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訓齊家:中華傳統家教家風
- 李兵編著
- 2888字
- 2021-03-12 15:41:27
二、家風與家訓
“家風”是與“家”“家庭”“家族”“家教”等密切相關的、耳熟能詳的一個名詞。《辭海》(第六版)中“家風”一詞的釋義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當家風逐漸形成之后,其影響就不僅僅局限在一個家庭、家族內部,也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息息相關。
“家風”一詞,最早見于西晉著名文學家潘岳的作品中。潘岳(247—300),即潘安,滎陽中牟(今河南中牟)人。他被譽為“古代第一美男”,受到女性追捧,《世說新語》記:“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說他有很多女性粉絲,這些粉絲都非常狂熱地想跟他握手、擊掌,可見對他的迷戀程度。《世說新語》記:潘岳有個好朋友叫夏侯湛,人長得英俊瀟灑,而且喜歡與潘岳同行,時人稱為“連璧”。夏侯湛不但長相出眾,而且自恃文才超群,將《詩經》中有目無文的六篇“笙詩”補綴成《周詩》,拿給潘岳看。潘岳認為這些詩篇不僅溫文爾雅,而且還可以從中看到詩人們的孝悌本性。為與夏侯湛唱和,潘岳寫了《家風詩》,自述家族風尚:
綰發綰發,發亦鬢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專靡有,受之父母。鳴鶴匪和,析薪弗荷。隱憂孔疚,我堂靡構。義方既訓,家道穎穎。豈敢荒寧,一日三省。
“義方”,“做人的正道”。“家道穎穎”,“家世顯赫、家風純正的樣子”。在這首詩中,潘岳雖然并沒有具體描述自己的家世,但是通過歌頌自己家族的家教,贊美了自己的家風,并以此自我激勵。
兩晉以后,“家風”一詞逐漸流行,尤其在北朝,使用更加普遍。《三國志》卷二四《魏書·韓暨傳》裴松之注:“自暨已下,世治素業,壽能敦尚家風,性尤忠厚。”《后漢書》卷五四《楊修傳》李賢等注引《華嶠書》:“東京楊氏、袁氏,累世宰相,為漢名族。然袁氏車馬衣服極為奢僭,能守家風,為世所貴,不及楊氏也。”《魏書》卷四〇《陸俟傳》:“陸俟威略智器有過人者。馛識干明厲,不替家風。”《北齊書》卷四二《崔劼傳》載:崔劼“少而清虛寡欲,好學有家風”。《周書》卷三八《李昶傳》載:“昶年十數歲,為《明堂賦》。雖優洽未足,而才制可觀,見者咸曰‘有家風矣’。”
與“家風”互用的還有“門風”一詞。“門風”在文獻中也多次出現,比如《魏書》卷三八《刁雍傳》記:“(刁雍)子連城,為冀州開府掾。刁氏世有榮祿,而門風不甚修潔,為時所鄙。”在被奉為“古今家訓之祖”的《顏氏家訓》中,“家風”和“門風”兩詞都出現了。顏之推在《顏氏家訓·序致第一》中說:“吾家風教,素為整密。”這就是說,我們顏家的門風、家教,一向是嚴肅縝密的。
北京師范大學徐勇教授認為,我們可以將家風理解為家庭的風氣,將它看作是一個家庭的傳統,是一個家庭的文化。如同一個人有氣質、一個國家有性格一樣,一個家庭在長期的延續過程中,也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風習和風貌。這樣一種看不見的精神風貌、摸不著的風尚習氣,以一種隱性的形態,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員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體現出這樣一種習性,這就是家風。(參見徐梓《家風的意蘊》,《尋根》2014年第3期)
家風作為一個特定家庭、家族的傳統與風尚,是這個家庭、家族長時期汰選、沉淀的結果,是一輩又一輩人生活的結晶。那么家風需要多少代才能形成呢?我們可以借用美國學者愛德華·希爾斯在《論傳統》中關于“傳統”形成時間的闡述來界定家風形成的時間。他說:
