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詩經》的來歷與分類

神話畢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詩歌,真正在文字表達形式上的詩歌,最早的作品是《詩經》,《詩經》也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詩經》的地位非常崇高,從書名的“經”這個字就可以知道。它是儒家的神圣經典,和《論語》《孟子》等典籍一樣,都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可以說是過去知識分子的必備學問,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不過,它所收錄的內容畢竟是詩歌,是句式整齊、隔句押韻、內容抒情的作品,也是不折不扣的文學經典,可以說是后代詩歌發展的淵源,因此被稱為“根文學”,也就是后代文學的根源,影響非常深遠。

下面我們就來談談《詩經》的來歷,以及其中的詩篇是怎么形成的。

詩三百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詩經》里作品的來歷以及它們的分類。《詩經》最初叫作《詩》,一共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的六篇是“有目無詞”,也就是只剩下目錄上的篇名,卻沒有詩歌內容,所以真正的詩歌作品是三百零五篇。

據說,《詩經》原來有三千余首詩,被孔子整理、淘汰之后,只剩下大約十分之一。這是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說的,后來的理學家朱熹也這么認為。不過經過學者的考證,“孔子刪詩”的這個說法應該不是事實。

必須說,孔子確實參與了《詩經》的音樂整編。根據《論語·子罕》記載孔子說:“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可見,孔子的整理主要是音樂上的分類編排,也顯示出孔子是很懂音樂的,音樂造詣極為高明。難怪《論語·述而》里面說:“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能夠這樣欣賞音樂的美,還感動到一連三個月都不覺得肉的美味,你可以想見,孔子真的是一個造詣很高的音樂愛好者。從這里也可以知道,《詩經》中的作品都是入樂的,可以配樂演唱。

無論如何,至少可以確定,從孔子開始,《詩經》就已經是三百零五篇,《詩經》又被稱為《詩三百》,就是這個原因;甚至“三百”的這個數字就專門代表了《詩經》,后代的文人也會直接以“三百篇”代稱《詩經》。

這些詩篇,創作的時間很長,起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6世紀),涵蓋了大約六百年的時間,誕生的地區主要是在黃河流域一帶,包含了黃土高原最主要的陜西、山西,以及河南所在的黃土平原地帶,屬于周文化的一部分。

風、雅、頌

這些作品,都是配樂演唱的,依照內容體制或音樂性質,可以分為風、雅、頌三種。其中,依照宋朝鄭樵《通志》所說:“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可以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宗廟之音曰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曲,包括《周頌》《魯頌》《商頌》,表達出周朝、魯國、商朝的祭祀頌歌,甚至有人視之為周的開國史詩。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內容最是莊嚴隆重。

第二,“朝廷之音曰雅”,《雅》又分為《小雅》和《大雅》,屬于宮廷音樂。宋朝的大學者朱熹也認為,《小雅》為宴請賓客之樂,《大雅》是國君接受臣下朝拜、陳述勸誡的音樂,內容幾乎都是關于政治方面的。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雅”就是反映王政的詩,如《毛詩序》云: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但即使如此,這類的作品主要是配合雅樂,屬于“雅”的類別。那什么叫作“雅”呢?“雅”就是“正”的意思,代表正統、正確,所以后來也都“雅正”并稱,可以說是一個同義詞。因此,“雅”可以說是貴族官吏的詩歌。

第三,“風土之音曰風”,“風”就是風土民情的意思,指的是周代各地的地方民謠。《詩經》里收錄了一共十五個國家地區的民謠,稱為十五國風,朱熹《詩集傳·序》又說:


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


一般人民歌詠的就是生活以及婚姻愛情,屬于人生最基本的需求,所產生的詩篇數量也最多,有160篇,高過于《雅》的111篇(其中包括“有目無詞”的六首),《頌》的部分則只有40篇;《國風》里的作品不但最多,也是我們今天最熟悉的詩篇。

那么,這些詩是怎樣成為《詩經》內容的呢?原來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獻詩,一種是采詩。

所謂的“獻詩”,據《國語·周語》所說:“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可見有些詩是在朝廷上,由公卿大夫獻給天子。那么,“風、雅、頌”中的“雅”,應該就是“獻詩”這一類的作品。

至于“采詩”,指的是派人到各地采集民歌,這么一來,采詩所收集到的作品,反映了各地的風土民情,主要就是到了《國風》這個分類里。

但講到這里,我們應該要知道,無論是獻詩,還是采詩,最后都要集中到太師那里。太師是周王室的樂官,由他進一步整理,配上音樂,然后反映給天子,讓天子可以掌握政治狀況,尤其是百姓的情況。這么說來,采詩得來的作品,應該就是《國風》中的詩。由此可見,連《國風》這些從全國各地收集而來的詩,都要匯總到周王室的樂官“太師”手里,進行修改、潤飾等整理之后,才形成正式的文字版本,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貌。所以說,包括《國風》在內,《詩經》都是貴族階層文化的產物。

