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宋楊甲《六經圖》序云:“古之學者,左圖右書,索象于圖,索理于書,故其義可陳,其數可紀,舉而厝之,如合符契。”[3]蓋圖、書并重,相資為用,自古而然。凡書所不能言者,非圖無以彰其形;圖所不能畫者,亦非書無以盡其意;尤以煩碎之儀文,如再得圖以實之,使讀者按圖以求其說,似更簡易省力。是書之與圖,譬諸經緯,不可偏廢也。聶崇義《三禮圖集注》序云:“九經,禮居其三,其文繁,其器博,其制度古今殊,學者求其辭不得,必為圖以象之,而其義始顯,即書以求之,不若索象于圖之易也。”[4]三禮圖之產生,所以輔助讀禮者亦可知矣。而三禮圖為注釋“三禮”之方法,與文字之注疏相輔相成者,亦不待辯而明也。
三禮圖撰作甚早,可謂與注疏同時并行。自鄭氏為《三禮圖》,其后阮諶、夏侯伏朗、張鎰、梁正等繼作。宋初,聶崇義博采先儒三禮舊圖,參考六本,而為《三禮圖集注》,雖疏舛難免,然言禮圖者,必以是為宗矣。陸佃撰《禮象》,取秘府所藏古遺器改訂舊圖,與聶圖大異。陳祥道撰《禮書》,多駁鄭學,而依據王氏新說為多,然解釋古物,更繪其象,而后三禮之書,與圖合行,實唐宋以來言禮者之總略也。朱子有志于考訂禮經,撰《儀禮經傳通解》,多存其大體,制度品物非所詳也。其喪祭二禮,則成于門人黃榦、楊復,為《續通解》。其中,《五服圖》、《喪服圖式》,為今所見最早圖表。考禮書圖表之作,蓋發自鄭氏,《隋志》有鄭玄《喪服譜》一卷,蔡謨《喪服譜》一卷,書以譜名,宜有圖格,今不可見。后之《內外服制通釋》(宋車垓撰)、《五服圖解》(元龔端禮撰)、《儀禮喪服文足征記》(清程瑤田撰)、《喪服會通說》(清吳家賓撰)、《禮表》(清鄭士范撰)、《讀禮通考》(清徐乾學撰)、《欽定儀禮義疏》(清乾隆十三年敕撰)、《三禮通釋》(清林昌彝撰)、《儀禮圖》(清張惠言撰)、《禮書通故》(清黃以周撰)等書之圖表,皆師放而為之。宋楊復又撰《儀禮圖》,“錄十七篇經文,節取舊說,疏通其意,各詳其儀節陳設之方位,系之以圖,凡二百有五,又分宮廟門、冕弁門、牲鼎禮器門,為圖二十有五,名‘儀禮旁通圖’,附于后”,功亦勤矣。明吳繼仕《七經圖》中之《儀禮圖》,亦即楊復之書,非吳氏所自撰也。張惠言、黃以周所繪圖,更加詳密,楊氏創始之功,不可沒也。
夫六經自漢唐以來,故有譜圖,今皆佚不存,其匯為圖者,則宋紹興中布衣楊甲所撰也。所傳《周禮文物大全圖》、《禮記制度示掌圖》,為今所存專釋《周禮》、《禮記》最早之圖象。后來吳繼仕《七經圖》、胡賓《六經圖全集》、盧云英《重編五經圖》、楊魁植《九經圖》、鄭之僑《六經圖》,諸書增損改定,容受不同,然大抵以楊書為藍本也。厥后,林希逸撰《鬳齋考工記解》,以圖象解說《考工記》諸工之事。后之專考《考工記》而成一編者,若明林兆珂《考工記述注》、程明哲《考工記纂注》;清戴震《考工記圖》、程瑤田《考工創物小記》、阮元《車制圖考》、王宗涑《考工記考辨》、呂調陽《考工記考附圖》、鄭知同《輪輿圖》,固師林氏之意也。
元韓信同取先儒圖說,考訂異同,撰《三禮圖說》。是編卷帙雖簡,然多補聶氏舊《圖》所未備。《明史》著錄者有劉績《三禮圖》、王應電《周禮圖說》。劉績所圖一本陳祥道《禮書》,陳書、林希逸《考工記解》多取諸《博古圖》,與舊《圖》大異。不唯補崇義之缺,且以拾希逸之遺。王應電《圖說》與楊甲《六經圖》多不相類,頗有所訂正,然亦瑕瑜互見,不盡可從。
有清一代,禮家輩出,譜圖之作,尤為繁富。非但宮室、儀節、服飾、器用各有專編,而附諸禮學著述者,尤能兼圖名物器用與行禮之節次也。如任啟運《朝廟宮室考》、焦循《群經宮室圖》、張惠言《儀禮宮室圖》等考宮室之制;張惠言《儀禮圖》之行禮之節次圖,俞樾《士昏禮對席圖》之同牢對席擺設圖;黃宗羲《深衣考》、江永《深衣考誤》、黃世發《群經冠服圖考》等言服飾之度;戴震《考工記圖》、程瑤田《考工創物小記》、王宗涑《考工記考辨》等解《考工記》;徐乾學《讀禮通考》、朱軾《儀禮節略》、《欽定儀禮義疏》等兼名物與儀節圖等;至通論“三禮”之書,如林昌彝《三禮通釋》、黃以周《禮書通故》,皆博綜經記,包含至富。
有關三禮圖之著述,自漢鄭玄、阮諶以降,其重要者略如上述。據清朱彝尊《經義考》所錄,列名譜圖者,凡九十八種,而清儒之作,遠非朱氏之所見,尚有不少漏遺之作。近數十年來,有關“三禮”之研究論著不少,其附有“三禮圖”者尚多,益以田野考古之風盛行,殷周秦漢之文物相繼出土,舉凡銅器、玉器、陶器、車馬、樂器、兵器、服飾等,所獲良多。昔時秘于淺壤未之見者,而今多可取與典籍所載相稽驗。近世學者,雖亦多能以出土實物,與載籍相互印證,據實以圖象,然零篇散論,分著諸書,而無薈萃貫串之總集。其成書者,亦多就禮經分篇,或某類名物作部分研究,故多不足以窺三禮圖之全豹。且清以前三禮圖之著述,或存或佚,或為專書,或附諸禮學書中。故整理歷代三禮圖之作,實治禮者之所需。筆者不揣寡陋,考索三禮圖之源流,勾勒三禮圖之整體,進而考辨歷來三禮圖象之是非,而彰其得失,俾治禮者之一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