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腦性癱瘓作業治療
- 李林主編
- 6814字
- 2021-04-16 12:01:34
第十節 腦性癱瘓的康復治療
一、基本原則
腦性癱瘓康復的主要目標并不是治愈及完全正常化,而是通過醫學、教育、職業、社會、心理、工程等手段,使腦性癱瘓患兒從身體上、心理上、社會上、職業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和補償。使他們面對現實、克服困難、努力拼搏,以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素質參與社會。腦性癱瘓康復的基本原則如下:
(一)早期發現、早期干預
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是獲得最佳康復效果的關鍵。嬰幼兒期腦的生長發育快、代償性和可塑性強,在這一時期從外界給予刺激性治療和功能訓練,可使患兒在康復訓練過程中,不斷糾正異常姿勢和異常運動模式,促進建立正常姿勢和正常運動模式,達到最佳效果。因此各國學者都提倡早期發現、早期干預,英國學者Bobath認為早期訓練治療是恢復腦性癱瘓患兒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最有效手段。國內這方面研究日趨深入,并取得較好的效果。
(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腦性癱瘓患兒的異常運動和姿勢模式,在其日常生活活動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因此腦性癱瘓的康復必須與日常生活動作密切結合。在腦性癱瘓的康復治療中,物理療法與作業治療同等重要。對于腦性癱瘓患兒的康復除了進行正規系統的訓練之外,與日常生活的各種動作要結合起來,培訓家長,開展家庭療育,通過日常生活動作的康復訓練,使患兒掌握穿衣、脫衣、洗漱、如廁、進食、入浴、學習、游戲等日常生活的能力。在治療中,家長與治療人員密切配合,鼓勵患兒增強信心,克服困難,自食其力,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為將來參與社會做好準備。
(三)綜合性康復
綜合性康復是以患兒為中心,組織各科醫師、治療師、護師、康復工程師、心理治療師、社會工作者、家長等研究討論,共同制定全面系統康復訓練計劃,進行相互配合的綜合性康復,以達到患兒的身心康復。其中康復方法既包括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矯治、康復工程、心理康復,也包括兒科用藥、兒科護理、外科手術,還包括教育、社會工作者服務等。同時各種治療方法中的不同學派應注重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形成最佳的康復方案。
(四)遵循發育神經學的規律
世界各國學者對腦性癱瘓的治療報道了多種方法,但無論哪一種方法,都必須遵循發育神經學的規律進行治療,按照這個規律,就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Bobath療法之所以能被世界各國學者認可,就是因為它是建立在發育神經生理學的基礎上,從發育神經學入手進行治療的方法。
(五)遵循循證醫學的原則
小兒腦性癱瘓的康復治療必須遵循循證醫學的原則,防止在未經科學檢驗的基礎上,盲目地強調某種方法的奇妙性、濫用藥物、盲目地應用某些儀器設備或臨床治療方法。更重視康復醫學的團隊作用,既要積極引進和學習各類現代康復方法,也要努力挖掘中華民族傳統醫學寶藏的各類理論與方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中西醫結合、康復訓練與包括手術、藥物、輔助器具等在內的其他康復治療方法和途徑相結合的綜合康復。
(六)積極推進小兒腦性癱瘓的社區康復
我國是人口大國,康復事業起步較晚,小兒腦性癱瘓康復體系尚未形成,康復機構、設施尚不能滿足需求,因此開展社區康復和家庭康復,與社區醫療、社區服務、婦兒保健、教育、社會環境改造以及宣傳教育、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等社會活動相結合,逐漸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模式,是實現腦性癱瘓患兒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必由之路。
二、康復方法
目前,尚無一種康復方法完美無缺,因此要遵循康復醫學的規律并符合兒童生長發育特點和需求,采取綜合康復治療的方法,根據每個患兒的情況,選擇和制定康復治療的方案。醫生在康復治療策略選擇中起主導和協調作用,康復團隊的其他成員對于康復治療策略的具體實施起關鍵作用。康復團隊成員共同研究,統一認識,團結協作開展康復治療,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physical therapy,PT)包括運動療法和物理因子療法。