這里,我們還必須特別提醒:在資源豐富、教育普及的現代,讀書、讀文學是人人都可以享受到的權利,但是,這個情況只不過是近一百年,甚至只不過是這幾十年來的樣態,并不是天經地義、自古皆然的。我們可以參考一個統計數字:大約在清朝末年光緒三十年(1904)的時候,社會上做過一個全國識字率的普查,當時的期望值是1%。而這個比例是在幾個條件上得出來的:第一,當時已經經過十九世紀西方列強的入侵,導致許多觀念的改變,一方面努力追求富國強兵,一方面則是大力推動國民教育,因此識字的人口比例會比以前來得高;第二,所謂識字率的標準只是初級的教育程度,只要基本上能讀能寫就好,當然人數也會比真正的知識分子范圍大得多;第三,1%這個數字是期望值,意思是希望達到的數字,也就是在最好的情況下會有的數字,所以1%又是一個高估的數目。換句話說,把這三個情況考慮進來,就可以發現,即使在努力現代化的清末時期,全中國人民的識字率是不到1%的;而在清末以前,教育的普及率更低,一般百姓的識字率更遠遠不到1%,能像司馬遷、謝靈運、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等這樣寫作的人,那真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屬于萬中選一的極少數精英。

也因此,這些文化精英的道德標準、思想觀念,當然和一般平民是很不一樣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禮不下庶人”,即禮樂、禮教之類的道德文明,是不會普及到一般老百姓的。庶民既然沒有受教育,也就不用受到高標準的要求,這很公平。從文化集中的情況來說,既然文士能夠讀書做官,享受絕大部分的人所沒有的文化知識和政治權利,當然也就更應該潔身自愛,以最高標準來自我要求,才能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

從這個歷史背景或社會條件來說,采集《國風》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歌詠人民的喜怒哀樂,而是要反映百姓的喜怒哀樂,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在詩篇的整理上,也不可能是各地民謠原來的樣子,多多少少都經過改寫,或者至少潤飾加工,因此這么多的詩篇才會有如此統一的風格。也因此,在詩篇寓意的解釋上,采取純粹抒情的角度去理解,恐怕是脫離歷史背景的;寄托道德寓意,應該還是比較接近編輯《詩經》原意的。

賦、比、興

首先我們得知道,對于《詩經》的創作,傳統的說法有所謂的“六義”,也就是“風、雅、頌,賦、比、興”。前三項的“風、雅、頌”,是指《詩經》中作品的三種分類,我們前面已經看到了;至于六義中的后三項“賦、比、興”,則是指詩歌的三種創作方法,這是我們現在要談的內容。

“賦”,就是直接描寫的意思,主要的做法就是鋪陳。這也是詩歌文學最基本的寫法,也最常見。例如《國風·豳風·七月》,就是描寫農家一年的生活,第一章從歲寒寫到春耕開始: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七月時,火星已經不在五月時正中最高的位置了,它開始偏西向下;到了九月,蠶絲、桑麻都已經收成了,這時就要忙著做冬天的寒衣。下面說“一之日觱發”,是指十月以后第一個月的日子,那就是十一月,北風刮過來,發出觱發的碰撞聲。“二之日栗烈”,是指十月以后的第二個月,也就是十二月,這些日子氣候凜冽,大雪紛飛,這時候“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沒有冬袍和棉襖,如何挨過年終的酷寒?接著是“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意思是十月以后的第三個月、第四個月,也就是第二年的正月、二月,這時要修理耕田的農具,下田去做活。其間你可以看到“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妻子和孩子送飯到南田給農夫吃,主管農事的官員看到這個景象,心里感到非常滿意。

《七月》這首詩依照歷法,從七月、九月、十一月、十二月,按時一直寫到第二年的正月、二月;再配合其他各章的描述,完整呈現出農村一年四季的生活景象,非常寫實。這就是“賦”的寫作方法。

此外,在平鋪直敘的基礎上,為了凸顯詩人想要呈現的效果,還有兩種特別的藝術技巧可以運用,那就是“比”和“興”。“比”,就是比喻的意思,詩人在兩個事物之間找到類似的地方,然后放在一起來詮釋,這可以讓抽象的道理更具體,更容易理解,也可以讓原本就具體的事物更生動、更鮮明,所以是一種很重要的修辭法。

