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周易》的形成
《漢書·藝文志》說:“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边@代表了有關《周易》的傳統看法:即伏犧氏畫八卦(上古);周文王衍為六十四卦并系卦爻辭(中古);孔子做《十翼》(近古)。八卦產生于原始社會,我們不泥于“圣人制易”的傳說,以伏犧氏代指其世,大體不誤?!妒怼贩恰吨芤住繁窘洠私饨浿畟?,不是孔子所作,自歐陽修以來古今學者多所辨證,已為今世學術界所公認。這里僅就《周易》經部的成書作簡略陳述。
關于《周易》的成書年代,學術界主要有三說:(一)西周初年說,以顧頡剛為其代表(25);(二)西周晚期說,以李鏡池為代表(26);(三)戰國初年說,郭沫若倡此說(27)。上述三說不依傍古人的傳統見解,別求蹊徑。主要方法是:(一)考察《周易》卦爻辭中的歷史故事、歷史材料及其所反映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狀況;(二)考察《周易》卦爻辭的表現方法和修辭方式(以上兩項可稱之為內證);(三)考察先秦文獻中有關《周易》的引述和記載、評論(可稱之為外證)。把三者結合起來,推論《周易》成書的年代,其方法是科學的。
然而,我們面對的《周易》,是一部由上古流傳至今的典籍,需要究明的不只是古代《周易》的產生年代和編纂情形,同時也需要探討今本《周易》的形成過程。這一探討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考察這部卜筮奇書在中國文化發展中具有怎樣的作用和地位。對此,李鏡池說:“《周易》是編纂而成的,其卦爻辭亦必很復雜,現存的樣式,難保不是經過第二次的編纂?!?a href="../Text/chapter1_0005.xhtml#jz_31_31" id="jzyy_31_31">(28)當今有的學者指出:“今本《周易》是經過戰國儒家改編的本子,所謂《連山》、《歸藏》,其實就是改編以前的兩種古本?!?a href="../Text/chapter1_0005.xhtml#jz_32_32" id="jzyy_32_32">(29)經前輩學者的啟示,本書以為,今本《周易》的形成有一個重卦、初編、修改的過程。具體說來,西周以前周民族的文化代表重卦并衍為六十四卦;西周晚期掌管卜筮的史官綜合各類筮辭編纂了六十四卦的卦爻辭;周室東遷,社會動蕩,王官失守,典籍流布四方,掌管、保存、攜帶《周易》的史官適逢漸趨活躍的學術思潮,參考不同筮書,斷以己意,修改卦爻辭。其修改過程是較長的,直至漢武帝立《周易》為五經之首的時候,《周易》才取得了封建時代最高哲學經典的神圣地位,成為定本,無可更改。準確情況,因史料有闕,不敢臆斷。下面僅就重卦、初編卦爻辭和修改等問題稍事說明。
(一)關于重卦——三畫卦重為六畫卦并衍為六十四卦。顧炎武說:“太卜掌三易之法,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考之《左傳》襄公九年,穆姜遷于東宮,筮之,遇《艮》之《隨》。姜曰:是于《周易》曰:‘元亨利貞,無咎。’獨言‘是于《周易》’則知夏商皆有此卦,而重八卦為六十四卦者,不始于文王矣!”(《日知錄》)顧氏的根據有二,一為《周禮》言三易——《連山》、《歸藏》、《周易》,皆有六十四卦,說明夏易《連山》、商易《歸藏》皆重卦為六十四;二是《左傳》,穆姜引《周易·隨卦》卦辭時,特意指明“是于《周易》”表明夏易《連山》,商易《歸藏》也有《隨卦》,如今本《周易》重為六畫者,只是卦辭有所不同。既然《連山》、《歸藏》皆已重卦,則重卦不始于周文王。顧氏推論的支點是《連山》為夏易,《歸藏》為商易,皆早于周文王。按,《連山》、《歸藏》雖已亡佚,其產生時代難以確考,今世學者多認為確是夏、商二代的筮書(30)。顧氏之說,殊為可信。史遷雖說過“文王拘而演周易”(31),那是個人通信中的感慨之談,服務于作者的情感表達。而在他生命所鐘的歷史著作——《史記》中卻改用了推擬之辭:“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a href="../Text/chapter1_0005.xhtml#jz_35_35" id="jzyy_35_35">(32)這表明了司馬遷的嚴謹作風。其根據當然是《周易·系辭》中“易之興也”兩節文字。對于文王重卦說,我們理解為古人對這部奇書來歷的神往;是把周民族文化的代表作品——《周易》同周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周文王聯系起來的一種愿望。