1.運動療法 (1)內容及技術:
小兒腦性癱瘓的康復治療廣泛應用運動療法,涵蓋了運動療法的所有內容,如:主動運動的隨意運動、抗阻力運動;助力運動;被動運動;誘發運動;等長運動;向心性及離心性等張運動;等速運動;放松性運動;力量性運動;耐力性運動;局部運動;整體運動;徒手運動;器械運動;關節松動技術;軟組織牽伸技術;肌力訓練技術;牽引技術等。神經生理治療技術中神經發育療法(neurodevelopment treatment,NDT)及神經易化技術被廣泛采用,包括:Bobath技術、Vojta技術、Rood技術、Brunnstrom技術、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Temple Fay技術、Domain技術、Phelps技術等。引導式教育(Pet?療法)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引進,目前日益受到重視并被采用;運動再學習等被不同程度地應用。其他技術如強制性誘導療法、減重步態訓練、平衡功能訓練、借助于輔助器具的訓練等。除上述技術與方法外,近年將核心力量訓練引入腦性癱瘓康復中,使康復效果更加顯著。
(2)基本原則:
①遵循兒童運動發育的規律促進運動發育;②在抑制異常運動模式的同時,進行正常運動模式的誘導;③使患兒獲得保持正常姿勢的能力;④促進左右對稱的姿勢和運動;⑤誘發和強化所希望的運動模式,逐漸完成運動的協調性;⑥康復訓練前對肌張力的緩解;⑦增強肌力;⑧對于功能障礙的處理;⑨對于肌肉骨骼系統的管理;⑩根據需求采用目前國內外公認的技術
以主動運動及誘發運動為主。

(3)運動療法的要點及特點:
主要包括頭部的控制、支撐抬起訓練、翻身訓練、坐位訓練、膝手立位和高爬位的訓練、站立和立位訓練、步行訓練、步態改善和實用性訓練等。運動療法的特點應遵循,不僅要依據直觀觀察到的障礙糾正異常姿勢和異常運動模式,更要重視功能的建立;不僅要解決局部問題,更要提高整體運動功能;適當進行被動運動訓練,但主要應采用誘導運動、主動運動以及運動感知與運動認知等使患兒學習建立和鞏固所期待的功能的訓練;訓練中應高度重視針對性、個性化、多系統、多角度訓練的原則;訓練中一定要主要選擇采用多種技術與方法的聯合運用;康復訓練要避免過度治療。
2.物理因子療法
包括功能性電刺激療法的經皮神經電刺激法、神經肌肉電刺激法、單極運動點刺激法、仿生物電刺激法、生物電子激導平衡療法等;傳導熱療法的石蠟療法、熱袋溫敷法、溫熱罨(蠟)包療法、Kenny濕敷溫熱法、蒸汽療法等;水療法的渦流浴、伯特槽浴、步行浴、水中運動的頭部控制、緩解肌緊張、呼吸的控制、增強平衡能力、最基本的游泳運動、水中功能訓練等;冷療法;生物反饋療法的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腦電生物反饋療法等;重復經顱磁刺激等。上述各類治療中,水療最為廣泛應用和提倡。水療是將流體力學和運動學相結合,既是物理因子治療又是運動治療,綜合應用水與人體、教與學、動機、挑戰、機體動力學、游泳技術動作等水中康復訓練的方法。利用水的浮力、水波的沖擊、水溫的刺激、機械刺激、化學刺激,可以使患兒肌肉松弛,緩解痙攣,改善關節活動,從而使患兒能夠在水中比較容易地自我控制,在抗重力狀態下調整姿勢以及完成各種正常姿勢和運動;增強肌力,改善協調性,提高平衡能力,糾正步態等。水的壓力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促進胸腹的運動使呼吸運動加快,改善呼吸功能,增強患兒的抵抗力,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目前較有爭議的物理因子治療包括高壓氧及體外反搏治療,對其適應證的選擇、治療時機、療程、副作用等存在不同意見,缺乏循證醫學的有力依據。
(二)作業治療
我國小兒腦性癱瘓的作業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OT)一般較物理治療開展得晚,大多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仍然處于學習、不斷加深理解與應用階段。具體內容見以后各章。
(三)言語障礙的矯治
雖然言語治療(speech therapy,ST)已逐漸在各地開展,但普及程度與水平存在較大差別。我國很多機構已經能夠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如結合頭面部相關經絡的疏通及穴位按摩),較好地解決了流涎、咀嚼、吞咽等問題,運用計算機輔助設備的言語訓練、采用替代言語交流的輔助器具等也已不同程度地開展。
1.言語障礙的發生機制及特點
言語障礙的矯治實際上是指言語及交流障礙的矯治。腦性癱瘓患兒約有80%具有不同程度的言語障礙。其發生機制:語言發育遲緩,發音器官功能障礙,交流意愿障礙及其他障礙所致。特點:語言發育遲緩和(或)構音障礙。
