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請想象自己正在一場社交聚會上,周圍是自己新認識的朋友,而且你很喜歡和他們談天說地。你們聊得熱火朝天,每個人似乎都很愉快。此時,某個客人的一句話讓你想起了曾經聽過的一個故事(當你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時,你笑得前仰后合),你很自然地借此機會開始講述這個故事,你很期待將自己的快樂分享給朋友。

講到故事結尾時,你特地留意大家的表情,期待他們也笑出聲來。

一陣沉默。

過了一會兒,有人打破了沉默:“哦,我懂了!太好笑了。”依然沒人笑出聲來。

頃刻間,你感到臉燒得通紅。你低下頭,回避和大家的眼神接觸。你感到有些困惑,思緒混亂,難以集中精神。你暗自后悔,希望自己沒講過這個故事,要是地上有個縫隙能讓你鉆進去就再好不過了。當另一個客人換了話題之后,大家繼續聊了起來,此時你感到松了口氣——大家的注意力終于不在你身上了,你也很快恢復了正常。此時距離你講完故事不過七八秒鐘的時間。

你在講述這個冷場的故事時,你體驗到的情緒是什么?

如果我說,你體驗到的是一種羞恥感,那么你大概會不同意:“那不是羞恥感,而是尷尬。”當我使用“羞恥感”這個詞來描述這種經歷的時候,多數人會有類似的反應。他們可能會堅稱,對于這種小事,沒必要感到羞恥。每個人偶爾都會講個冷笑話。尷尬嗎?當然,但并沒什么可羞恥的。

然而,從達爾文開始,情緒生理機制的研究者普遍認為,你在那些尷尬的時刻所體驗到的心理和生理反應,毫無疑問地表明了羞恥的情緒。世界各地的人們,不論身處哪種文化環境、哪個大洲,體驗羞恥感的方式都是相同的:目光回避、短暫的精神紊亂、希望離開現場,通常還伴有臉部、頸部或胸部發紅。

科學家對羞恥感的理解和想法,與普通人持有的觀念大不相同。多數人傾向于把羞恥感看作一種重大、糟糕甚至“有害”的情緒,我們希望自己永遠不要體會到有害的羞恥感。

有害的羞恥感會摧毀一個人的幸福感。

有害的羞恥感是“當父母虐待孩子時,孩子才會有的情緒”。

有害的羞恥感是“當社會排斥那些不得不表現得與眾不同的人時,這些可憐人才會有的情緒”。

相反,情緒的研究者(包括我)認為,羞恥感的本質是更為多樣化的,其程度并不總是那么嚴重——正如萊昂·維爾姆澤(Léon Wurmser)在《羞恥的面具》(The Mask of Shame)一書中所說,羞恥感是一個情緒家族。羞恥感既可能讓人極度痛苦,也可能僅僅使人感到輕微不快,既可能很短暫,也可能很持久。

我在本書中提到的羞恥感是廣義的,它包含諸多具體情緒。大多數流行心理學領域的著作(你可能讀過其中一些)關注的是具有毀滅性的羞恥感,而本書會為你介紹整個羞恥感家族(包括尷尬、內疚等涉及自我意識的情緒),其中的情緒在日常生活中是難以避免的。你會逐漸發現,我們會在不說“羞恥感”這個詞的時候談到“羞恥”情緒。當我們說,我們對自己的某些方面(例如,身體、行為或失敗的事情)感覺不好時,通常會不經意地提到羞恥感家族中的某種情緒。

人們對羞恥感的反應也各不相同,因為這與他們小時候的社交方式,以及他們學會的應對痛苦的方式有關。人們的反應差異也取決于人們對于自身價值的自信程度:那些成長在不盡如人意的環境里自我感覺不好的人就可能會覺得“講了個糟糕的笑話”,會產生有害的羞恥感,而這對其他人來說,也許只會略顯尷尬。

不論我們對羞恥感的反應如何,我們每個人都會天天面對羞恥感家族中的情緒。盡管我們不一定總是能意識到羞恥感,但我們總是不斷地預期自己會在人際互動中遭遇潛在的羞恥感,并盡可能地回避它。“其他人會穿成什么樣呢?我該穿什么去參加聚會呢?”“老板在給我做績效考核時,會說些什么呢?”“如果我在下班后約桑德拉出來喝點兒飲料,她會拒絕我嗎?”作為精神分析師和研究羞恥感的專家,唐納德·內桑森(Donald Nathanson)說,各種形式的羞恥感“是在日常生活中主導我們行為的看不見的力量” Nathanson,Shame and Pride,21.