如果一種信仰在形成后立刻被摒棄,如果其創始人或倡導者提出或身體力行這種信仰,但卻沒有人接受它,那么它就顯然不是傳統。如果一種信仰或慣例“流行”了起來,然而僅存活了很短的時間,那么,它也不能成為傳統,雖然在其核心部分包含了作為傳統本質的延傳范型,即從倡導者到接受者這樣的過程。它至少要持續三代人——無論長短——才能成為傳統。
家風也應該是這樣。作為特定家庭、家族的傳統風尚,也是該家庭、家族至少經歷了三代以上才有可能逐漸形成的。
如果說家教是在家庭、家族生活中對家庭、家族成員涵養的日常教育與教化,那么家風則是經歷了三代以上的教育與教化的結果。家風一旦形成,又反過來可以成為教育與教化家庭、家族子弟的資源。因此,我認為家風與家教是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
“家訓”是與家教、家風直接相關的一個名詞。家教是對家庭、家族成員的教育與教化,家風是對家庭、家族成員長期教育與教化所形成的傳統風尚,家訓是開展家庭、家族教育的教科書或者文本文獻。“家訓”一詞,《辭海》(第六版)有兩個釋義。其一是:“父母對子弟的訓導。”其二是:“父祖為子孫寫的訓導之辭。”現在一般使用后一種釋義,即認為家訓是某一特定家庭、家族中父祖輩對子孫輩,或兄輩對弟輩,或丈夫對妻子所做的訓導言辭。家訓的內容既可以是父祖輩、兄輩、丈夫等人自己制定的,也可以是他們沿用、選取家庭、家族上輩的遺言,或者家族的族規、族訓、俗訓,甚至鄉約等。家訓包括口頭家訓和書面家訓兩種形式,現存的古代家訓一般是書面家訓。
“家訓”一詞很早就出現了。據《后漢書》卷八〇《邊讓傳》載,東漢時期的蔡邕(133—192),也就是才女蔡文姬的父親,在向何進推薦邊讓時就說:“竊見令史陳留邊讓,天授逸才,聰明賢智。髫齔夙孤,不盡家訓。”《華陽國志》卷一一《后賢志·常寬傳》中也有這樣的記載:“時蜀郡太守巴西黃容亦好述作,著《家訓》《梁州巴紀姓族》《左傳鈔》,凡數十篇。”我國家教史上最著名的家訓專著、被后人稱之為“古今家訓之祖”的《顏氏家訓》所用的正是“家訓”這一名稱。此后,南宋趙鼎《家訓筆錄》、陸游《放翁家訓》、葉夢得《石林家訓》等均以“家訓”命名。至明清時期,以家訓為名的著作更是數以百計,比如有霍韜《霍渭厓家訓》、高攀龍《家訓》、孫奇逢《孝友堂家訓》等。
在中國家庭教育史上,家訓有多種不同的名稱或者表現形式。比如“家范”,著名的有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所撰《司馬溫公家范》(《溫公家范》)、南宋呂祖謙所著《家范》等。再比如“家誡”,有三國時期王昶《家誡》、王肅《家誡》、嵇康《家誡》等。此外,還有“家書”,早期的家書往往是家庭、家族的長輩針對具體的人、具體的事,對子弟所作的訓誡或規范,一般以“訓子書”“誡子書”“與子書”之類的名稱出現,比如劉向《誡子歆書》、馬援《誡兄子嚴敦書》、諸葛亮《誡子書》《誡外生書》、王昶《誡子渾深書》等。此后,很多名人雖然沒有特意寫出家訓或家范之類的著作,但是他們的后代子孫或門生等,摘錄其家書中的內容編撰成以“家訓”命名的著作。比如,清末廣為流傳的兩卷本《曾文正公家訓》,即是后人從曾國藩保存下來的一千五百多封家書中,選編一百一十五封家書而成的,其中一百一十一封是寫給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的,兩封是寫給夫人歐陽氏的,一封是寫給丹閣十叔的,一封是寫給其弟曾國荃的兒子曾紀瑞的。民國十四年(1925),上海共和書局刊行了清朝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和李鴻章等十大名人家書,這些家書大多可以歸入家訓之列。在所有家訓中,家書是涉及面最廣、數量最多的。
除了以上這些與家訓相近似的典型名詞之外,“家規”“家儀”“訓子詩”“宗規”“祠規”“家約”“鄉約”“格言”“遺令”“遺記”“遺敕”“遺書”“遺命”“遺誡(戒)”“終制”“顧命”“遺言”“迪訓”等都屬于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