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誡子歆書
- 中華歷代家訓集成·周-南北朝卷: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 石孝義編著
- 1098字
- 2021-02-08 15:11:24
劉向
導讀
劉向的小兒子劉歆(約前53—23),字子駿。由于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博學多才。后來繼承父業,領校宮廷秘籍,并編寫了《七略》。劉歆在還沒有成年時,就因通詩書、善文章,而受到漢成帝的召見,并被任命為黃門郎。作為父親的劉向,擔心他會因少年得志而忘乎所以,所以就寫了這封信來告誡他。劉向引述了西漢儒學大師董仲舒的名言“吊者在門,賀者在閭;賀者在門,吊者在閭”,告訴兒子福藏禍中、禍起福作、福禍相依、相互轉化的道理,要求他如履薄冰,謙虛謹慎,不能驕傲狂妄。劉向的諸子皆好學,能承父業,其中尤以劉歆最為出眾,他不僅在儒學上很有造詣,而且在目錄校勘學、天文歷法學、史學、詩賦文章等方面,都堪稱大家。在為人處世上也極有章法,但最終因謀誅王莽之事敗露而自殺。
作者簡介
劉向(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后期著名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漢元帝、漢成帝時,曾任諫大夫、光祿大夫等職。主要著作有《新序》《說苑》《列女傳》等。
告歆[1]無忽[2]:若未有異德,蒙恩甚厚,將何以報?董生[3]有云:“吊者在門,賀者在閭[4]。”言有憂則恐懼敬事,敬事[5]則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賀者在門,吊者在閭。”言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故吊隨而來。齊頃公[6]之始,藉霸者[7]之余威,輕侮諸侯,跂蹇之客[8],故被鞍之禍[9],遁服而亡。所謂“賀者在門,吊者在閭”也。兵敗而破,人皆吊之,恐懼自新[10],百姓愛之,諸侯皆歸其所奪邑[11]。所謂“吊者在門,賀者在閭”也。今若[12]年少,得黃門侍郎,要顯處也。新拜皆謝,貴人叩頭,謹戰戰栗栗,乃可必免。
注釋
[1]歆:劉向的兒子劉歆,兩漢時期的經學家、目錄學家。
[2]無忽:不要輕視。
[3]董生:即董仲舒。西漢時期的經學家。
[4]吊者在門,賀者在閭:來安慰的人剛到門口,賀喜的人已到了胡同了。吊:安慰遇到不幸的人。閭:里巷。
[5]敬事:懷著敬畏之心謹慎地努力行事。
[6]齊頃公:齊桓公之孫,齊惠公之子,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公元前598—前572年在位。
[7]藉:憑借。霸者:指齊桓公小白,春秋五霸之首。
[8]跂蹇(qí jiǎn)之客:晉國大臣郤克跛足,晉景公曾派他出使齊國。齊頃公的母親在樓上看到郤克走路的樣子后,忍不住大笑,齊頃公則安排了同樣有跛腳的侍從給郤克做向導。這一下激怒了郤克,后來在鞍之戰中郤克率晉軍大敗齊師,一雪當年的羞辱。跂蹇,跛腳。
[9]被鞍之禍:指公元前589年,晉國大夫郤克為報齊王當年戲辱之仇,借魯、衛求援之機,發兵攻齊。齊頃公在馬鞍山(今山東濟南西)下大敗,被晉軍追逼,差點被俘,幸得大臣逢丑父與他互換衣服,裝成逢丑父到山腳華泉取水,才得以逃命。被,同“披”,蒙受,遭受。
[10]自新:改正錯誤,重新做人。
[11]邑:城池。
[12]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