為了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這種觀點,我邀請你思考并拋棄一些我們大多數人會有的對于羞恥感的偏見。也許你會對有害的羞恥感存在一些偏見,而接納那些常見的、不可避免的羞恥感。

偏見1:羞恥感是壞的

大多數人很難承認,自己感到了“羞恥”。光是這個詞就讓大多數人不舒服了。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是諸多研究羞恥感的學者之一,他寫道:“羞恥本身就會帶來羞恥感。雖然人們愿意承認自己內疚、受傷或恐懼,但不愿承認自己產生了羞恥感。” Bradshaw,Healing the Shame That Binds You,30.尤其是在這個自戀的年代,有那么多人迫切地想成為社交媒體上的贏家。如果你承認自己感到了羞恥,你就有可能變成可悲的失敗者。我見過的大多數人都不愿承認自己的羞恥感,他們更傾向于否認羞恥感的存在,或用其他沒那么多負能量的字眼來稱呼它,以此來與羞恥感保持距離。研究羞恥感的學者邁克爾·劉易斯(Michael Lewis)說:“我們通常用‘尷尬’這個詞來避免承認羞恥感。” M.Lewis,Shame,the Exposed Self,124.

你可能會發覺自己對本書的核心觀點心懷抵觸,不相信羞恥感其實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無處不在的體驗。盡管你可能愿意承認在公共場合犯錯時會感到尷尬,但你會反對我把它稱作羞恥感。“人人都會犯錯,這有什么大不了的?這沒什么可羞恥的。”此時,請嘗試回想那有害的、極具破壞性的羞恥感,與作為一個情緒家族的羞恥感之間的區別。羞恥感家族中的許多情緒是輕微而短暫的,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偏見2:羞恥感是我們的敵人

自從約翰·布雷蕭在1988年出版了他的開創性著作,了解心理學的大眾就基本上把羞恥感與他提出的“有害的羞恥感”這一概念等同起來。有害的羞恥感是由父母、教育者和兒童生活中其他重要的成年人傳遞給孩子的毀滅性信息,讓孩子感到自身是有缺陷的,不值得被愛。布琳·布朗(BrenéBrown)認為,社會鼓吹和標榜自相矛盾的角色期待,給女性強加了許多難以達到的理想化標準(這些標準最終會導致羞恥感),她的相關著作也強化了對于羞恥感的這類觀點,即把羞恥感看作外部有害影響的結果。

如果你也像大多數人一樣接納了這種觀點,你可能就會把羞恥感當作敵人。你可能會認為無論何時何地,羞恥感都是一種來自外部(社會、傷人的父母,或想要你懷疑自己并掏錢購買他們產品的廣告商)的負面體驗。如果你相信抵制羞恥感、擺脫羞恥感的束縛是必要的,那么你可能很難接受我關于“羞恥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的觀點。盡管某些羞恥感的表現形式毫無疑問是有害的(我會在后面的章節討論這些感受),但請你盡量保持開放的態度,嘗試理解其他形式的羞恥感可能并不是那么大的威脅,甚至可能對我們是有用的、有啟發性的。

我相信,羞恥的體驗有時包含著重要的課題,能幫助我們認識到我們是誰,或我們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如果我們忽略或抵制羞恥感,我們就會失去成長的機會。

