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國內外學者研治“三禮”者較多,對于三禮圖文獻的探討,就筆者目力所及,主要研究成果略述如次:

(一)劉克明、胡顯章的《〈周禮〉中的圖學成就及其歷史地位》[5],文章以《周禮》中相關圖的文獻記載為依據,探討了《周禮》中所載圖學等文字記載對后世有關圖學所取得成就的文獻史料價值所在,并就這些文獻價值進一步探討其在科學技術史上的價值。(二)劉克明、周德鈞的《〈周禮〉與古代圖學》[6],論文從“《周禮》對圖學的載錄,可以窺見先秦時代中國圖學的整體發展水平,而且可以考察當時科學的社會化程度”這一角度入手,以《周禮》中有關圖學記載為主要文本依據,探討《周禮》中之圖學與古代圖學的關系,進一步闡釋由其發展所取得的眾多圖學成就,以及《周禮》中之圖學在古代圖學史上的地位和文獻價值。(三)吳哲夫《〈儀禮圖〉存十三卷附〈旁通圖〉一卷(善本書志)》[7],該文從版本學角度介紹了《儀禮圖》及《旁通圖》的版本及其流傳情況。(四)張圍東《談四庫本〈儀禮圖〉版本》[8],文章從版本學角度簡單介紹了《儀禮圖》的版本流傳情況,重點論述四庫本《儀禮圖》的文獻流傳及其版本流傳過程,并進一步評價四庫本《儀禮圖》之優劣。(五)范志軍、賈雪嵐《馬王堆漢墓〈喪服圖〉再認識》[9],論文對馬王堆漢墓出土《喪服圖》中的文字“三年喪:屬服,廿五月而畢”進行考釋,根據前人提出的觀點和看法,結合有關的文獻材料進一步考辨此行文字的含義。(六)王夢鷗《古明堂圖考》[10],文章結合歷代學者對《明堂圖》的看法,依據相關文獻資料,結合相關出土文獻,對古代明堂的形制進行考證,同時亦綜合考索古代《明堂圖》之源流、版本情況。(七)錢玄《三禮名物圖表》[11],文章據相關禮書類文獻,參照聶崇義《三禮圖集注》和諸家《三禮圖》輯佚本,自行繪制了名物圖以及相關圖表。(八)岑盛之《宗法述圖》[12],該文以《五宗圖》、《九族圖》為據,略論喪服圖中所蘊含的宗法制度,并以宗法制度論說二圖的價值。(九)丁鼎、程紅《“衡”、“軛”考略——〈新定三禮圖〉校讀札記》[13],丁鼎先生在其新校聶崇義《三禮圖集注》時,發現前人對于古代輿圖中的“衡”和“軛”說法不一,他認為二者非一物,結合《論語》、《考工記圖》、《三禮圖》以及馬王堆漢墓出土材料等進行考證。(十)吳長庚《六經圖碑述考》[14],吳氏一文是以其祖父留下的《六經圖》版本和四庫本《六經圖》比勘,從版本學角度介紹楊甲的《六經圖》版本流傳、差異及其價值。(十一)丁鼎《新定三禮圖》[15],丁文以聶崇義《三禮圖集注》宋淳熙二年刻本為底本,以《四部叢刊三編》影印蒙古定宗二年析城鄭氏家塾重校《三禮圖集注》和《四庫全書》繕錄錢曾也是園影宋抄本為參校本,對聶圖進行???、標點,并作出簡明扼要的注解。(十二)日本學者林巳奈夫《〈周禮〉的六尊六彝與考古學遺物》[16],該文以《周禮》經文言尊彝之制,結合現代考古時出土的相關文獻資料、實物進行比勘,以證《周禮》所言尊彝之形制與出土實物之間的異同。(十三)臺灣學者林碧霞《聶崇義〈三禮圖集注〉研究》,該文從發凡體例、版本目錄、內容真偽、價值等角度對聶圖進行綜合研究,得出了較有價值的結論。

當代學者對三禮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版本、目錄、???、部分圖作的考釋等方面,大多數論著是從某一角度對某一類圖進行考證或述說。有關三禮總圖的研究尚無有分量的著作問世,對三禮別圖的研究亦未全面展開,多為就別圖的某一圖進行考說,缺乏系統整理??傊?,古今學者尚未對歷代三禮圖文獻進行科學、系統的梳理和研究,在多方面留下若干空白。由漢至清,三禮圖文獻的發展脈絡尚未理清,整理工作亟待展開,因此我們的研究目標即為全面整理歷代主要三禮圖文獻,考釋相關三禮圖內容的真偽,勾勒三禮圖文獻發展演變的整體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水河县| 商洛市| 宿迁市| 桃源县| 阳西县| 苍溪县| 遵义县| 灵川县| 蓝田县| 柯坪县| 织金县| 巧家县| 库车县| 鹤壁市| 塔河县| 阳山县| 天水市| 贺州市| 青铜峡市| 黄山市| 罗甸县| 镇赉县| 宜川县| 明水县| 江西省| 富蕴县| 涡阳县| 收藏| 邳州市| 台中县| 清苑县| 香格里拉县| 吴川市| 兴义市| 浦北县| 长宁县| 阳谷县| 大余县| 绍兴市| 迁西县| 两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