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葛亮集
- (三國)諸葛亮著 段熙仲 聞旭初編校
- 2969字
- 2021-03-12 15:12:55
諸葛亮著作考節(jié)錄姚振宗三國藝文志
諸葛亮漢書音一卷
唐書藝文志:諸葛亮論前漢事一卷,又音一卷。通志藝文略:漢書音一卷,諸葛亮撰。高似孫史略:漢書諸葛亮音一卷。
案:張澍輯諸葛亮集目錄云:澍案隋書經(jīng)籍志:漢書音一卷,蜀丞相諸葛亮撰。亦見唐志。又故事制作篇亦云。然今檢隋志實(shí)無此文。疑合論前漢事為一篇,而隋志遺之。
諸葛亮論前漢事一卷
隋書經(jīng)籍志正史類:論前漢事一卷,蜀丞相諸葛亮撰。唐藝文志正史類:諸葛亮論前漢事一卷。
張澍輯諸葛亮集目錄曰:澍案:陳壽進(jìn)集表有云:“刪除復(fù)重,以類相從。”知二十四篇者,乃是總目。其詔、表、疏、議、書、教、戒、令、論、記、碑、箋,各以事類相附,不以文體次比也。梁甫吟、論前漢事等文,宜在雜言篇。又曰:“論前漢事,隋志一卷,亦見唐志,今存論光武一篇。”
案:本傳出師表有曰:“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yuǎn)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shí),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此數(shù)語,似此一書之大旨,其殆與昭烈所論者歟?
諸葛故事
蜀志本傳:臣壽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領(lǐng)中書監(jiān)濟(jì)北侯臣荀勖、中書令關(guān)內(nèi)侯臣和嶠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諸葛亮故事云云。華陽國志后賢志陳壽傳:中書令張華表令次定諸葛亮故事集為二十四篇。時(shí)壽良亦集,故頗不同。案:陳壽表言奏定諸葛故事乃荀勖、和嶠二人,常道將以為張華,似是傳聞之誤。
章宗源隋書考證曰:藝文類聚軍器部引諸葛故事曰:成都作匕首五百枚,以給騎士云云。
案:陳壽、壽良未集之前,已有諸葛故事,故壽表亦稱定諸葛亮故事。武威張澍輯諸葛集序曰:陳壽所集二十四篇,非獨(dú)裒其文,并其言與事而亦載之。是其為故事之體,由來已久,陳、壽兩家但有所去取耳,未嘗改其體裁也。今錄其最初原編于此,其篇數(shù)及編輯人皆不可考。
諸葛武侯上事九卷
唐日本國人佐世見在書目雜家:諸葛武侯上事九卷。
案:此不知何人所編,唐代流入外洋。其書似皆表、奏、疏、議之屬。張介侯輯本有上事表、上言追贈甘夫人為昭烈皇后、上先帝書、請宣大行皇帝遺詔表、前出師表、后出師表、公文上尚書、彈李平表、薦呂凱表、彈廖立表、又彈廖立表、祁山表、耽文山表、舉蔣琬密表、街亭自貶疏、正議、絕盟好議、臨終遺表,凡十九篇,皆上事之屬也。
諸葛亮貞潔記一卷
唐書藝文志:諸葛亮貞潔記一卷。
案:張介侯輯諸葛亮集目錄云:澍案:隋書經(jīng)籍志女訓(xùn)有諸葛武侯貞潔記一卷。今案隋志實(shí)無此文,唐經(jīng)籍志亦不著。惟藝文志始于傳記類后別為女訓(xùn)之目。張說誤也。
諸葛亮哀牢國譜
華陽國志南中志:永昌郡,古哀牢國;哀牢,山名也。先有一婦人,名曰沙壺,依哀牢山下居,以捕魚自給。忽于水中觸一沉木,遂感而有娠,度十月,產(chǎn)子男十人。后沉木化為龍。其小子名元隆,長大才武,九兄共推以為王。元隆死,世世相繼,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絕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來,未嘗通中國。南中昆明祖之,故諸葛亮為其國譜也。
又曰:南人輕為禍變,征巫鬼,好詛盟,常以盟詛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國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后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fù)酒赍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許致生口直。又與瑞錦鐵券。今皆存。每刺史校尉至,赍以呈詣,動亦如之。
諸葛武侯集誡二卷
蜀志本傳注: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務(wù)、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xùn)厲臣子。陳壽重定諸葛故事集目錄云,訓(xùn)厲第六。
