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修定本)
- 孫機
- 1217字
- 2021-03-12 15:29:23
注釋
①《史記·夏本紀》說禹以“身為度”。《大戴禮·主言篇》說:“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說文·尺部》說:“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為法。”
②用黍之法,見《淮南子·天文》、《說苑·辨物篇》,皆漢時人之說。
③國家計量總局、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第128圖,文物出版社,1984年。
④一根樂管的發聲,是由于管內空氣柱振動時,在管的開端形成波節,閉端形成波腹。所以理論上閉管空氣柱基波的波長等于管長的四倍。而頻率是和波長成反比的。如管的口徑不變,則頻率與管長的四倍成反比。
⑤《尚書·舜典》中說舜“同律、度、量、衡”,就是說舜已把計量單位和聲律相聯系。但當時顯然不可能對樂律和度量衡的關系理解到這種深度。《尚書》幾經竄亂,這些話當是后人所增。《管子·君臣篇》說:“衡石一稱,斗斛一量,丈尺一制。”二十六年始皇詔:“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均未言及樂律。秦金人銘說:“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漢書·陳勝項籍傳》顏注引《三輔黃圖》);可見“法度量則”之法是指法律。只有《考工記·
氏》說量器“聲中黃鐘之宮”,但此說之出,適可證其成書較晚。
⑥代國璽:《試論西北漢簡所見大小石的幾個問題》,《考古》2019年第3期。
⑦高自強:《漢代大小斛(石)問題》,《考古》1962年第2期。陳夢家:《漢簡綴述·關于大小石、斛》。中華書局,1980年。楊哲峰:《兩漢之際的“十斗”與“石”、“斛”》,《文物》2001年第3期。
⑧以一圭容黍64粒計算,一撮應容黍256粒,一籥應容黍1280粒。與一籥容黍1200粒之說小有不合。
⑨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武威漢代醫簡》第13、45號簡。文物出版社,1975年。祝玉隆:《中藥度量衡的演進》,《上海中醫藥雜志》1958年第5期。
⑩李建廣:《東漢銅卡尺》,《文物天地》1994年第6期。
?《關于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座談紀要》,《文物》1975年第9期。華泉、鐘志誠:《關于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天平衡桿文字的釋讀問題》,《文物》1977年第1期。黃盛璋:《關于江陵鳳凰山168號墓的幾個問題》,《考古》1977年第1期。
?漢代的半球形權在銘文中常自名為累。云夢秦簡《效律》中也將衡上的砝碼稱為羸(累)。《爾雅·釋樂》郭注謂塤“大如鵝子,銳上平底,形如稱錘”。則半球形的累亦名錘,而權則呈環形。《考工記·玉人》:“駔琮五寸,宗后以為權。”鄭注:“駔讀為組,以組系之,因名焉。”琮接近環形,所以可用以代權。此類權依楚子環權銘文,本應名環。環形權在銘文中自名為權者,見于新莽石權。而半球形權的銘文中,尚未見自名為權之例。商承祚《秦權使用及辨偽》認為:“漢制之權為環形”,“其不作環形而為錘狀的,不可謂其必無,但須慎重研究其真偽”(《學術研究》〔廣州〕,1965年第3期)。此文雖言漢權之作錘形者不必盡偽,然而卻傾向于否定;與實際情況不合。
?汶江鐵累見注③所揭書第214圖。長武鐵累見丘光明:《我國古代權衡器簡論》,《文物》198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