2.言語障礙矯治的原則
主要原則:①最大程度降低導致障礙的原因;②確定目標,制定系統訓練方案;③采用多種訓練方法;④強調正確發音,使用規范語言;⑤語言訓練結合實際,具有實用性;⑥采用簡捷方法進行訓練;⑦個別訓練與集體訓練相結合;⑧早期治療;⑨家庭成員參與;⑩輔助或替代語言交流工具的使用。
3.言語障礙矯治的主要內容
主要包括:①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訓練;②進食訓練;③構音障礙訓練;④語言發育遲緩訓練;⑤利用語言交流輔助器具進行交流的能力訓練等。
(四)其他療法 1.藥物治療
主要針對腦性癱瘓患兒的并發損害。必要時可選擇抗感染藥物、抗癲癇藥物、降低肌張力的藥物(安定、巴氯芬口服或鞘內注射等)、抑制不自主運動的藥物(左旋多巴和安坦等多巴胺類藥物)、神經肌肉阻滯劑、各類神經生物制劑等,其中肉毒毒素A(botulinum toxin A,BTX-A)應用較為廣泛。在藥物治療中,應注意正確選擇神經生物制劑治療的適應證。
2.傳統醫學康復療法
中醫認為腦性癱瘓屬于五軟、五遲、五硬范疇,屬于兒科的疑難雜癥。中醫中藥治療小兒腦性癱瘓的方法很多,如中藥治療,針刺療法的頭針、體針、手針、耳針、電針等,推拿按摩療法的各種手法,穴位注射,中藥藥浴、熏蒸等。有些形成了集中藥、推拿按摩、針灸為一體的中醫綜合療法,積累了很多經驗并得到廣大患者的認可。中醫中藥在緩解肌張力,預防攣縮,有效控制流涎,提高咀嚼、吞咽、言語、交流能力和智力水平,促進康復訓練的效果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成為我國小兒腦性癱瘓康復的特色。
3.手術治療
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采用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SDR)治療腦性癱瘓,以降低重癥痙攣型腦性癱瘓的下肢肌張力。手術要求嚴格選擇適應證,應是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且具備下肢運動功能。作為替代SDR手術的巴氯芬鞘內注射(intrathecal baclofen therapy,IBT)神經外科手術于近些年被采用,但仍存在價格昂貴等問題,在我國尚未被廣泛應用。在我國開展較為廣泛的手術包括肌、肌腱和骨關節矯形手術,目的是改善功能,矯正局部畸形和攣縮,減少痛苦,易于護理。周圍神經切斷術、神經核團立體定向毀損術等也有開展。提倡外科醫生與康復科醫生、康復治療師及相關人員的合作,做好手術適應證的選擇、手術與康復訓練的結合、術后以及矯形器的應用等。
4.輔助器具及矯形器
我國各類康復治療機構都配備了數量不等的康復器材和輔助器具,矯形器的制作與使用也已經逐漸開展,但總體水平以及多數康復機構矯形器制作的基本條件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較大差距。雖然矯形器材質、重量、配型等向著多種類、個性化發展,但仍存在較大缺口與不足。康復治療師設計并動手制作簡單適用輔助器具及用品的觀念和能力還有待提高。腦性癱瘓的康復治療需要有一定的場地、根據條件配備一些輔助器具以便于康復訓練使用。矯形器可根據不同類型、年齡、癱瘓部位以及不同目的進行配備。根據目的不同可分為醫療用、恢復用、固定用、矯正用、步行用等不同矯形器。根據材料不同可分為軟性、硬性、帶金屬等不同矯形器。根據不同部位可分為手部的各類矯形器、矯形鞋、短下肢、長下肢、膝關節、髖關節、骨盆、脊柱、軀干或同時針對兩個以上部位的矯形器。輔助器具還包括坐位、立位、步行、移動、日常生活等不同用途的器具。提倡制作和采用簡單易行的輔助器具。
5.馬術治療
近年來馬術治療在歐美、日本發展較快,這一療法既是物理療法又是娛樂療法,對軀體運動功能、姿勢的控制作用、感覺統合作用以及認知、心理和社會方面的治療具有積極作用。馬術治療的益處很多,可以使腦性癱瘓兒童通過訓練提高自信心,建立獨立自主的能力和勇氣。通過有節奏的震動,誘導正確的反射,從而提高患兒的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糾正和抑制異常姿勢,降低肌張力,建立正確的運動姿勢。馬術治療還可以改善患兒的性格,建立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得到對于生存環境和社會的體驗,促進智力發育,提高學習能力。但乘馬療法需要有場地、訓練有素的馬等諸多條件,患兒有年齡、病情輕重的限制。
6.多感官刺激
腦性癱瘓患兒由于腦損傷或發育障礙,不僅具有運動功能障礙,還可伴有觸覺、聽覺、視覺等多種感知覺障礙或異常。因此,根據患兒的不同特點,選擇性采取多感官刺激十分必要。通過多感官刺激,可促進和矯正患兒對各類刺激的正確反應,降低緊張情緒和一些不適應行為,提高專注力,促進對外界的探索和溝通,人際互動等。根據條件,可布置簡易的或完善的多感官刺激室。
