認為,“太極即是天地未分的原始統一體。《系辭上》的太極為天地的根源。這是一種樸素的唯物論觀點”(20)。筆者以為《系辭》作者巧妙地運用了語意雙關的方法,既簡要表述了天地起源的觀點,也透露出八卦產生的過程。所謂“太極”指宇宙的本原,然聯系下文“八卦”也兼指行筮過程中未分之竹策,亦即如四川彝族占法中的一束細竹桿。所謂“兩儀”,既指天地,也兼指行筮中分而為二之后左右兩手各握之竹策。這是初筮的結果。所謂“兩儀生四象”,如《禮記·禮運篇》所說的“禮必本于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具有宇宙生成論的意義。“四象”亦可理解為再筮結果的四種情況。具體說來,初筮為奇數再筮仍為奇數者,則記以;再筮為偶數者則記以;初筮為偶,再筮為奇者則記以;再筮仍為偶者則記以。這就是四象。按占必三次的通則,進行三筮,則可能出現八種情況,推衍過程如上,茲從略。如以符號記錄下來即是?、?、?、?、?、?、?、?。這就是“四象生八卦”。所謂伏犧八卦,卦有三爻,實為筮必三次所得各種結果的記錄。

根據《易傳》中有關文字曲折內涵的索隱和少數民族占問方式的佐證,我們可以推測、描述八卦起源的大致情況:遠古先民在生活中對數有了奇偶認識,看到數的奇偶變化,感到神奇,產生了對數變的崇拜。于是,以“數”來測神意,定吉兇。其用具是細小的竹桿。占問過程稱之為“筮”。《說文》“筮,從竹,從古文巫字”。從竹,言筮策以竹為之;從巫,言筮者通于人神。最初的筮法是,筮者以左手握若干竹桿,以右手任意分之,然后視左手所余數之奇偶,記其數字,三占而定,畫而為卦。

這里有必要對數分奇偶、占必三次和變記數字而為符號,稍事說明。

自有人類,人分男女;男女配合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結合。這種結合使人類的社會生活得以和諧進行并繁衍種類。《周易·序卦》說:“有天地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萬物……”《莊子·則陽》說:“雌雄片合,于是庸有。”足見古人對人類之間男女配合、生物之間的異性結合,是怎樣的重視。先民從日常生活的大量現象中提煉出一個認識:成雙成對則通,則順,是為吉;反之,孤獨無偶則窮,則困,是為不吉。“尚偶”觀念當是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傳統心理。推之于數,則偶數為吉,奇數為不吉,甚或兇。《史記·李將軍列傳》載李廣身經七十余戰,屢建奇功,然終生不得封侯,故漢武帝說他“數奇”。可以推知,先民最初行筮只是視筮得數之奇偶以斷吉兇。

占需三次是先民們敬神意識的表現。《尚書·洪范》:“三人占,從二人之言。”意謂由不同的三個人來占問,以其中二人相同者為占斷。《洪范》雖非殷末箕子所作,應該承認其中保存了古代遺說。“三占從二”當是遠古先民占問行為的通行準則。筮需三次可能由于遠古懂巫術的占筮專家的稀少,由三人占筮,改由一人占筮三次;也可能占筮者出于某種客觀條件的限制或者主觀心理上的障礙,對初筮結果不肯置信,或者出于鄭重其事,而請求再筮、三筮。

把占筮結果以符號記錄下來,其間的衍化過程是怎樣的?張政烺《試釋周初青銅銘文中的易卦》一文作了令人信服的回答。該文考察了現有出土文物中的“奇字”,認為它們是易卦產生過程中直接以古文數字記錄的卦。卦中使用從一到八共八個數字,出現頻率最高者是一、五、六、七、八。該文《補記》又統計了1978年湖北江陵天星觀戰國時期楚墓竹簡上的易卦。其數字出現最多者為一和六(21)。一為奇數,六為偶數,很易聯想到一衍化為陽爻,六衍化為陰爻。考阜陽竹簡《臨卦》作,馬王堆帛書《周易》作,今本《周易》作。其間衍變的痕跡清晰可尋。即斷裂為,再整化為。十分明顯,陽爻由數字一衍化而來,陰爻由數字六衍化而來。這樣,易卦本身完成了由數字記錄到符號表示的衍化過程。今陰爻稱六,這稱呼就表示它是數字六衍變的結果;至于一稱九,也當從自然數的次序與變化中去理解。一為數之始,逐一相加,經二、三、四、五、六、七、八而到九,再加一,就是十,亦即十進位中,十位數的一。“九”在自然數中處于較為特殊的地位。它臨近個位數的終結,十位數的開始。所以《易緯乾鑿度》說“一者形變之始”,“九者氣變之終”。靜止地看一與九判然有別;變化地看一變而為九;九復變而為一,一與九是相通的。易卦本由數字變化產生;組成卦的爻,自然也融注著作卦者的變化思想。一可以稱九。由數字一衍化而成的符號,故稱九。

今見文物中有六數卦、四數卦(均見上文所引)和三數卦如(22)(23)。究竟是三畫卦在先,還是六畫卦在先,還是四畫卦在先?抑或三者同時出現?有的學者認為“在畫卦以具體數記錄的原始階段,完全是占幾次,記錄幾個數,沒有由三個數到六個數重迭的可能,可能倒是相反,由六個數到三個數的簡化”(24)。筆者以為,在“尚偶”觀念支配下的占筮行為,占必三次,三占從二,很有可能是當時行筮中被人們普遍接受的通則。正因為占必三次,所以才卦有三爻。如這一推論可信,則三畫卦在先,是不成問題的。惟四數卦的出現緣由不明。姑存不論,以俟高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寿县| 万州区| 雷州市| 宁乡县| 长丰县| 荆门市| 汶上县| 罗源县| 怀集县| 江口县| 加查县| 天门市| 神池县| 定结县| 商河县| 建瓯市| 德令哈市| 维西| 岱山县| 大兴区| 元江| 奉节县| 栾城县| 横峰县| 永仁县| 都昌县| 印江| 溧阳市| 泰和县| 开远市| 铁力市| 晋州市| 临泽县| 文水县| 长寿区| 万州区| 平江县| 昭觉县| 三亚市| 浠水县| 宜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