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〇、窯業

磚瓦、陶器、瓷器都是在窯中燒成的,供鑄造用的陶范,也要入窯烘燒。漢代北方地區最常見的窯型是饅頭窯。這種窯多為半地下式,窯道是一個長方坑,有土階連接地面。窯道內為窯門,多用磚砌成拱門之形。門內為火膛,平面作梯形或半圓形,是燒火的地方。火膛之內為窯室,窯室的地面一般比火膛高出半米左右,故又名窯床,其平面呈馬蹄形、橢圓形或長方形,而以呈長方形者為多。窯床往往用磚砌,四壁則用磚或土坯砌成,向上高出地面并收縮成拱頂。在窯床后壁下部開排煙孔。戰國時,排煙孔只有一個,位于中央,窯內煙火多由窯室中部進入煙囪,這樣就造成了窯內中部溫度比兩側高的不均勻現象。漢代一般將排煙孔增為三個,分別位于后壁下部的當中和兩側,因而火焰也向窯室兩側流動,使溫度不均勻的情況有所改善。排煙孔內砌有煙道,當中的煙道垂直,兩側則向內彎曲而與當中連通,再向上延伸為窯后部高起的煙囪。由于發掘中所見漢窯的頂部多已坍塌,所以有的研究者認為此類饅頭窯只有煙道,沒有獨立的煙囪。此說不確。因為長安張家坡西周陶窯已在頂部發現殘長0.9米的煙囪;漢窯不會比西周窯更原始,故亦應設置煙囪。基于煙囪產生的抽力,火膛中的火焰噴向窯頂后遂倒向窯底,流經坯體,進入排煙孔,再從煙道和煙囪排出窯外。這就是所謂半倒焰式窯,漢代的磚窯、陶窯和烘范窯多系此式(圖10-1)。這種窯的抽力不大,升溫慢,燒成時間長,產量也低。但如將進窯的空氣量控制得宜,使火焰中保持4%左右的一氧化碳,則能形成還原氣氛,燒出灰陶或青磚。為了提高效率,有時兩座饅頭窯連在一起,共用一條窯道。如洛陽東周王城內發現的西漢后期之7A號與7B號窯即屬此類連體窯(圖10-2)。此窯之火膛中發現柴灰,應以木柴為燃料。有些用于烘范的饅頭窯中曾出煤餅(圖10-11)。煤餅的火焰短,窯溫低。但也有直接燒煤的,河南偃師東漢瓦窯址的火膛中發現了厚達0.6米的煤渣堆積。據分析這里的煤并未加工成煤餅,故窯溫應較上述烘范窯高,已能生產磚瓦。不過用煤燒窯當時尚不多見。

在南方地區另有一種龍窯,這種窯的歷史可以上溯至商代。福建浦城貓耳弄山發現的商代龍窯,長約7.6米,寬1.6米,窯底坡度5-10度。它是從升焰窯發展來的,因為這種窯就像一座傾斜放置的升焰窯。其下端為火膛,上端為排煙口,窯身呈長條形沿山坡向斜上方延伸,故名龍窯。龍窯的窯身一般較長,廣東博羅梅花墩春秋早期龍窯,長度已達12米。漢代龍窯的長度與之大體相近,江蘇無錫馬跡山牛塘東漢龍窯長18.5米。浙江上虞帳子山發現的兩座東漢龍窯,前段均已破壞,長度不詳。其中1號窯上口寬2.16—2.21米,底寬1.97—2.02米。由于漢代的龍窯尚未發明在窯頂開投柴孔之法,故窯身不能太長。這種結構的龍窯只能自窯頭的火門投柴燃火,距窯尾較遠。為了增加自然抽力,所以傾斜度較大。1號窯的傾斜度前段為28度,后段為21度,前后段相接處有明顯的折腰現象。窯底用粘土抹成,底面鋪砂2層,窯具底部插于砂中。窯壁也用粘土筑成,壁面有一層窯汗,前段較厚,烏黑發亮;后段窯汗逐漸減薄。近窯尾處發現的幾件器物,胎色淡紅,質地疏松,有嚴重的生燒現象,說明這里的溫度較低。窯頂原為粘土塊砌成的拱頂,已塌毀,估計原來的高度在1米以上(圖10-3)。帳子山2號東漢龍窯的結構與1號窯大致相同,只是窯底的傾斜度不同,前段為31度,后段為14度,折腰現象更為明顯。說明這種窯在漢代尚未完全定型。在上虞縣除帳子山外,小仙壇和畚箕岙等地也有漢代龍窯的窯址。此外,這種窯在浙江的寧波、永嘉、余姚及江蘇宜興等地亦相繼發現。

與饅頭窯不同,龍窯是不設煙囪的。它只在窯尾設出煙坑排煙。為防止火焰流失過快,還在出煙坑前筑擋火墻,并通過控制擋火墻上的排煙孔的大小,以調節窯內火焰的流速。上虞一帶的古代龍窯皆燒松柴,這種燃料的揮發成分多,火焰長。而且由于漢代龍窯前段的坡度大,抽力強,故升溫較快。又由于后段的坡度小,抽力減弱,延長了火焰停留的時間,利于保溫。因此龍窯的窯溫可達1250℃—1300℃左右,這就為瓷器的燒成準備了條件。