至于重卦的具體時間,殊難確定,且無關宏旨。重要的是,推衍者在怎樣的思想觀念條件下重卦的,這要回到本書上文所談到的遠古先民“尚偶”觀念和“求變”意識。在“尚偶”觀念支配下產生的三畫卦,經“求變”意識的引導,必然走向新的突破。僅以三畫卦?(乾)和?(兌)兩卦而論,人們在長期的占筮活動中發現,占斷的不同,由于兩卦不同;兩卦不同就在于兩卦上爻不同,或者說是由于兩卦上爻的變化。從而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認識:每卦各爻具有變動(位置的移動)和變化(性質的改變)的神奇屬性?!断缔o》說:“爻者,言乎變者也”;又說:“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又說:“《易》之為書也,不可以遠。為道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都說的是爻的變動和變化的本性,這當是作者對先民樸素認識的總結和理論表述,道出了《周易》形成——由八卦衍為六十四卦的奧秘。先民一旦把“尚偶”和“求變”結合起來,六十四卦的推衍便成為可能?!吧信肌眲t把兩個三畫卦重迭起來,成為六畫卦,如?重為,以求得上下對應。后世說易者分六畫卦為上下或內外,貞悔,就是兩個三畫卦的對應,對偶;把一個六畫卦的六爻分別名為初、二、三、四、五、上,并以初與四應,二與五應,三與上應,就是上下兩卦位置相當的爻的對應,對偶?!扒笞儭眲t把重卦后的六畫卦的六爻依次改變,如
之初變而為
,二變而為
,三變而為
,四變而為
,五變而為
,上變而為
;另一種變化是變爻依次遞增,
初變而為
,再變而為
,三變而為
,直至六爻皆變而為
。而
之六爻皆
,恰與
之六爻皆一為偶。以此類推,八重卦變化后去其重復則得今本《周易》的六十四卦。《系辭》說“剛柔相摩,八卦相蕩”,大致概括了卦爻之間的變化。這雖屬推測,然重卦衍《易》的實際也只能如此。
(二)關于《周易》的編纂,主要指在六十四卦下系以卦爻辭。對此古人曾有各種推測,多屬牽強,置而不論。近世學者中當以李鏡池的分析、論斷最為精審、公允(33)。今根據筆者的理解撮述如次。
《周易》中的卦爻辭不是周文王或某一個人的創作,主要是古代筮辭記錄的整理和編纂?!吨芏Y·春官》:“占人……凡卜筮,既事則系幣以比其命,歲終則計其占之中否。”這是說,占筮之官主持占筮,事后記錄占斷之辭,并把它們保存下來,年終加以整理比較,考察同一卦爻有數種不同占斷的,哪一種命中率高。這些古代筮辭的記錄成為今本《周易》卦爻辭的主要來源。不過,當時的編纂者或出于謹慎,忠實于原有記錄;或缺乏刪汰抉剔以求精審的能力,把古代同一筮卦的不同筮辭幾乎照錄于《周易》各卦爻之下。于是出現了聞一多所說的“全書卦爻異義之例,曷可勝數”的情況。如《師》卦六五爻辭:“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兇?!鼻叭涫钦f,農田中有野禽,危害禾苗,應擒執之,故無咎。后三句說的是另一事,言行軍作戰以長子為帥,其他弟子隨行出征,將有車載尸還的危險,故言兇。這分明是兩次筮辭的綴合。
除了筮辭,《周易》還采用了社會上流傳的民間詩歌。如《明夷》初九爻辭:“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又如《中孚》九二爻辭:“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边@些文辭運用比興手法,具有鮮明的形象,語言優美而且用韻。當是編纂者深受民間詩歌感染,錄為卦爻辭以作為形象的比喻。此外,《周易》還采用了具有哲理意義的“格言”。如《泰》卦九三爻辭:“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損》卦六三爻辭:“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鼻罢哒f事物是變化的:平地變為斜陂,前行變為復歸;雖帶有循環論色彩,卻綜合了自然、人事中某種規律性的現象。后者總結旅行經驗,是初民“尚偶”觀念的表現??磥?,《周易》的編纂者是在假旅行以暗喻人生,總結人生經驗??梢姟吨芤住返木幾胝咴谪载持孪缔o的時候,不完全是對古代筮辭的機械照錄,和對民間詩歌、格言的無目的采輯。而是有一個基本的意圖,即借占筮的形式探索自然的奧秘,總結人生的經驗,以昭示來者。編纂者這一基本意圖是《周易》占筮巫術中的重要的積極因素。