文心雕龍?jiān)t策篇:戒者,慎也。教者,效也。若諸葛孔明之詳約,理得而詞中,教之善者也。
隋書經(jīng)籍志:諸葛武侯集誡二卷。又集部總集篇:諸葛武侯誡一卷。唐經(jīng)籍志:集誡二卷,諸葛亮撰。
藝文志:諸葛亮集誡二卷。
張澍輯諸葛忠武侯文集目錄曰:澍案:梁書武侯儒家集誡二卷,當(dāng)即隋志總集武侯誡一卷也。案:此當(dāng)是隋志儒家集誡二卷,當(dāng)即總集武侯誡一卷而失于校刊者。十六國春秋:李玄盛嘗寫諸葛亮誡訓(xùn),以示其子弟。今存誡子、誡外生三篇。
諸葛武侯女誡一卷
隋志集部總集篇:諸葛武侯誡一卷,女誡一卷。
侯志曰:康案:女誡疑即集誡中之一卷,然隋志總集內(nèi)別出之,故今亦分錄。
案:女誡疑即藝文志傳記女訓(xùn)中之貞潔記一卷。
諸葛亮兵法五卷
隋書經(jīng)籍志:梁有諸葛亮兵法五卷。崇文總目:諸葛亮兵機(jī)法五卷。宋史藝文志:諸葛亮行兵法五卷。張澍輯諸葛集目錄曰:澍案:隋書經(jīng)籍志:諸葛亮兵法五卷。崇文總目:兵機(jī)法五卷。隋志之兵法即總目之兵機(jī)法也,故其卷數(shù)同。今存四條。
侯志曰:通典一百五十六引諸葛亮兵法,一百五十七引諸葛亮兵要,御覽兵部亦屢引諸葛亮兵法、兵要大約即一書而異名耳。御覽復(fù)引諸葛亮軍令,當(dāng)亦出此書。通志藝文略又載武侯十六策、將苑、平朝陰府二十四機(jī)、六軍鏡心訣及后世所傳新書,皆出依托,今不取。
案:武侯兵法,陳壽重編故事集,盡收載之。南征北出兵要,軍令上中下等篇,皆其類也。此七錄所載,殆相傳別行之本。宋志又有用兵法一卷、行軍指南二卷、占風(fēng)云氣圖一卷、兵書七卷、兵書手訣一卷、文武奇編一卷此即十六策之異名。及侯氏所舉五種,并后世依托,今概不錄。
諸葛亮木牛流馬法
諸侯亮八陳圖一卷
蜀志本傳: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咸得其要云云。
裴注引魏氏春秋曰:亮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fā)。亮集載作木牛流馬法。
水經(jīng)江水注:江水又東經(jīng)魚復(fù)縣諸葛亮圖壘南,石磧平礦,望兼川陸,有亮所造八陳圖,東跨故壘,皆累細(xì)石為之。自壘西去,聚石八行,行間相去二丈,因曰八陳。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皆圖兵勢行藏之權(quán),自后深識者所不能了。
高似孫子略曰:蜀丞相武鄉(xiāng)侯諸葛亮八陳圖,其一圖在沔陽高平故壘,酈道元水經(jīng)以為傾而難識矣。其一圖在新都八陳鄉(xiāng),峙土為魁,植以江石。四門二首六十四魁,八八成行,兩陳并峙。周凡四百七十二步,魁百有三十。其一圖在魚復(fù)者,隨江布勢,填石為規(guī),前障壁門,后倚卻月,縱八橫八,魁容二丈,內(nèi)面偃月,九六鱗差。江自岷來,奔怒湍激,驚雷迅馬,不足敵其雄也;徙華變滄,不足窮其力也。磊磊斯石,載轟載樁,知幾何年,曾不一仄,是非天所愛、神所敬者歟。
嚴(yán)可均全三國文編曰:作木牛流馬法,當(dāng)在傳運(yùn)篇中,其文見亮傳注,又類聚九十四、御覽八百九十九。
通志藝文略:武侯八陳圖一卷。宋史藝文志同。
蜀丞相諸葛亮集二十五卷
文心雕龍?jiān)t策篇:諸葛孔明之詳約,教之善也。又章表篇云:孔明之辭后主,志盡文暢,表之英也。
隋書經(jīng)籍志:蜀丞相諸葛亮集二十五卷,梁二十四卷。唐經(jīng)籍志:諸葛亮集二十四卷。藝文志同。宋史藝文志:諸葛亮集十四卷。
玉海五十五中興書目曰:亮集十四卷,后二卷錄傳及碑記,其前十二篇章句頗多,字?jǐn)?shù)乃少。
張氏百三家諸葛丞相集輯本一卷,凡詔、表、奏、疏、公文、教、書、箋、議、法、論、記、碑、令、詩,綜七十五首。
武威張澍輯本序曰:明王士祺集武侯全書二十卷。楊時(shí)偉以王書蕪累,更撰諸葛忠武全書十卷,亦無財(cái)擇。本朝朱璘輯諸葛武侯集二十卷。遂寧張鵬翮之忠武志全襲之,庸俗詩文,盈污篇牘,侯之著作反多遺漏。澍搜采散佚,較諸本增益倍蓰。編文集四卷,附錄二卷,別撰諸葛故事五卷,都為十一卷。案:諸葛集,張氏所舉四本之外,又有明崇禎時(shí)武侯三十六世孫義輯本二十三卷,道藏輯要中刻之。
嚴(yán)氏文編輯本二卷,凡教、軍令、表、疏、上書、上言、公文、箋、書、誡、論、議、算計(jì)、兵要、兵法、木牛流馬法、記、序、贊、銘、雜文五十五篇,綜九十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