真正的瓷器在東漢時出現,這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瓷器的燒成,除了要有適宜的窯型和較高的窯溫外,還必須對原料進行精細的選擇和淘煉。我國商、周時已有原始瓷器,但在胎質、燒成溫度、吸水率等方面均未達到真正的瓷器的標準。就胎質而言,關鍵問題是Al2O3和Fe2O3的含量。其中Al2O3以及SiO2的含量愈高,則燒結溫度也愈高。而Fe2O3以及TiO2和堿土金屬及堿金屬的氧化物則起助熔作用;含這類成分較高的胚胎,燒成溫度是超不過1050℃的,因為到了1100℃時,其表面就開始熔融,到了1200℃以上就完全燒流了。據分析,陶胎中Al2O3的含量為14-15%左右,Fe2O3為6%左右。原始瓷中Al2O3的含量為17%左右,Fe2O3為3%左右。真正的瓷器其Al2O3的含量應在17%以上,Fe2O3在3%以下。胎質的成分如達到后者的標準;再經1200℃左右的溫度焙燒,則坯體能夠燒結,生成較多的莫來石結晶,從而減少孔隙度,增加硬度,使器物具有不吸水性或弱吸水性。同時,所敷之釉料也將充分玻化,而成為真正的瓷器。

圖版10

饅頭窯

10-1

連體窯

10-2

龍窯

10-3

墊具

10-4

10-5

10-6

10-7

10-8

陶拍

10-9

10-10

煤餅

10-11

據李家治對上虞小仙壇窯址出土的東漢青釉斜方格印紋罍殘片的分析結果表明:其中的Fe2O3和TiO2的含量很低,分別為1.64%和0.97%,Al2O3的含量為17.47%。燒成溫度為1310℃±20℃,燒結程度良好,顯氣孔率和吸水率分別為0.62%和0.28%。抗彎強度達710公斤/厘米2。釉為石灰釉,呈青色,透明光亮,厚薄均勻。胎釉結合好,無剝落現象,亦無紋片。此標本中除TiO2的含量稍高,使瓷胎呈灰白色外,其余均符合近代瓷的標準

小仙壇青瓷罍在東漢時并非個別的特例,除了上述各窯址出土的大量標本外,于若干紀年明確可考的漢墓中也有所發現。如河南信陽擂鼓臺永元十一年(99年)墓、江蘇丹陽瓜渚永元十三年(101年)墓、安徽亳縣董園村延熹七年(164年)墓、浙江奉化白杜熹平四年(175年)墓、河南洛陽燒溝147號初平元年(190年)墓等處均出過這類瓷器,證明窯址中所出的確為漢器。其器形有碗、盤、缶、壺、罍、瓿、耳杯、五聯罐等。其制法多數為輪制。帳子山東漢窯址中曾出土陶車上用的相當精致的瓷質軸頂碗,用它可使裝在軸承上的輪盤轉動自如,說明這時的輪制技術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大型器物則分段用泥條迭筑,接合后再以陶輪修整。裝飾方法以刻劃、拍印為主,窯址中曾出土各式陶拍(圖10-9、10)。其施釉方法在東漢中期以前多為刷釉,東漢晚期創造了浸釉法,使釉層加厚而且均勻。青瓷的釉是用含氧化鐵的瓷土和石灰石配制的,其中鐵是著色原素,氧化鈣是助熔劑。釉內氧化鐵含量的多少,對呈色有相當影響。如釉內含鐵量達8%,燒成后則色黑如漆。如含鐵量為3%,燒成后亦多呈較深的艾色。小仙壇青瓷片釉層中之Fe2O3的含量為1.84%,是比較適當的。不過除釉的含鐵量外,對窯氛的控制也是呈色的關鍵。在弱還原焰中燒成,釉色青中帶黃。在強還原焰中燒成,則釉色發暗。只有窯氛適宜,才能燒成純正的淡青色。如通風過量,窯中形成氧化焰,氧化亞鐵就有轉為三價高鐵離子的可能,釉色隨之而呈黃、茶黃或黃褐色,美麗的青色就不會出現了。在冷卻過程中,速度也不能太慢,慢了就容易發生二次氧化,也使釉色泛黃。漢代龍窯不僅已能較好地維持還原氣氛;而且其窯壁較薄,能夠較迅速地冷卻,對保持色調的純正也是有利的。

此外,與燒制工藝相配合,漢代在龍窯中還創制了各種窯具,包括墊具和間隔具兩類。墊具中常見的有筒形及覆缽形兩種(圖10-4~8)。用它將坯體墊高,使之高于窯底,處于火候適宜的燒成帶上。戰國時代的紹興富盛龍窯中尚未使用墊具,器坯直接置于窯底,因而一部分產品底部嚴重生燒。發明墊具后則解決了這個問題。間隔具如三足支具的出現,使器坯可以疊燒,能夠更充分地利用窯內的空間,提高產量。漢代陶瓷匠師的這些重大發明創造,不僅是空前的,也為以后陶瓷業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盘水市| 奎屯市| 东乡| 察哈| 兰溪市| 安康市| 嘉黎县| 梓潼县| 淮阳县| 南部县| 剑阁县| 德化县| 土默特左旗| 邓州市| 罗江县| 葫芦岛市| 澳门| 阳东县| 剑川县| 汕头市| 淅川县| 曲水县| 隆化县| 柳林县| 象州县| 甘孜| 四会市| 乌什县| 县级市| 新兴县| 敦煌市| 兴安盟| 汶上县| 兴安县| 遂溪县| 城口县| 南溪县| 台山市| 化州市| 祁阳县| 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