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部急癥學(第2版)
- 戴朝六主編
- 4588字
- 2021-04-16 17:18:25
第二節 胰源性潰瘍合并穿孔
胰源性潰瘍系指因非β胰島細胞瘤大量分泌促胃液素導致胃液分泌亢進所致的一種消化性潰瘍,亦稱胃泌素瘤。1955年,Zollinger和Ellison首先報道兩例空腸原發性潰瘍合并胰島細胞腫瘤的患者,并對其特點作了描述:①暴發性消化性潰瘍,曾做了胃切除手術,但術后短期內又復發。②基礎胃酸大量分泌。③胰腺上有非β胰島細胞腫瘤。人們把具有這樣三聯癥特點的疾病稱為卓-艾綜合征Zollinger-Ellison綜合征( ZES)。1966年英國的生理學家Gregory從這類腫瘤中提取出促胃液素,確證此病的癥狀是由腫瘤組織分泌的促胃液素引起,因此以后此綜合征又被稱作胃泌素瘤。胃泌素瘤是一種少見的胰島細胞瘤,在胰腺內分泌腫瘤中其發生率僅次于胰島素瘤。本病的發病率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在西方國家多見,在我國屬少見病例,穿孔病例更為罕見。
【病理】
正常情況下促胃液素是由胃竇、十二指腸和部分空腸上的G細胞分泌的,胰腺組織內是沒有G細胞的,因而胰腺的胃泌素瘤被認為是一種異位內分泌腫瘤。以往認為本病多發生在胰腺內,但隨著臨床病例的增多,人們發現腫瘤位于胰腺內僅占全部腫瘤的1/3。十二指腸第一和第二段、胃和空腸是胃泌素瘤的高發部位,肝、脾門、腸系膜、大網膜、胰旁淋巴結、卵巢等處雖也可出現,但僅占不到10%。據統計有90%左右的胃泌素瘤發生在胃泌素瘤三角區:該三角區上起自膽囊管和膽總管,下至十二指腸第三部,內至胰腺頸體交界處。胰內的胃泌素瘤往往是單發的,直徑在0. 6~2cm不等,多數為惡性腫瘤。十二指腸及胃的胃泌素瘤有50%左右是多發的,直徑為2~6mm,散在于黏膜之下。MENⅠ型中的胃泌素瘤多數為多灶性,體積更小和散在,在胰腺內表現為微腺瘤。
大多數胃泌素瘤的直徑在1~2cm,最小的只有0. 1cm,最大者達20cm。腫瘤包膜完整或不完整,切面呈灰白色,質地均勻,大的腫瘤內可有出血壞死或囊性變。胃腸道的胃泌素瘤多在黏膜下層,大的腫瘤可侵及肌層及漿膜層,黏膜表面可有糜爛或潰瘍。組織學上無法區別腫瘤的良惡性,只有當生物學行為出現肝臟或淋巴結轉移、周圍組織或血管被廣泛浸潤才能診斷為惡性。胃泌素瘤發生在正常沒有G細胞的部位,如胰腺,其惡性率達60%~90%。70%~75%的胃泌素瘤是散發型,20%~25%的胃泌素瘤病例為MEN-Ⅰ型。
腫瘤大量分泌的促胃液素(高于正常20~1000倍)對胃腸道黏膜具有營養作用,使胃黏膜肥厚,皺襞增大,壁細胞大量增殖。經測算卓-艾綜合患者者的壁細胞數量要比正常人多4~6倍,比普通的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多3倍。促胃液素促使胃酸大量分泌,從而引起胃腸消化性潰瘍、反流性食管炎、小腸充血水腫和黏膜糜爛及絨毛萎縮等。
【臨床表現】
胃泌素瘤的發病率很低,占潰瘍病的1%以下。男性較多見,男女之比為( 2~3)∶1。發病年齡為7~90歲,以30~50歲多見。
1.消化性潰瘍
90%以上的患者表現出消化性潰瘍的癥狀,以上腹部燒灼樣或難以忍受的疼痛為特征,癥狀與普通潰瘍病相似。但癥狀更重、持續時間更長、內科治療反應更差、復發幾率更高,且出血和穿孔等并發癥發生率高,表現出暴發性、多發性、異位性、頑固性和復發性的特點。當按潰瘍病行胃大部切除或迷走神經切斷術治療后,術后早期可迅速出現潰瘍復發或吻合口潰瘍,并可發生出血、穿孔或內瘺等并發癥。潰瘍可以是單發或多發(占10%~20%),最大直徑達2cm。潰瘍可發生在一般潰瘍病常發生的部位,約75%發生在十二指腸。但25%的潰瘍發生在十二指腸的第2、3或4段,11%的潰瘍發生在空腸上段。約半數的患者伴有食管反流癥狀,6%~13%的患者以食管炎為首發癥狀。
2.腹瀉
1/3患者有原因不明的急性或慢性腹瀉,近20%的病例以腹瀉為首發癥狀。腹瀉主要為水樣便,多數患者每日腹瀉在6次以上,嚴重者可達到10~30次/日,甚至出現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除水樣瀉外,還可以發生脂肪瀉。胃酸及胃蛋白酶使小腸黏膜受損,出現充血、水腫、糜爛、出血和表淺潰瘍等炎癥改變,影響了小腸的吸收功能可能是導致腹瀉的根本原因。
3.貧血
長期的脂肪消化和吸收不良,妨礙了腸道對Vit B 12的吸收,使患者容易出現貧血。
