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訓齊家:中華傳統家教家風
- 李兵編著
- 2278字
- 2021-03-12 15:41:27
一、家與家教
一個家庭的精神風貌是社會和國家風氣的縮影,家庭成員能夠友好相處,家庭才能夠和諧發展,國之大家才能風清氣正。而一個家庭的良性發展,家教家風是其中一條充滿正能量的精神紐帶。家教家風作為規范家庭道德、維護家庭秩序的倫理道德文化,潛移默化于人們成長的每一個發展階段。它不僅引導著家庭成員的成長、成才,有助于維護幸福和諧的家庭生活,而且對良好的社會、國家風氣的形成有直接的推動作用。
家是家教家風的載體。“家”在中國人心目中確實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每逢過節,尤其是春節,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家”,想著要回家,所謂“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無論火車票多難買,或者提前搶票,或者從票販子手里高價買,“我要坐火車回家”;無論路上車有多少,無論怎么堵,“我要開車回家”;無論機票有沒有折扣,無論航班怎么延誤,“我要乘飛機回家”;在廣東、福建等地打工的人,組成“鐵騎大軍”,載著妻兒騎行數百、上千公里,“我要回家”。“回家”與家人團聚,在春節期間成為比什么都重要的頭等大事。
“家”字與豬相關。豬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動物之一,它對于人類生活生產都具有重要作用。“家”的甲骨文是,這個字以“豬”作為重要部件,是用屋內一只豬來會意。家的金文一共有五個字形,前兩個是
,字形中所展示的“豬”非常形象,后面三個是
,與前兩個字的區別在于屋內的“豕”的樣子,尤其是后兩個字形已經和后來的小篆的
很相似了,“豬”寫作“豕”。小篆以此為基礎進行了調整,“家”由“宀”和“豕”構成。隸書和小篆的結構是一致的,只是筆畫有所變化而已。
由于“家”是個會意字,通過兩個部件的意思相加,我們大致可以知道“家”字意思的來源了。“家”的本義,《說文解字》:“家”,“居也,從宀,豭省聲”。這個解釋側重表明家的功用,即“家”是用來居住的地方。與其他的牲畜相比較,豬是一種可以在家圈養的動物,不需要像牛、羊一樣放養,因此更能體現家的本質用途。《玉篇》則認為:“家,人所居,通曰家。”由于居住在同一個空間的人,通常是有親緣關系的,因此“家”又引申為家庭,這是“家”最為普遍的意思了,例如“家和萬事興”“家人”“家書”“家政”“家教”等的“家”都是家庭的意思。
家之所以有著獨特的地位,是與儒家文化中關于個人、家庭(族)、國家、天下的思想密切相關的。儒家經典《大學》中有一段經典的表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這段話中,“治其國”中的“治”是“使國家安定”,后面的“齊”“修”“正”的用法都跟這個“治”相同,都有“使……”的意思。“正其心”中的“心”是指“主宰人的行為的思想”。“誠其意”中的“誠”是“使……充實”;“意”,“形成心的本原”。“致知”,“推究知識的極致”。“格物”,“探究事物的本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古代有想要明了各種事物發展變化本原道理的人,就要先使他的國家安定。“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要想使國家安定,就要先使他自己的家庭、家族有秩序,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要使他自己的家庭、家族有秩序,管理好家庭、家族,就要先提高自身的修養。“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就要先端正主宰自己行為的思想。“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要端正主宰自己行為的思想,就先要充實這種思想的本原因素,使它專一于善而不自欺。“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要充實這種思想的本原因素,就要先獲得知識;要獲得知識,就要先探索事物發展變化的道理。
這里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后世所稱的《大學》“八條目”。“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徑,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內在前提,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在“八條目”中,齊家和修身上連國家、天下,下連著每一個個體,或者說是家庭成員。對于這一點,孟子的論述非常清楚,“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在孟子等儒家學者看來,人的管理能力、教育能力首先是在家庭中培養起來的,一個人只有通過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齊家(包括教育子女);只有通過齊家,才能提高教育和管理的能力,進而妥善處理與社會其他人員的關系,從而具備治國的能力。因此,孟子等儒家學者認為治家教子是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前提條件。儒家學者還認為人的道德素質首先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只有在家庭中接受正確的教育,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成為符合儒家道德要求的社會成員。正如孔子所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而》)
很顯然,包括孔子、孟子在內的儒家學者將個人、家庭、社會看作密切關聯的大系統,將家庭教育視為個體成長的最基礎的教育。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庭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正如人類學家李亦園在《人類的視野》中所說:“家庭是社會和人群最基本的單位,家庭中子女的培養與教育,對于整個民族文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觀點來看,家庭其實就是基礎文化養成之地。”
“家庭教育”是一個極常見的名詞。《辭海》(第六版)的釋義是:“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庭中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的教育。”與家庭教育直接相關的名詞是“家教”。“家教”一詞除了有“家庭教育”這一層意思之外,還有“舊時對兒童的啟蒙讀物”和“家庭教師的簡稱”兩個釋義,但后兩者并不常用,我們現在一般把“家教”視為“家庭教育”的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