它表明古代巫術中已經孕育著先民的理性,中華民族將擺脫宗教巫術的迷惑、困擾、牢籠和羈絆,開始以新的、理性的目光來注視著自然、社會和自己的生活。它在易學發展史上,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于《周易》開始編纂的時期,我們摒棄那種孤立地考察個別材料的方法,而是考察卦爻辭所反映社會生活的基本狀況、表現手段和語言風貌,并將三者結合起來,從整體上來推測其編纂時代。于是我們看到:卦爻辭中有天子,王侯,大人、君子等封建領主階級和臣、妾、仆、小人等被統治階級的對立。這表明周民族已經進入到封建領主制時代;但卦爻辭中所反映的思想具體傾向,沒有西周前期封建領主階級宣揚“王權神授”,重視“以殷為鑒”,強調“敬天保民”那種自信和謹慎;而是程度不同地反映了統治階級的內部爭奪和在這內部爭奪中希求避世的賢者思想。如《訟》上九爻辭:“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言榮寵之不可長保。《蠱》上九爻辭:“不事王侯,高尚其志”,贊揚了隱居之士的高潔志向(34)。這是富有時代特征的思想傾向,恰與產生于西周后期的《詩·小雅》中的思想相近。再參之以編者采錄民歌,模仿民歌的格式編制爻辭,以及整個文辭并不古奧,其風貌也頗近《詩·小雅》。這些整體性的內證,加之春秋后期社會上已經較廣泛地應用《周易》進行占筮,可以推斷卦爻辭的初編當在西周晚期。
(三)關于修改或重編問題??疾斓木€索:一是比較今本《周易》與古本《周易》之間的異同,以探明今本《周易》是在古本《周易》的基礎上作了怎樣的修改。二是尋求今本《周易》與《連山》、《歸藏》二易在文字上和內容上的聯系。由于可資考察的材料很少,只能根據《左傳》、《國語》引用的卦爻辭與今本《周易》對勘。
首先看古本《周易》與今本《周易》異同。
《左傳》僖公十五年:
初,晉獻公筮嫁伯姬于秦,遇《歸妹》之《睽》
,史蘇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無
也;女承筐,亦無貺也。’西鄰責言,不可償也?!稓w妹》之《睽》,猶無相也。震之離,亦離之震,為雷為火,為嬴敗姬。車脫其
,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敗于宗丘?!稓w妹》‘睽孤,寇張之弧’,侄從其姑,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明年死于高梁之虛?!?/p>
所謂《歸妹》之《睽》即《歸妹》上六由陰爻變成陽爻,而成《睽》卦
,因之涉及《歸妹》上六和《睽》上九兩爻爻辭。今將《左傳》所引與今本《周易》的爻辭分別比列于下:
《左傳》引《歸妹》上六爻辭:
士刲羊,亦無也;女承筐,亦無貺也。
今本《周易·歸妹》上六爻辭:
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
《左傳》所引文字雖未明言引自《周易》,但文意與今本《周易》相同,惟文辭有異,當為古本《周易》無疑。今本《周易》在文字上的變化是:一、顛倒文序,將“女承筐”句提前;二、修改文字,改“貺”為“實”,改“”為“血”,去掉虛詞“亦”和“也”;三、增加占斷之辭“無攸利”。按,貺,音況,賜也;用如名詞,指賜與之物。實,指女筐中所盛之物。前者詞意隱曲,后者詞意顯豁。今本《周易》的修改使卦爻辭的文字意義較為簡明曉暢。
《左傳》引《睽》上九爻辭:
睽孤,寇張之弧。
今本《周易·睽》上九爻辭:
睽孤,見豕負涂,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后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今本《周易》增加了“見豕負涂,載鬼一車”和“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兩節文字,且將《左傳》所引之“寇張之弧”擴展為“先張之弧,后說之弧”,文辭文意均有顯著不同。《左傳》所引《睽》上九爻辭中,“睽”,違離之意;“孤”謂獨處。按,《睽》之上九由《歸妹》上六爻變而來。歸謂出嫁,妹為少女,少女出嫁謂之“歸妹”。卦名表現了古代婚儀。因之“睽孤”當指離家出嫁后之孤獨女子。女子嫁則得其夫,得其夫則男女合。女子嫁而猶言“睽孤”,意謂所遇不幸也?!翱軓堉 苯柽h古搶婚習俗暗指婚嫁之事。古代婚禮有侄娣從嫁制度。姑嫁而侄從,姊嫁而娣從。侄娣皆少女,從嫁不待禮聘而自嫁,非正配,稱作庶;為男方所輕,鮮有幸運者。爻辭之意為少女出嫁離家將有獨處的不幸遭遇。筮得此卦,不利于嫁女。