4. MENⅠ表現
作為MENⅠ型的一部分,除了以上癥狀外,患者還會出現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及垂體瘤的癥狀。
60%的胃泌素瘤患者有出血、穿孔或幽門梗阻等潰瘍病并發癥。Fox等報道本病因急性并發癥而手術者占35%,其中穿孔占18%,出血占17%。發生穿孔時的臨床表現與一般潰瘍病穿孔相似,常被誤認為一般的潰瘍病穿孔而急診手術。
【診斷】
對于多發性、難治性上消化道潰瘍患者,特別是十二指腸降部或近段空腸等少見部位的潰瘍,或胃大部切除術后迅速復發的潰瘍應懷疑胃泌素瘤的可能。若潰瘍病伴有長期原因不明的腹瀉或其他內分泌異常(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亦應考慮到本病。下列檢查有助于診斷。
1.胃液分析
胃泌素瘤患者的胃液分泌量往往大于2400ml/24h,夜間分泌量大于1000ml,最大胃酸排出量( MAO)大于60mmol/h; 70%~90%的患者基礎胃酸( BAO)超過15mmol/h,胃大部切除術后超過5mmol/h,有的患者可高達150mmol/h;正常人或普通的消化性潰瘍患者BAO/MAO之比值常小于0. 6,而胃泌素瘤患者常大于0. 6。但因僅50%~67%的患者BAO/MAO比值超過0. 6,因此其診斷價值并不大。少數患者胃酸及胃液的分泌量可以在正常范圍內,因此不能因胃酸正常而除外胃泌素瘤的可能。
2.血清促胃液素的測定
近98%的胃泌素瘤患者空腹血清促胃液素水平高于正常范圍,因此促胃液素水平的測定更有助于診斷的確立。正常人或普通潰瘍患者空腹促胃液素水平一般在100pg/ml以下,進食后可增加3倍。2/3的胃泌素瘤患者空腹血清促胃液素水平可達100~1000pg/ml以上,甚至高達450 000pg/ml,進食后增加不多。如患者促胃液素水平升高,同時伴有高胃酸分泌( BAO>15mmol/h或基礎胃液pH<3. 0,BAO/MAO超過0. 6),并有嚴重的潰瘍病癥狀,則胃泌素瘤的診斷一般可以確立。有報道認為促胃液素升高的幅度與腫瘤的惡性程度相關,超過1500pg/ml往往代表腫瘤已有轉移。
3.激發試驗
對臨床疑似胃泌素瘤但血清促胃液素水平升高不明顯的患者,除重復測定外,應進行激發實驗。
( 1)促胰液素激發實驗陽性率在90%以上,無假陽性。靜脈注射促胰液素2U/kg體重,正常人注射后血清促胃液素含量變化不大,而胃泌素瘤患者在注藥后5~10分鐘即可比注藥前的基礎水平增高200pg/ml以上。
( 2)鈣刺激試驗是將葡萄糖酸鈣以每小時5mg/kg的速度靜脈滴入,持續3小時,80%的患者血清促胃液素升高,如較注射前的基礎水平增高400pg/ml以上,則有診斷意義(陽性)。近43%~70%的患者在輸鈣后第3小時達到此值,但因敏感性和特異性不如促胰液素激發實驗,故已被后者所代替。
( 3)標準餐實驗可用于G細胞增生的鑒別診斷。
4.腫瘤定位
術前了解腫瘤的位置、大小、數目及是否有轉移對制定手術方案非常重要,但至今定位診斷率仍不高。常用方法如下。
( 1) B超簡便易行,但正確率僅20%左右。近來開展的超聲內鏡檢查,對胰腺腫瘤的診斷有一定的幫助。
( 2) CT掃描和B超一樣,只在腫瘤較大(大于1cm)時才有價值,確診率只有40%左右,但對肝轉移的診斷有幫助。
( 3)選擇性血管造影雖強于CT,但總的檢出率只在60%左右。
( 4) MRI的診斷價值經臨床實踐證明不如CT,與B超相似。
( 5)經皮肝穿門靜脈置管( PTPC)取血較為可靠,敏感性可達70%~90%。
( 6)生長抑素受體核素顯像是最敏感的定位診斷方法,同時可以明確有無肝臟和其他部位轉移。
5.輔助診斷
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鏡檢查可在十二指腸球部、十二指腸遠端或空腸近端發現潰瘍,潰瘍較大或多發。此外可見胃及十二指腸黏膜充血水腫,皺襞增寬增粗,胃內液體增多,十二指腸腔擴張,蠕動增加。小腸黏膜水腫,造影劑在小腸內呈絮狀分布且排空增快。胃或十二指腸黏膜下可見隆起性病變。合并穿孔時立位X線片可見膈下游離氣體。
6.診斷分型
按是否伴發MENⅠ型將胃泌素瘤分為兩型,不伴發者約占75%,具有典型的臨床癥狀,胰腺內的胃泌素瘤單發且容易惡變;伴發者癥狀不典型,胰內或胰外可見多發小胃泌素瘤,這種類型具有遺傳特點,但惡性較少。
【治療】
1.治療原則
