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腦性癱瘓作業治療
- 李林主編
- 1388字
- 2021-04-16 12:01:34
第九節 腦性癱瘓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 斷
由于康復醫學的發展,各國學者十分關注腦性癱瘓的早期診斷,究竟什么時間診斷腦性癱瘓為早期診斷,學者們的意見尚未統一,有的學者認為生后6個月或9個月內做出腦性癱瘓診斷為早期診斷。腦性癱瘓診斷時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引起腦損傷的原因
即高危因素。
2.腦損傷時的癥狀
即早期癥狀及臨床表現。
3.腦損傷時神經發育學異常
包括姿勢異常、反射異常、肌緊張異常及Vojta姿勢反射異常。
4.輔助檢查 (1)CT的變化:
陽性率在44%~92%之間,大致可分為6種類型:①腦萎縮;②腦發育畸形;③皮質或皮質下軟化灶;④基底節病變;⑤混合型;⑥正常。
(2)MRI對PVL的診斷價值:
早期變化(生后0~5個月):①腦室周圍白質囊腔形成;②程度不同的腦室擴大和腦室壁不規則;③髓鞘形成延遲。晚期變化(生后12個月以后):①腦室周圍白質內T 2信號強度異常增高;②腦白質容量減少;③腦室擴大和腦室壁不規則;④胼胝體變薄;⑤腦溝/腦池改變;由于側腦室周圍腦白質減少,腦灰質和腦溝等向中線結構延伸、移位,腦灰質、腦溝接近或達到側腦室邊緣。
二、鑒別診斷
(一)先天性肌營養不良(福山型)
先天性肌營養不良(福山型)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主要癥狀為生后即出現四肢肌張力低下,關節攣縮,智力低下,因面部肌肉受累而出現獨特的肌肉顏貌,腓腸肌多呈假性肥大,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增高,肌活檢可見肌纖維細胞脫落,結締組織增生。
(二)Duchene型肌營養不良
Duchene型肌營養不良為性連鎖隱性遺傳病。男性發病,女性罕見。多于3歲前發病,主要癥狀為特殊起立姿勢(Gower征),進行性運動障礙,假性腓腸肌肥大,腱反射早期正常,晚期消失。肌電圖表現為低幅、持續短的多相電位,神經傳導速度正常。肌活檢可見肌原性萎縮。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早期開始上升。患兒多在20歲前夭折。
(三)脊髓進行性肌萎縮癥
脊髓進行性肌萎縮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本病患兒智力正常,臨床呈進行性、對稱性,以近端為主的弛緩性癱及肌肉萎縮,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可出現手指震顫,嬰兒型呼吸肌受累,呼吸功能出現嚴重障礙,晚期可波及舌和咽部肌肉,出現吞咽困難。肌電圖可檢出肌纖維纖顫電位,肌活檢可確診。
(四)良性先天性肌張力低下癥
Watom診斷標準:①出生時即存在肌張力低下;②隨年齡增長肌張力低下得到改善;③無家族史;④無中樞神經系統及末梢病變。反射正常,無異常姿勢,獨走后發育正常。肌電圖、肌活檢均正常,多在2~2.5歲后能行走。
(五)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
一種脂代謝障礙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由于芳基硫酸酯酶A的缺乏致使腦硫質分解障礙。這種腦硫脂大量沉積于神經系統,特別是髓鞘內,致使中樞神經系統廣泛的脫髓鞘,以腦白質受累為著。
本病主要臨床特點:①出生時與嬰兒期正常,以后逐漸運動減少,肌張力減低,腱反射減弱,并且進行性加重。②智力減退,喪失語言能力,尖叫、四肢強直、肌張力增高,而軀干、頸部肌張力減低。腱反射亢進,Babinski征陽性。瞳孔對光反射遲鈍,不能注視,肌運動減少,有假面具的感覺。腦脊液檢查可見蛋白質增加,壓力與細胞數正常。③去腦強直體征,對外周反應極少,頸強直,肌張力增高。腦脊液中蛋白量可達150~200mg/dl。
患者尿中腦硫脂含量增多,血中芳基硫酸脂酶A的活性降低。
(六)臂叢神經麻痹
過期臂位產兒,由于分娩時過分牽拉上肢會引起臂叢神經損傷,多為一側,也有兩側同時發生者。臂叢神經麻痹是末梢性癱,肌張力低,肌力低下為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