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頭頸鱗癌頸清掃術的進展

唐平章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一、 頸清掃術的歷史回顧

頭頸鱗癌的頸淋巴結轉移率可高達85%,頸淋巴結出現轉移的患者腫瘤分期已為中晚期,生存率下降近50%,因此進行合適的頸部處理十分關鍵。從1906年美國 Crile首創了根治性淋巴結清掃術,距今已有100余年的歷史,頸清掃術也在隨著腫瘤治療的突飛猛進不斷進行完善和發展。
頸清掃術問世以后,不斷有外科醫師發展和完善這一術式,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紐約Sloan-Kettering紀念醫院的Martin,1951他總結了559例頸清掃術的經驗,強調頸部淋巴及軟組織組織的整塊切除,這和當時Hastled提倡的腫瘤治療原則一致。Martin之后的一二十年,由于對頸部解剖的淋巴結轉移規律的研究深入,Suarez、Bocca相繼等提出功能性頸清掃術的概念,即在清掃淋巴組織的同時保留非淋巴組織包括胸鎖乳突肌、頸內靜脈和副神經等以減少手術創傷。20世紀60~70年代,功能性的概念進一步發展為擇區性清掃術,主要清掃轉移幾率較大的區域淋巴結,功能性和擇區性頸清掃術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至今。國內學者也對頸清掃術進行相應的研究,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在擇區性頸清掃術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

二、 頸部淋巴結分區及清掃術的命名

頸部淋巴結引流常是自上而下,一站一站的循序流向頸根部,在雙側鎖骨上窩頸內靜脈與鎖骨下靜脈交角處進入血循環。目前國際多采用1991年美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協會的建議將淋巴結分為七個區:Ⅰ區為頦下和頜下淋巴結,Ⅱ、Ⅲ、Ⅳ頸內靜脈鏈淋巴結的上、中、下組,Ⅴ區為副神經鏈淋巴結,位于胸鎖乳突肌后緣后方,Ⅵ區為氣管食管溝、氣管周圍淋巴結等,下界為胸骨切跡,Ⅶ區為上縱隔淋巴結,下界為無名動脈。國內頸清掃術的名稱也采用1991年美國頭頸外科協會的建議,并在中華醫學會2004年大連會議取得國內共識,分為根治性頸清掃術、改良根治性頸清掃術、擇區性頸清掃術、擴大根治性頸清掃術四類,而擇區性頸清掃術(selective neck dissection)又可分為肩胛舌骨肌上清掃、側后頸清掃、側頸清掃和前頸清掃術。由于頸清掃的分類較煩瑣,2011年由Ferlito等47名醫生提議將所有頸清掃術以統一的方式命名,以ND(neck dissection)代表頸清掃術,L/R前綴代表左側/右側,括號內標示清掃的亞區,非淋巴切除的結構以英文字母代替,如僅保留頸內靜脈的改良性頸清掃術即:ND(Ⅰ~Ⅴ,SCM,CN Ⅺ),目前還未能在臨床廣泛應用。

三、 頸清掃術的臨床應用

由于頭頸鱗癌的頸淋巴結轉移率高,因此在處理原發灶的同時要對頸淋巴結轉移的可能區域進行清掃。頸部淋巴結有轉移的患者治療并不復雜,手術多采用改良性頸清掃術或根治性頸清掃術,根據不同的腫瘤部位選擇不同的分區。
頸部淋巴結無轉移(cN0),如何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是研究熱點,一般認為頸部隱匿性轉移率(cN0→pN+)在15%~20%以上惡性腫瘤應當行頸部處理,擇區性頸清掃術是常用的處理方法。

1. cN0的口腔癌頸部處理

口腔鱗癌的治療首選手術,因此頸部的治療也是研究熱點。cN0口腔鱗癌頸部淋巴結轉移率在20%~44%,其中舌癌、口底癌和頰黏膜癌較高,由于口腔癌的頸淋巴結轉移集中于Ⅰ~Ⅲ區,因此肩胛舌骨肌上清掃術(Ⅰ~Ⅲ區)是常用的方式,有時也采用擴大的肩胛舌骨肌上清掃術(Ⅰ~Ⅳ),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對219例cN0舌癌患者的治療資料表明,頸部淋巴結隱匿性轉移率在22.8%,T1-4患者的隱匿性轉移率分別為14.1%、25.4%、33.3%和33.3%,而Ⅰ~Ⅲ區的轉移率分別為22.2%、77.8%和52.1%,Ⅳ和Ⅴ區僅有4.8%,建議對高危患者行Ⅰ~Ⅲ區清掃術。目前也有學者利用細胞學穿刺等方法進行觀察隨訪,如Flach近期對285例口腔癌患者治療中234例采用觀察隨訪,51例采用選擇性頸清掃術,觀察隨訪組患者中有27.8%出現頸部轉移,采用手術+術后放療的方法治療后隨訪觀察組和治療組的5年疾病特異生存率和總生存率均相當,分別是80.0% vs. 81.3%,62.8% vs. 64.2%。也有其他方法對高危患者進行甄別,如對建議對厚度在4mm以上早期舌癌患者的頸部進行治療,檢測前哨淋巴結有無轉移等。