故史蘇釋曰:“侄從其姑,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女子以夫家為家),意謂晉獻公嫁伯姬于秦,非所宜。而今本《周易·睽》上九爻辭說的卻是一個乖戾孤獨者在道上踽踽獨行,看到豬身上背著東西,大車里滿載惡鬼,先是疑惑驚懼,故張弓而射;結果是一場虛驚,所見并非實有,故又放下弓矢。這與史蘇解釋的嫁女之事了無相涉。馬其昶說:“今見道涂之間,豕負載,鬼乘車,皆疑極所生幻象?!?a href="../Text/chapter1_0005.xhtml#jz_38_38" id="jzyy_38_38">(35)這節爻辭,是對人們普遍存在的疑懼心理所作的形象描寫,表現了疑懼者心理變化的不同階段。這一修改使古本《周易》的爻辭由客觀事象的概述而轉向主觀心理的描寫,用于行筮,給解說者留下了較大的回旋空間。而“寇張之弧”擴展為“先張之弧,后說之弧”,則表明今本《周易》文字上的演進,由簡括而鋪陳。文字的適當增加,自然提供了可以曲解的余地,從而使筮書《周易》更為豐富,更為神奇。
其次,看今本《周易》與其他筮書的聯系。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鄭伯使游吉如楚,及漢,楚人還之,曰:“宋之盟,君實親辱。今吾子來,寡君謂吾子姑還。吾將使驲奔問諸晉而以告?!薄哟笫鍤w,復命,告子展曰:“楚子將死矣,不修其政德,而昧于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復》之《頤》
曰:‘迷復兇?!涑又^乎!欲復其愿,而棄其本,復歸無所,是謂‘迷復’,能無兇乎?”
鄭國大叔評論楚康王,明言依據《周易》,當是古本。所謂《復》之《頤》
,即《復》之上六由陰爻變為陽爻而成《頤》
。按古筮法以變爻上六為占,故大叔引《復》上六爻辭“迷復兇”作為對楚王的評論。考今本《周易》:
《復》上六:迷復,兇,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于十年不克征。
與大叔所引古本《周易》爻辭相比,文字增加了許多。對此可以作這樣的解釋:大叔只取上六占斷之辭,對“有災眚”以下二十二字略而不引。但筆者卻認為,古本《周易》復卦上六爻辭只有“迷復,兇”三字。試看今本《周易·復》卦其他五爻之爻辭:
初九:不遠復,無祗悔,元吉。六二:休復,吉。
六三:頻復,厲,無咎。
六四:中行獨復。
六五:敦復,無悔。
各爻爻辭均極簡短,長者不過八字,最短者只三字,惟上六爻辭長達二十五字,文字極不整齊協調。合乎情理的解釋是,“有災眚”以下二十二字為春秋中期以后的巫史或儒家者流所增加。增加的文字內容,另有其他筮書作為來源。再看:
《左傳》成公十六年:
晉侯將伐鄭……楚子救鄭……六月,晉楚遇于鄢陵……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復》,曰:‘南國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國蹙王傷,不敗何待!”公從之。
這里引述的《復》卦卦辭不見于今本《周易》(36),所據當是《連山》、《歸藏》一類的別種筮書。大意為,兩國交戰,一處南方(稱南國),一處北方,戰爭結果是“南國”大敗,最高統帥元王之目被射,國勢大衰;北方大勝。這很容易與上述今本《周易·復》卦上六爻辭聯系起來。今本爻辭之“以其國君兇”,與所引卦辭“射其元王,中厥目”相應;“十年不克征”與“南國蹙”相應,兩者說的都是戰爭一方之國君所遇兇險,國勢大困。除了文字上的區別,還有《左傳》所引是從占筮者的立場說對方兇,因而占筮者吉,而今本《周易》爻辭則改變了方向,說占筮者筮得此爻兇。但增添這二十二字的古《易》修改者文字能力較低,所增加的文字中“以其國君兇”的“以其”二字卻露出了馬腳?!耙云鋰齼础闭撸驗樗麌鴩齼匆病J氯≌俭邔Ψ?,而占斷轉向主方。行文的疏漏,透露出修改者的用意。修改者把《復》卦卦爻辭視為統一的整體,有一個中心思想,即卦辭所謂的“反復其道”——向起點回復是普遍規律。因之各爻爻辭都應圍繞這一主題,突出這一主題。初爻之“不遠”,二之“休”,三之“頻”,四之“獨”,五之“敦”,均依次而降,故斷以“元吉”,“吉”,“無咎”,“無悔”。惟獨上六“迷”斷以兇,是從反面揭示,違背回復規律者,兇。這仍是突出了“反復其道”的中心思想。可能修改者嫌古《易》爻辭簡略,難為筮者明了,取別種筮辭所敘之事,增飾其文,以“十年不克征”和卦辭的“七日來”相對立,以求相反相成之效。這一修改在筮書《周易》滲入了哲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