由于病程較長、發展慢、轉移率高、原發病灶檢出率低等原因,全胃切除術一直是胃泌素瘤治療的首選方法。但隨著H 2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及生長抑素等藥物的出現,全胃切除術已基本被內科治療所取代。以往經驗表明胃泌素瘤患者急診行全胃切除術是很危險的: Bonfils等報道了92例因胃泌素瘤而行全胃切除術的患者,其中15例因穿孔等并發癥而行急診手術,手術死亡率達27%,而擇期手術卻無一人死亡。因此對胃泌素瘤合并穿孔病例的治療原則是盡量簡化手術,行穿孔修補術;如全身條件允許,可以酌情行原發病灶及轉移瘤的切除術。
2.術中探查
由于手術切除腫瘤是唯一能使患者得到徹底治療的方法,因此對疑似胃泌素瘤的上消化道穿孔患者,行穿孔修補后如條件允許,應系統探查:胃、十二指腸、胰腺、肝臟、肝門區、腸系膜根部及后腹膜、大小網膜、小腸、盆腔、卵巢等處,特別應注意胃泌素瘤三角區,以了解有無原發腫瘤、轉移病灶或可疑淋巴結,均應切除作病理學檢查。探查胰腺需切開胃結腸韌帶,沿胰腺上下緣切開后腹膜,用右手拇指、示指捫摸胰腺的體尾部;探查胰頭需切開十二指腸外側的后腹膜,游離十二指腸并將其翻向左側,用雙手捫摸胰頭部及十二指腸。位于十二指腸壁內的胃泌素瘤常位于黏膜下,有時只有5mm大小,需仔細觸摸,術中B超和術中內鏡檢查常有助于發現胰腺內和十二指腸壁內的腫瘤。十二指腸旁和胰腺周圍淋巴結常受累及,因此遇可疑淋巴結應立即作活檢。一旦病理確定診斷,應將原發腫瘤以及能切除的轉移病灶盡量切除。伴發MENⅠ患者的胃泌素瘤絕大部分是多發的,瘤體很小,探查難以發現,手術切除率遠低于不伴發MENⅠ者。
3.術后處理
①加強營養支持,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抗感染等以改善患者的狀態;②應用H 2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及生長抑素等藥物控制癥狀;③完善相關檢查及評估,明確胃泌素瘤的診斷及類型;④根據胃泌素瘤的分型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伴發MENⅠ型者繼續應用抑酸藥和生長抑素治療;不伴發MENⅠ型者如前次手術已徹底切除腫瘤則治療結束,否則需徹底切除腫瘤。
4.再手術治療
難于發現腫瘤和腫瘤廣泛轉移無法徹底切除是手術治療胃泌素瘤困難的主要原因,腫瘤定位后如無手術禁忌證,應爭取徹底根治。對已廣泛轉移的患者也應進行姑息治療,盡可能地切除原發瘤及轉移瘤,必要時行全胃切除術以延長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質量。根治性手術包括腫瘤摘除術、胰體尾切除術和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姑息性手術包括腫瘤大部分切除或部分切除、全胃切除術和選擇性迷走神經切斷術。對合并MENⅠ型的病例,因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血鈣增高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加,故宜行甲狀旁腺腺瘤切除。
5.抑酸治療
藥物治療的目的是抑制胃泌素瘤引起高胃酸分泌,從而控制和改善臨床癥狀。藥物包括:①H 2受體拮抗劑:通過抑制壁細胞膜上的組胺第二受體發揮作用,包括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各種H 2受體拮抗劑的療效無明顯差別,它們對高促胃液素血癥及胃泌素瘤的生物活性無任何影響,用藥過程中需不斷地調整和增加劑量。②質子泵抑制劑:通過抑制壁細胞H +-K +-ATP酶直接減少胃酸分泌,包括奧美拉唑、蘭索拉唑和潘妥拉唑、埃索美拉唑等。奧美拉唑每日的劑量為60~100mg,最大劑量達360mg。長期應用質子泵抑制劑有少數患者出現耐藥情況,需定期檢測胃酸以調整用藥量。質子泵抑制劑的不良反應很少,長期服用比較安全。③奧曲肽:是人工合成的八肽生長抑素類似物,具有抑制壁細胞分泌胃酸和G細胞釋放胃泌素瘤的雙重作用。皮下注射100~250μg,每日3次。
6.化學治療
對無法手術的晚期惡性胃泌素瘤患者除了應用抗酸類藥物抑制高酸分泌外,還可應用化療藥物、干擾素等治療,常用的藥物是連脲霉素、多柔比星和氟尿嘧啶等。
(張雪峰 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