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文

漢代“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質護膊(1995年新疆民豐尼雅遺址1號墓地出土)
在上古時代,人們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認為整個宇宙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獻里,天和帝常常成為同義詞。古人又認為各種自然現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們把它們人格化了,并賦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風師謂之飛廉,雨師謂之荓翳(荓,讀píng;翳,讀yì),云師謂之豐隆,日御謂之羲(xī)和,月御謂之望舒(這里是舉例性質,見《廣雅·釋天》),等等,就是這種觀念的反映。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名字,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詩歌辭賦中的辭藻,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要求有準確的農事季節,所以古人觀測天象非常精勤,這就促進了古代天文知識的發展。根據現有可信的史料來看,殷商時代的甲骨刻辭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記載,《尚書》《詩經》《春秋》《左傳》《國語》《爾雅》等書有許多關于星宿的敘述和豐富的天象記錄。《史記》有《天官書》,《漢書》有《天文志》,我們可以說遠在漢代,我國的天文知識就已經相當豐富了。

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出土的蚌塑,有學者稱為“龍虎北斗圖”
古人的天文知識也相當普及。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說: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于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后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見《日知錄》卷三十“天文”條。“七月流火”見《詩經·豳〔bīn〕風·七月》,“三星在戶”見《詩經·唐風·綢繆〔móu〕》,“月離于畢”見《詩經·小雅·漸漸之石》,“龍尾伏辰”見《左傳·僖公五年》)。
我們現在學習古代漢語當然不是系統學習我國古代的天文學,但是了解古書中一些常見的天文基本概念,對于提高閱讀古書能力無疑是有幫助的。現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別加以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