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征服內心欲望
- 自勝力:輕松提升自控力、意志力與行動力,有效管理你的時間和生活
- 陳曉紅
- 2522字
- 2021-02-22 14:35:15
每個人心里都有欲望,文人作家有渴望拿文學獎的欲望;孩子有渴望被父母疼愛的欲望;學生有渴望被老師表揚的欲望;上班族有渴望升職加薪的欲望;家長有渴望適齡孩子成家的欲望;女人有渴望衣柜里有穿不完的衣服的欲望;男人有渴望美女環繞在周身的欲望……這些內心的欲望會在常常在耳邊叫囂,有人克制得住,有人克制不住,便會陷入欲望的深淵。
內心的欲望是一個人心內最為原始的占有欲,它就像我們的影子,時刻跟隨著我們。
前段時間有報道稱蘇州一位女士沉迷網購,在網店的“雙十一”促銷活動上,一下子購進了上萬元的物品。之后抑制不住內心的購買欲望,再次坐到電腦前翻閱各網店新品,完全顧不上照看在一旁哭鬧的女兒。丈夫對此很不滿,兩人爭吵了起來。為表明不再網購的決心,那位女士突然沖進廚房拿出菜刀砍下了自己左手的大拇指,幸好后來及時送醫接回了手指,卻也生生釀出一起悲劇。
內心的欲望若是不能被征服,就會引起很多不必要的災難。那位女士若是能及早克制住自己的欲望,也就不會釀成如此悲劇了,就算以后真的“改邪歸正”了,這場不愉快還是會在夫妻之間留下一層陰影,需要很長時間來消磨。
是人都會有欲望,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欲望只是短暫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變化,人內心的需求也會發生變化,也許今天還想要一柜子衣服,明天可能就想要出國去旅游。
一個長輩告訴我,他年輕時總渴望擁有一輛上檔次的車,那時他家中還算富有,買一輛車子也不是什么難事。父母知道他渴望擁有一輛車子只是為了顯擺,于是就沒有答應他的要求。而他則因內心欲望得不到滿足,開始變得煩躁,想方設法地要讓自己得到。之后開始與父母爭吵,威脅父母不買車就不學好,做壞事等。父母害怕他真的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來,就向他“妥協”了。而他卻在得到那輛車子沒多久后就對其失去了興致。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所有外顯行為都是由內心欲望所驅使的,所以當我們極力想要一樣東西時,就說明是內心的欲望在驅使。”
欲望的高低在不同人身上也有所差別。比如同樣兩個想要裝修房子的人,有個可能認為我要裝修得非常豪華,最好像宮殿一般高端大氣上檔次;而另外一個可能想的就是怎么能裝得讓我住得舒服、自在。
人這一生終究要與自己的欲望相處,每一個時段都會遇到不同的欲望,有的很強烈,有的可能稍縱即逝。總歸就是一個或與之爭斗,或和諧相處的過程。欲望過于龐大時就要抑制它,否則稍不留神可能就要付出慘痛代價。
最近公司有個中年女同事總是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原因是她那上了高中的兒子變得很叛逆,開始懂得了跟同學“比拼”,比名牌,比有錢,比誰的女朋友多……這讓她非常頭痛,兒子如此行為皆是內心欲望使然,龐大的欲望壓制住了他,而他自身并不會認為這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只簡單地覺著大家都穿名牌,自己也要;大家都很有錢,自己沒錢多沒面子;大家都交了女朋友,自己自然也得跟上……總的來說是內心攀比的欲望在作祟。
攀比的欲望不止出現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我們成年人身邊也隨處可見。辦公室中更是常見,特別是女孩子多的辦公室,總是有那么“幾朵花”在那兒比來比去,明里暗里地爭斗著。其實,何必呢?為了內心一點小小的“一定要比別人好”的欲望,斗個你死我活,既改變不了現況,又徒增疲勞。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掌控內心的欲望?讓它臣服呢?
虛榮心就像是一把利劍,在你對它依依不舍、朝夕將之捆在身上時,它已經在不知不覺中侵入到你體內,并且不會讓你察覺到絲毫疼痛。欲望的本源有一半是虛榮,那些你拿來當作向別人炫耀自己的資本,同樣也會傷害到自己。怕嗎?怕,那就擺脫掉它吧。
虛榮心一旦膨脹到最高點就很難再壓制下去,我曾看過多個案例講述虛榮心作祟下的心理欲望,因為攀比,又沒資本,只能去偷,去搶,最后面臨的只能是那厚厚的四堵獄墻。
虛榮會讓人的欲望加深,到控制不住時,你就會崩潰。因此克制自己的虛榮心,適當地將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讓內心淡泊,是征服欲望的關鍵。
曾看到一句話,非常深入人心:“當你在抱怨自己沒有鞋子穿時,有些人可能沒有腳;當你抱怨這個世界不夠美好時,有些人可能什么也看不見;當你抱怨自己沒有高樓大廈住時,有些人可能還在風餐露宿中。”所以,當你擁有很多自己覺得并不夠美好的東西時請不要抱怨,在別人眼中可能那已經是他們奢望的所有了。應該時刻告訴自己,擁有的已經足夠多了。
都說得不到的東西就是最好的,一樣東西在你沒有得到時會想方設法獲取,等到了自己手上后又會發現,原先那強烈的欲望已逐漸消失,自己想要的東西似乎不是這個樣子。很多人都不明白拼了全力想要得到的那樣東西,有可能只是欲望泛起的泡沫的而已。
人有欲望有時是件好事,可以催動你的積極性,但不是所有的欲望都有正面影響,就好像我們都渴望得到金錢一樣,有人或許只是想擺脫貧窮的生活,所以才對金錢有欲望;有人或許是想要過紙醉金迷的生活,因此對金錢有欲望。兩者在本質上有所差別,前者若是天使,后者必然就是惡魔。
天使和惡魔只在一念之間,所以應常常提醒自己:“我什么都有,錢不多但夠花”,以此樹立正確的心理觀念,輕松征服內心欲望。
也有很多欲望是基于行為產生的,像我們喜歡一件漂亮衣服一樣,目的就是要通過穿在身上,讓別人看到。行為能夠創造欲望,同樣的,說明它也能夠減少欲望。而運動就是消除內心欲望的一種行為。
有時,人會有強烈的欲望,多半要歸結于壓力,正是生活中的壓力得不到解除,才迫使他們將目標轉移到另外的陣地上。
有個朋友一旦感到壓力大時,就會去逛街購物,不管東西有用還是沒用都要買下來,好像要花夠了錢才能減少壓力。
后來我建議她多參加一些運動,流汗有時容易讓人感到疲勞。身體累了時心中的欲望也不會狂妄地生長。
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才能除掉欲望之根。蒙蔽自己,只是自我欺騙的一種形式而已,只會加重心理負擔。
尤素福·西巴伊曾說過:“欲望是人遭受磨難的根源。誠然,欲望可以使人得到歡樂和幸福;但這歡樂、幸福的背后卻是苦難,樂極是要生悲的;一切欲望實現之后,卻也免不了災難。”
很多吸煙者,明明知道吸煙影響健康,卻不敢坦然面對,依舊沉浸在吸煙的快感中不可自拔,貪圖一時的舒坦毀了一生。如若人們能夠坦然面對自己內心的想法,當要做某件事時心內就會出現一個警告,對這個警告應該認真審視,就不會在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