7.游戲及文體治療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在游戲中認識世界、他人和自我,在游戲中學會人際交往和社會交往并得到愉悅,促進感知、認知、思維和創造能力,促進身心發育。腦性癱瘓患兒由于運動障礙等多種原因,難以如同正常兒童一樣游戲和參與文體活動,父母及家人也往往忽視了他們對游戲和文體活動的需求,從而自覺不自覺地剝奪了他們的天性,也人為造成了不利于他們身心發育的環境。根據患兒的不同特點,開展具有針對性、適于腦性癱瘓兒童的游戲和文體活動,將游戲的理念貫穿于康復訓練之中,對于提高康復治療效果,促進患兒身心的全面發育極其必要和重要。
8.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于腦性癱瘓兒童的康復治療,在我國尚未普及,仍屬于學習應用階段。對腦性癱瘓患兒開展音樂治療,是以音樂的形式對患兒進行的感知、認知、交流等能力的促進,發展社會功能,也可通過音樂的節律輔助運動功能的訓練。尤其針對合并有心理行為異常的患兒,進行音樂治療效果更佳。
9.感覺統合治療
我國多數兒童康復機構在21世紀開展感覺統合治療,已有很大程度的普及。腦性癱瘓患兒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障礙。感覺統合治療對于提供感覺刺激信息、提高調節感覺信息能力、做出正確的感覺接收調節、提高感覺辨別等適應性反應、提高平衡功能和運動穩定性、改善行為組織能力、提高學習能力、改善姿勢控制及運動計劃、集中注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五)心理與教育康復 1.心理康復
兒童的心理發育包括注意的發育、記憶的發育、認知的發育、思維的發育、想象的發育、意志的發育、情緒和情感的發育、人格的發育等。這些發育與生物學因素、環境因素和社會因素有關。腦性癱瘓患兒由于存在腦損傷,不僅造成肢體運動障礙,而且多半有不同程度的情緒障礙、行為異常、自我傷害、認知障礙等問題和障礙。運動障礙導致社會活動受限,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腦性癱瘓患兒常常受到過分溺愛或無人關注,缺少自信心和自立性,加之疾病的折磨,與正常兒童相比較,更易產生自卑感和抑郁情緒,產生一些心理障礙以及學習困難。因此,腦性癱瘓患兒的心理治療和教育,對于促進全身心的發育,非常必要和重要。
2.小兒腦性癱瘓的教育
腦性癱瘓患兒的智力水平可因為腦損傷、運動受限、心理行為異常、并發損害等低于正常水平,也可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多由于活動不便及環境等因素而不能上學接受教育。因此,腦性癱瘓患兒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十分緊迫的問題亟待解決,同樣提倡早期進行教育。通過教育,可以培養腦性癱瘓患兒的基本技巧和學習生活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提高文化修養和知識水平。提倡醫療康復與教育康復相結合,即使在醫療機構進行康復治療,也要盡可能不間斷教育。鼓勵家長的合作和參與。
(六)社區康復
腦性癱瘓的社區康復(community based rehabilitation,CBR)是絕大多數腦性癱瘓康復需求者康復普及的最佳途徑。只有將集中式康復與社區康復相結合,才能真正解決我國腦性癱瘓兒童人人享有康復權利這一目標。社區康復是依靠社區資源,為本社區的腦性癱瘓患兒進行康復服務。我國大多數腦性癱瘓患兒生活在農村或城市的普通家庭,沒有能力和條件長期住院接受康復治療。長期接受集中式的康復治療,同樣不利于患兒像正常兒童那樣在家庭和社區的社會環境中、人與人的交往中,得到生理、心理、社會能力的全面康復,建立健全的人格和意志品質。社區康復為腦性癱瘓患兒提供了利用簡單、通俗易懂的康復技術,低資金投入,充分發揮患兒自己的積極性,家庭成員的參與等多項優越條件,使患兒得到長期的康復訓練,達到理想的康復效果。因此,定期到康復機構和設施接受康復評定和指導性的康復治療或解決特殊需求,長期以家庭或社區康復站點為基地,進行康復訓練和治療,是腦性癱瘓患兒實現全面康復和理想、持久康復效果的必由之路。
(七)職業康復及社會康復 1.職業康復
腦性癱瘓患兒從兒童期轉向成年期后回歸社會的重要途徑,其核心內容是協助大年齡組的腦性癱瘓兒童妥善選擇能夠充分發揮其潛在能力的最適職業,如手工作業、電腦作業、器械作業、服務作業等不同的作業方式,幫助他們逐漸學會適應和充分勝任這一工作,取得獨立的經濟能力,并貢獻社會。
2.社會康復
應充分發揮政府、機構及民間的作用,制定相關政策,保障公平待遇與權利,提供接受教育和培訓的機會。開展宣傳教育,組織不同形式的社會活動等,使腦性癱瘓患兒及家庭真正融入社會。社會工作者在社會康復、社區康復、集中式康復與社區康復相結合中起到橋梁和骨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