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我們采用傳統考據方法,結合相關材料,輔以出土文獻及出土實物進行比勘。具體來說,依據史志目錄等查找歷代三禮圖文獻資料,制作簡易數據庫,對歷代三禮圖文獻概況分別述說,再結合每一時期的主要三禮圖作進行研究。文章以漢、宋、清三個時期的三禮圖為研究重點,分別對三禮圖之體例、內容、價值等進行考索;同時兼對其他時期的重要三禮圖文獻進行考證,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本書以圖說禮,欲勾勒出由漢至清三禮圖發展的整體框架,考辨出三禮圖中某些圖的真偽問題,考釋“三禮”中某些名物的由來。本書研究意義涉及多個方面:就“禮學”而言,它可以為研究“三禮”提供新的線索、途徑;就傳統經學而言,它有助于解決經學中存在的某些名物訓詁的問題;就史學而言,它將有益于對禮制的進一步研究;就考古金石學而言,它可提供有關出土禮器的樣圖依據,且三禮圖文獻可與出土實物相互補充驗證,以辨明真偽;就建筑學而言,三禮圖所涉宮室圖可提供當代仿古建筑構建的樣本。


[1] 王應電:《周禮圖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4頁。

[2] 陳澧:《東塾讀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27頁。

[3] 楊甲:《六經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9頁。

[4] 聶崇義:《三禮圖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 劉克明:《〈周禮〉中的圖學成就及其歷史地位》,《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年第4期。

[6] 劉克明:《〈周禮〉與古代圖學》,《文獻》1997年第1期。

[7] 吳哲夫:《〈儀禮圖〉存十三卷附〈旁通圖〉一卷(善本書志)》,《故宮季刊》1976年第1期。

[8] 張圍東:《談四庫本〈儀禮圖〉版本》,《“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訊》1991年第6期。

[9] 范志軍:《馬王堆漢墓〈喪服圖〉再認識》,《中原文物》2006年第3期。

[10] 王夢鷗:《古明堂圖考》,臺北: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第289—300頁。

[11] 錢玄:《三禮名物圖表》,《國學論衡》1935年第5期。

[12] 岑盛之:《宗法述圖》,《學藝》1948年第7期。

[13] 丁鼎:《“衡”、“軛”考略——〈新定三禮圖〉校讀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第4期。

[14] 吳長庚:《六經圖碑述考》,《孔子研究》2003年第2期。

[15] 丁鼎:《新定三禮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16] [日]林巳奈夫:《〈周禮〉的六尊六彝與考古學遺物》,《東方學報》(京都)1980年第3期。

[17] 章學誠:《文史通義》,《章氏遺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阳县| 石阡县| 精河县| 清水县| 临沭县| 余干县| 佛学| 宁国市| 土默特左旗| 纳雍县| 五河县| 宜兰县| 邳州市| 罗城| 墨脱县| 沈阳市| 寿光市| 彰化县| 哈巴河县| 濮阳市| 和静县| 常熟市| 晋江市| 万宁市| 通渭县| 河西区| 广东省| 封丘县| 宜都市| 田东县| 永福县| 砚山县| 翁源县| 桓台县| 克什克腾旗| 东辽县| 运城市| 思南县| 孟津县| 蒙城县| 合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