偏見3:羞恥感是自尊的對立面

如果你把羞恥感等同于“有害的羞恥感”,那么你當然會認為它有損于自我價值感。一個感到自身滿是缺陷、不值得被愛的人,怎么會覺得自己好呢?在自尊研究領域,多數受歡迎的文章都持有這種觀點:強調自我肯定、激進的自我接納,抵制社會中充斥的帶有羞恥基調的信息,提供培養自愛的方法。

一旦你將羞恥感理解為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不一定是一種外界施加的有害的體驗,羞恥感和自尊看上去就不那么水火不容了。我會在后續章節闡明,當孩子1~2歲時,羞恥感(不是有害的羞恥感)的出現對于其真正自尊的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我看來,自尊和羞恥感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體驗,二者彼此依存、相互影響。

我寫作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解釋我們怎樣做才能自我感覺良好,也就是說,我們怎樣做才能在生命的每個階段發展出真正且持續的自尊,我邀請你再思考另一個偏見。

偏見4:自尊只與自己有關

“自尊”這個術語似乎表明了它是一種獨立的體驗,與外界無關。你對自己的感覺似乎與他人無關,自尊體現了你與你心目中的自己之間的關系。高自尊表明了一種積極的關系:我喜愛并尊重我這個人。在自戀時期,我們尤其會產生高自尊。

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我們的身份認同在很大程度上與他人有關,即與我們所在部落的成員有關。我們是子女,也是父母,與重要的人有著親緣關系和情感聯結,即便我們的自我概念極其清晰,重要的人對我們的感受和看法也總會影響我們的自我感覺。有觀點認為,孤立的自我是存在的,并且我們無須以他人的意見為參考就能理解自我。這種觀點是不成立的,正如精神病學家弗朗西斯·布魯切克(Francis Broucek)所說,“在人際關系的領域里,原子論 原子論(atomism)是關于原子概念的哲學思想。古希臘原子論者認為,自然萬物有兩種本原:原子和虛空。原子不可分割,被虛空環繞,在虛空中運動。——譯者注意義上的孤立自我是一個不真實的概念” Broucek,Shame and the Self,7.

真正且持久的自尊發展最終取決于人際關系,具體而言,取決于那些共享快樂體驗的關系。

這四種偏見在社會中非常普遍、根深蒂固。我并不指望你在讀完這短短的論述之后就突然拋棄了這些偏見,我偶爾會提醒你有害的羞恥感和本書的羞恥感之間的區別。如果你對我的觀點持開放態度,充分理解羞恥感在你的生活中出人意料的作用,那么我向你保證,你最終會有所收獲。如果你有自尊問題的困擾,你就會收獲更多。

在我從事心理治療實踐的35年里,最重要的收獲是,羞恥感的原野橫亙在通往真正自尊的必經之路上,尋求自尊的旅人永遠不會完全走出這片原野。一路上,我們會收獲喜悅與自豪,尤其是與最重要的人分享過后,這些喜悅與自豪會改變我們遭遇的羞恥感,把它們從痛苦的挫敗變作成長和自我實現的機會。

[1] Nathanson,Shame and Pride,21.

[2] Bradshaw,Healing the Shame That Binds You,30.

[3] M.Lewis,Shame,the Exposed Self,124.

[4] 原子論(atomism)是關于原子概念的哲學思想。古希臘原子論者認為,自然萬物有兩種本原:原子和虛空。原子不可分割,被虛空環繞,在虛空中運動。——譯者注

[5] Broucek,Shame and the Self,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和浩特市| 黎城县| 崇左市| 白银市| 伊金霍洛旗| 满洲里市| 兰西县| 清河县| 大埔区| 赤水市| 武汉市| 平山县| 尼木县| 青岛市| 吕梁市| 紫云| 溆浦县| 新田县| 全南县| 灯塔市| 二连浩特市| 曲沃县| 会同县| 通海县| 巴马| 黄骅市| 庐江县| 三台县| 蓝田县| 昌乐县| 华阴市| 当涂县| 新化县| 措美县| 广西| 丰县| 嘉定区| 广州市| 通许县| 衡南县| 信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