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政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來稱為七政或七曜(yào)。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實際觀測到的五個行星,它們又合起來稱為五緯。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為它光色銀白,亮度特強。《詩經》“子興視夜,明星有爛”(見《詩經·鄭風·女曰雞鳴》),“昏以為期,明星煌煌”(見《詩經·陳風·東門之楊》),都是指金星說的。金星黎明見于東方叫啟明,黃昏見于西方叫長庚,所以《詩經》說“東有啟明,西有長庚”(見《詩經·小雅·大東》)。
木星古名歲星,徑稱為歲。古人認為歲星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行經一個特定的星空區域,并據以紀年(下文談到十二次和紀年法時,還要回到這一點上來)。

1974年河北遵化遼代張世卿墓出土的黃道十二宮彩繪星圖(蓮花外繪有唐代的九曜[日、月、火、水、木、金、土、羅睺和計都]及二十八宿)
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熒惑,土星古名鎮星或填星。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談到天象時所說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營室,即室宿,主要是飛馬座的α、β兩星),《左傳·莊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就是一個例子。所說的火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即心宿,特指心宿二,即天蝎座的α星。《史記·天官書》所說的火,才是指火星〔熒惑〕),《詩經》“七月流火”,就是一個例子。

1978年湖北隨州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木胎髹紅漆彩繪二十八宿衣箱(蓋面正中朱書一大“斗”字,環繞斗字按順時針方向排列二十八宿名稱,蓋頂兩端分別繪青龍、白虎。兩端面,一面繪蟾蜍、星點紋,另一面繪大蘑菇云紋、星點紋。兩側面,一面繪兩獸對峙、卷云紋、星點紋,另一面無花紋)

1978年湖北隨州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衣箱展開圖
古人觀測日、月、五星的運行,是以恒星為背景的。這是因為古人覺得恒星相互間的位置恒久不變,可以利用它們做標志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經過長期的觀測,古人先后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坐標”,稱為二十八宿。黃道是古人想象的太陽周年運行的軌道。地球沿著自己的軌道圍繞太陽公轉,從地球軌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陽,則太陽在天球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相同。這種視位置的移動叫做太陽的視運動,太陽周年視運動的軌跡就是黃道。這里所說的赤道,不是指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