2. cN0的喉癌頸部處理

喉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由于聲門上、聲門和聲門下的發育來源、淋巴結引流途徑不同,淋巴結轉移的部位和比例差異較大。局部早期聲門上癌一般引流至Ⅱ、Ⅲ區,聲門癌轉移幾率很低,而聲門下癌則引流至Ⅳ、Ⅵ區,因此在聲門上cN0喉癌的治療中側頸清掃術(Ⅱ~Ⅳ)被廣泛應用。屠規益等在20世紀70年代對聲門上型喉癌即開展上頸淋巴結探查術(Ⅱ區),術中冰凍確定是否行全頸清掃術,142例患者僅行Ⅱ區清掃術的5年的頸部復發率僅為7%,取得良好的腫瘤學效果,這和當前的超選擇性頸清掃術的原理一致。對喉癌的淋巴結轉移進一步研究發現,ⅡB區的淋巴結轉移率僅為3%左右,因此可不進行該亞區的處理,也減少了副神經損傷的可能性。早期聲門區癌由于轉移率較低,可隨診觀察。聲門下癌應當同時處理同側的氣管食管溝淋巴結。

3. cN0的口咽及下咽癌的頸部處理

由于口咽及下咽癌頸部淋巴結轉移率可高達92%,隱匿性轉移率也達39%,轉移常見部位為Ⅱ、Ⅲ、Ⅳ區,下咽癌還常出現Ⅵ區的轉移。由于器官保留治療模式的廣泛開展,手術治療早期口咽和下咽癌的研究較少。Boscke報道了對49例口咽癌頸部淋巴結的處理,擇區性頸清掃組和觀察組患者的頸部復發率分別為10%和24%,而且觀察組復發后僅50%患者可以進行挽救手術,從而進一步證明選擇性治療對口咽癌患者有利。咽后及咽旁淋巴結也是口咽和下咽癌轉移的常見位置,但常發生于Ⅱ~Ⅳ區轉移之后,轉移率可高達23%。同喉癌一樣,口咽癌ⅡB區的淋巴結轉移幾率也較低,在2.5%- 6%。因此對于經過認真選擇首選手術的口咽患者,進行ⅡB、Ⅲ、Ⅳ區的清掃即可。對于下咽癌的患者,由于下咽、頸段食管癌引流至氣管食管溝淋巴結,而且術前的CT、MRI及PETCT的診斷率低,在其他區域尚未出現淋巴結轉移時該區域的轉移率可高達16%~38.5%,因此建議同時清掃Ⅵ區淋巴組織。
頭頸部其他鱗癌如cN0的鼻腔上頜竇癌一般頸部轉移率在10%~15%,可隨診觀察,也有報道達20%左右,可以考慮行擇區性頸清掃術,因此應根據原發灶的情況進行選擇性處理。

4. 挽救性手術中的頸部處理

由于放化療在治療頭頸部腫瘤中的廣泛應用,治療后頸部一般可獲得較好的控制率,因此放化療后獲得完全緩解(CR)的患者頸部一般不需要進行處理,也有作者建議對進行器官保留治療的患者進行有計劃常規的頸清掃術,Ferlito分析了24篇相關研究文獻后認為對完全緩解患者計劃清掃并未帶來益處。部分緩解的患者應當在術后4~8周進行頸清掃術,對于放療反應較重的患者,這一時限延長至12周。判斷頸部淋巴結是否存在轉移的方法包括CT、MRI及PETCT等,采用B超引導下穿刺的敏感度為80%,特異性僅為42%。
擇區性頸清掃是否能用于放化療后的患者一直存在爭議,Dhiwakar報道了在放化療后頸部持續病變62例患者側擇區性頸清掃術的效果,研究發現46%患者腫瘤殘留,88%殘留腫瘤位于Ⅱ、Ⅲ區,作者認為對于放化療后患者擇區性頸清掃術是可行的。Cannady也報道了241例Ⅳ期頭頸腫瘤患者,67例行選擇性或超選擇性(清掃區域在2個或以下),94例行根治性或改良根治性清掃術,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頸部復發率無差異,研究結果表明擇區性或超選擇性的清掃術仍適用于放化療后的患者。
百年的頸清掃術的發展體現了腫瘤由根治性到根治與功能兼顧的變化,相信隨著腫瘤研究的深入、科技的不斷進步這一術式也會不斷更新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涿州市| 汝城县| 崇州市| 曲水县| 鞍山市| 祁门县| 九江市| 蓬安县| 北川| 夏邑县| 呈贡县| 泽库县| 娄烦县| 巴彦县| 广昌县| 常宁市| 高碑店市| 龙海市| 明光市| 麦盖提县| 青川县| 堆龙德庆县| 囊谦县| 香格里拉县| 夏河县| 苍梧县| 横峰县| 宁安市| 临江市| 环江| 宝坻区| 武定县| 池州市| 保德县| 安岳县| 涡阳县| 永济市| 沐川县| 尚志市| 吴忠市| 瑞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