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nèi)經(jīng)五音療疾:中國傳統(tǒng)音樂療法理論與實踐
- 吳慎
- 1352字
- 2021-04-16 12:52:55
第二節(jié) 炎黃醫(yī)療文明高度智能下的音樂
音樂的產(chǎn)生,對人類、萬物的影響力,在史料中有相當豐富的記載。例如,《呂氏春秋·大樂》有: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凡樂者,天地之和,陰陽之調(diào)也。
《淮南子·覽冥訓(xùn)》則有:昔者師曠奏白雪之音,而神物為之下降,風(fēng)雨暴至,平公癃病,晉國赤地,庶女叫天,雷電下?lián)簦肮_隕,支體傷折,海水大出。其音樂上通九天,激勵至精。
魏晉阮籍《樂論》說:夫樂者,天體之體,萬物之性也。合其體得其性,則和;離其體失其性,則乖。昔者圣人之作樂也,將以順天地之性,體萬物之生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陰陽八風(fēng)之聲;均黃鐘中和之律,開群生萬物之情氣。故律呂協(xié),則陰陽和;音聲適,而萬物類。
《樂記》認為人心感于物而形于聲:凡音之起,由人心聲也。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沾滯之音矣。
司馬遷《史記·樂書》記載的是:正教者皆始作音,音正而行正。故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宮動脾而和正圣,商動肺而和正義,角動肝而和正仁,征動心而和正禮,羽動腎而和正智。
東漢王充《論衡集解·感虛篇》有言:瓠芭鼓瑟,淵魚出聽;師曠鼓琴,六馬仰秣。
師曠鼓《清角》,一奏之,有玄鶴二八自南方來,集于廊門之危;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嗚,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吁于天。平公大悅,坐者皆喜。而更早的《尚書》說的是: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音樂對人的情緒的影響,在史料中也有生動的描述,如“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白居易聽琴釋憂,有《好聽琴》一詩:“本性好絲桐,塵機聞即空。一聲來耳里,萬事離心中。清腸堪消疾,恬和好養(yǎng)蒙。尤宜聽之樂,安慰白頭翁。” 宋代·歐陽修也有:“無為道士三尺琴,中有萬古無窮音。音如石上瀉流水,瀉之不竭由源深。彈雖在指聲在意,聽不以耳而以心。心意既然形體忘,不覺天地白日愁云陰。”(贈無為道士二首)
聲音之所以對人體內(nèi)臟的健康具有特殊的意義,是因為聲音本身包含著各種信息與機械波的諧振能量。音樂可以使腸胃的蠕動變得有規(guī)律,并能促進唾液分泌,它可以使人體分泌出一些N多酚內(nèi)啡肽、乙酰膽堿等,具有調(diào)節(jié)血液流量與神經(jīng)細胞的功能。所以,雨聲可以治療失眠,人與人之間一言不合而引起的刺激言論,可以使血壓立即升高,而色情電話的淫聲穢語,可以使人產(chǎn)生催情作用。非洲各部落用鼓聲治病,美洲印第安人用竹笛、擊鼓和咒語治病,都很普遍。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所共知,噪音可以殺人,超過一定分貝持續(xù)性的噪音,可使人得心臟病和各種功能性疾病。反之,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則可以緩解人的緊張情緒。
高血壓患者聽古琴、小提琴、二胡、琵琶曲,可以使血壓下降;而孕婦聽輕松悅耳的音樂,則可以減少分娩中的疼痛。
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人們,時常受到七情(喜、怒、憂、思、哀、悲、恐、驚)內(nèi)傷和六淫(風(fēng)、寒、暑、濕、燥、火)外侵,以及饑飽勞逸、蟲積痰飲、瘟疫、環(huán)境污染、社會制度等諸多致病因素的傷害,損耗機體氣血,使血氣不能充盈心脈,從而造成機體不暢,終于導(dǎo)致生病致癌。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血瘀則生腫瘤致癌變。針對人體的氣血不通,通過調(diào)心、調(diào)息,調(diào)理精神,對人體進行疏導(dǎo),使其生理免疫系統(tǒng)處于一種最佳狀態(tài),才能達到健身治病的目的。

黃帝始五音宮廷映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