例如《詩經·魏風·碩鼠》里,寫到深受橫征暴斂之害的人民,他們把剝削百姓的官吏比喻為大老鼠,并大聲呼吁說: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用大老鼠來比喻橫征暴斂的官吏,可以說是非常生動而精確的。我們常常說小人的模樣是尖嘴猴腮、獐頭鼠目,說短視近利是鼠目寸光。老鼠那尖尖的嘴、細小的眼睛、銳利的牙齒,這種長相本來就不討好了,它亂啃亂咬的破壞力更是讓人氣得咬牙切齒,可它神出鬼沒,只在深夜暗地里活動,簡直就是百分之百的小人,難怪古人常常把小人稱為鼠輩,這里老鼠也被用來比喻貪得無厭的官吏,剝削百姓辛苦的心血,據為己有。“賦、比、興”中的“比”的用法,《碩鼠》這一篇可以說是最佳的代表。

至于“賦、比、興”中的“興”,是興起、興發的興,也就是一種觸發的作用,指的是一個人已經蓄積、醞釀了一些情感,而自己并沒有清楚意識到,突然之間看到大自然中的某一種景物,在這個外在的刺激之下,就觸發了內心已經醞釀得很飽滿的情感,于是接著把這份情感抒發出來,形成了一種寫作的模式:先寫外在客觀的自然景物,接著寫主觀的內在情意,看起來兩者之間似乎沒有關聯,其實通常彼此有一種類似的性質,那外在的景物才能引起注意,而召喚出類似的情感。

例如《國風·周南·桃夭》這一篇,詩中的第一章說: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第一句的“桃之夭夭”,今天已經用同音字加以轉化運用,變成了“逃之夭夭”,趕快一溜煙逃走的意思,但這其實是后來的人嚴重的誤解。最初《桃夭》這一篇是在講春天桃花盛開的樣子,所以是桃花的“桃”字;而“夭夭”,是指年輕少壯的樣子,所以這棵桃樹的生命力才會這么旺盛,枝繁葉茂、花朵繽紛,紅艷的花朵像在燃燒一樣;“灼灼”這個詞帶有一種鮮明閃亮甚至炙熱的感覺,充分顯示出燦爛逼人的色彩,新嫁娘的美麗也可想而知。“之子于歸”的“之子”就是“是子、是人、此人、這個人”的意思,它說這位新嫁娘就要“于歸”了,出嫁回到她真正要安頓一生的歸宿,而她的秀外慧中真是“宜其室家”,非常適合她的家庭,等于是得其所哉,注定終身幸福!

而這一首詩就是用“興”的筆法,詩人以“桃之夭夭”起興,看起來好像只是在送嫁的路上偶然看到路邊的景色,于是順手用來作為一個引子,和新嫁娘沒有關系;但其實并不是這樣的,你仔細玩味一下,就會發現:桃花開在春天里,不就是呼應了新娘的青春嗎?古代女性結婚的年齡,差不多是十幾歲的少女,就像花朵正要綻放一樣;而桃花盛開的樣子,不就正好像這位新娘的美貌嗎?婚禮的那一天,新娘打扮得艷麗華貴,往往就是女性最美麗的一天,臉上的胭脂仿佛就是桃花染上的色彩呢;再說,古人認為女性有了夫家,就是得到了終身的歸宿,所以說是“于歸之喜”,到今天,我們參加婚禮時還可以用到這個成語,那么這位新娘不就是滿心喜悅嗎?

這樣看起來,盛開的桃花不就等于于歸的新娘嗎?都是青春洋溢,都是美麗非凡,也都是充滿喜悅,難怪走在送嫁的路上時,會吸引詩人的注意的,不是其他地上的小草或綠色的樹木,也不是蜿蜒的小溪流水,而是滿樹盛開的桃花。詩人一看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景色,心里充滿青春、美麗、喜悅的那份情懷就被觸動了,所以信手拈來,接著推展“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的主題。這樣的脈絡,順理成章,自然而然,可以說是“起興”的一個典范。

其他類似的還很多,好比“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蒹葭》),都是這樣的形態,大家可以自行類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阳市| 阳城县| 牙克石市| 兴城市| 大竹县| 泰来县| 河北省| 鄂托克旗| 内江市| 顺昌县| 南部县| 珲春市| 海原县| 章丘市| 宣恩县| 淳化县| 精河县| 武邑县| 阿尔山市| 和林格尔县| 武汉市| 綦江县| 大宁县| 鄂托克旗| 锦州市| 广平县| 车致| 潞城市| 建水县| 冷水江市| 鲁甸县| 仁怀市| 连平县| 常宁市| 利川市| 潞城市| 册亨县| 延吉市| 盐山县| 澄迈县| 玉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