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修三字經派小兒推拿精解
- 李先曉
- 4155字
- 2021-03-02 10:23:52
五、五行生克原理
根據五行生克的原理,指出五臟的相互關系,來指導診斷與治療。腎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又生腎水;反之,則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又克水。見圖1、表1。

圖1 五行生克示意圖
代表相克
代表相生
表1 五行屬性歸類表

1.五行的正常調節機制
五行的生克制化規律是五行結構系統在正常情況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1)相生規律
相生即遞相資生、助長、促進之意。五行之間互相滋生和促進的關系稱為五行相生。
※深度解析: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相生關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兩方面的關系,《難經》把它比喻為“母”與“子”的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五行相生關系又稱“母子關系”。以火為例,生“我”者木,木能生火,則木為火之母;“我”生者土,火能生土,則土為火之子。余可類推。
(2)相克規律
相克即相互制約、克制、抑制之意。五行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稱之為五行相克。這種克制關系也是往復無窮的。木得金斂,則木不過散;火得水伏,則火不過炎;土得木疏,則土不過壅;金得火溫,則金不過收;水得土制,則水不過濕。皆氣化自然之妙用。
※深度解析: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相克的關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兩方面的關系。《黃帝內經》稱之為“所勝”與“所不勝”的關系。“克我”者為“所不勝”。“我克”者為“所勝”。所以,五行相克的關系,又叫“所勝”與“所不勝”的關系。以土為例,“克我”者木,則木為土之“所不勝”;“我克”者水,則水為土之“所勝”。余可類推。
(3)制化規律
五行中的制化關系,是五行生克關系的結合。相生與相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正常協調關系下的變化與發展。因此,必須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相反相成,才能維持和促進事物相對的平衡協調和發展變化。五行之間這種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約的生克關系,稱之為制化。
※深度解析:制化規律是: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以相生言之,一方面,木能生火是“母來顧子”之意,但是木之本身又受水之所生,這種“生我”“我生”的關系是平衡的。如果只有“我生”而無“生我”,那么對木來說,會形成太過,宛如收入與支出不平衡一樣。另一方面,水與火之間,又是相克的關系,所以相生之中,又寓有相克的關系,而不是絕對的相生,這樣就保證了生克之間的動態平衡。
以相克言之,木能克土,金又能克木(我克、克我),而土與金之間,又是相生的關系,所以就形成了木克土、土生金、金又克木(子復母仇)。這說明五行相克不是絕對的,相克之中,必須寓有相生,才能維持平衡。換句話說,被克者本身有反制作用,所以當發生相克太過而產生賊害的時候,才能夠保持正常的平衡協調關系。
2.五行的異常調節機制
五行結構系統在異常情況下的自動調節機制為子母相及和乘侮勝復。
(1)子母相及
及,影響所及之意。子母相及是指五行生克制化遭到破壞后所出現的不正常的相生現象。包括母及于子和子及于母兩個方面。母及于子與相生次序一致,子及于母則與相生的次序相反。
※深度解析:木行,影響到火行,叫作母及于子;影響到水行,則叫作子及于母。
(2)相乘相侮
相乘相侮,實際上是反常情況下的相克現象。
相乘規律:乘,即乘虛侵襲之意。相乘即相克太過,超過正常制約的程度,使事物之間失去了正常的協調關系。五行之間相乘的次序與相克同,但被克者更加虛弱。
※深度解析:“相克”和“相乘”是有區別的,前者是正常情況下的制約關系,后者是正常制約關系遭到破壞的異常相克現象。在人體,前者為生理現象,而后者為病理表現。但是近人習慣將相克與反常的相乘混同,病理的木乘土,也稱木克土。
相乘現象可分為兩個方面:其一,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不足(衰弱),使原來克它的一行乘虛侵襲(乘),而使它更加不足,即乘其虛而襲之。如以木克土為例:正常情況下,木克土,木為克者,土為被克者,由于它們之間相互制約而維持著相對平衡狀態。異常情況下,木仍然處于正常水平,但土本身不足(衰弱),因此,二者之間失去了原來的平衡狀態,則木乘土之虛而克它。這樣的相克,超過了正常的制約關系,使土更虛,治療應以補土為主。其二,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過度亢盛,而原來受它克制的那一行仍處于正常水平,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被克”一方正常,但由于“克”的一方超過了正常水平,所以也同樣會打破二者之間的正常制約關系,出現過度相克的現象。如仍以木克土為例:正常情況下,木能制約土,維持正常的相對平衡,若土本身仍然處于正常水平,但由于木過度亢進,從而使二者之間失去了原來的平衡狀態,出現了木亢乘土的現象,治療應以抑木為主。
相侮規律:侮,即欺侮,有恃強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過,使原來克它的一行,不僅不能去制約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稱反侮。
相侮現象也表現為兩個方面,如以木為例:其一,當木過度亢盛時,金原是克木的,但由于木過度亢盛,則金不僅不能去克木,反而被木所克制,使金受損,這叫木反侮金,治療以瀉肝為主。其二,當木過度衰弱時,木原克土,但由于木過度衰弱,則土乘木之衰而反侮之。習慣上把土反侮木稱之為“土壅木郁”,治療以養肝體、疏肝用為主。
相乘相侮均為破壞相對協調統一的異常表現。為了便于理解,我們將乘侮分別加以分析:實際上,相乘和相侮是休戚相關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如木有余而金不能對木加以克制,木便過度克制其所勝之土,這叫作“乘”,同時,木還恃己之強反去克制其“所不勝”的金,這叫作“侮”。反之,木不足,則不僅金來乘木,而且其所勝之土又乘其虛而侮之。所以說:“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素問·五運行大論》)
※深度解析:乘侮,都憑其太過而乘襲或欺侮。“乘”為相克之有余,而危害于被克者,也就是某一行對其“所勝”過度克制。“侮”為被克者有余,而反侮其克者,也就是某一行對其“所不勝”的反克。
(3)勝復規律
勝復指勝氣和復氣的關系。五行學說把由于太過或不及引起的對“己所勝”的過度克制稱之為“勝氣”,而這種勝氣在五行系統內必然招致一種相反的力量(報復之氣),將其壓抑下去,這種能報復“勝氣”之氣,稱為“復氣”,總稱“勝復之氣”。“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素問·至真要大論》)如木氣太過,作為勝氣則過度克土,而使土氣偏衰,土衰不能制水,則水氣偏勝而加劇克火,火氣受制而減弱克金之力,于是金氣旺盛起來,把太過的木氣克伐下去,使其恢復正常。反之,若木氣不足,則將受到金的過度克制,同時又因木衰不能制土而引起土氣偏亢,土氣偏亢則加強抑水而水氣偏衰,水衰無以制火而火偏亢,火偏亢則導致金偏衰而不能制木,從而使不及的木氣復歸于平,以維持其正常的調節狀態。故曰:“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余從之……”(《素問·天元紀大論》)
由于五行為單數,所以對于任何一行,有“勝氣”必有“復氣”,而且數量上相等。故曰:“有勝則復,無勝則否。”(《素問·至真要大論》)“微者復微,甚則復甚……”(《素問·五常政大論》)這是五行運動的法則。通過勝復調節機制,使五行結構系統在局部出現較大不平衡的情況,進行自身調節,繼續維持其整體的相對平衡。
※深度解析:勝復的調節規律是:先有勝,后必有復,以報其勝。“勝氣”重,“復氣”也重;“勝氣”輕,“復氣”也輕。
總之,五行結構系統具有兩種調節機制,一為正常情況下的生克制化調節機制,一為異常情況下的勝復調節機制。通過這兩種調節機制,形成并保障了五行結構系統的動態平衡和循環運動。
例如肝木能生心火,肝為母而心為子,肝主藏血,心又為主血的臟器,肝的功能良好,因其充筋的力量而血行通暢,則心君安奉,就起了木能生火的作用;又如心血不足,肝亦不得其養而燥,又是子病影響及母了。心血充足,得以榮脾,則脾運健旺,這就是火能生土的作用。君火下照,日麗中天,力能生土,命門相火安其位而水不上泛,也有益于脾土。反之,脾虛胃弱,納減食少,不能生血,心臟也必然受到影響,這又是子病影響到母了。脾土為中宮,肺主清肅,位居中宮之上,畏熱畏寒,賴中央中和之氣以為養。肺又為貯痰之器,中宮健運水濕,則痰不生而肺得寧靜,這些都是土生金的作用;反之,肺為華蓋,復于中宮之上,肺有病也必然影響其母。腎為水之臟,肺為水之源,肺的功能良好,腎亦得其益,這就是金生水的作用。腎陰不足,也能影響到肺,命門火衰則水泛為痰,腎不納氣則吸不歸根,肺就要受其害,這就是肺腎的母子關系。腎水能涵養肝木,使肝臟柔而不燥,功能正常,這就是水生木,如腎陰不足,水不涵木,化火生風,這是相生作用和母子關系的簡要說明。
五臟乘侮也是如此。心氣不足,心中惕惕,無端驚恐,精神失常,意志不定,或為怔忡健忘等神經衰弱的癥狀,水氣上逆,火畏水刑而驚悸,這就是水克火的情況;心火太盛,則肺被熏灼,是為火克金;肺金肅降太過,而肝陽被郁,這就是金克木;肝太旺必然上逆而使胃氣不降,消化不良,這就是木克土;土盛壅塞,制水太過,腎受其害,這就是土克水。但如被克的一臟過盛,也會反過來侮犯克他的一臟。
治療方面,如臟不宜補時,虛則補其母,如肝虛可以補腎;實則泄其子,如肝火太盛,除清肝外,也可以用清心的穴兼清心火;又如知木能克土,肝病可以先實脾,防病傳脾。這些道理,在推拿的診治方面則更為有用。總之,人體各臟腑是互相關聯而不是孤立的,治療時不要專顧治其本臟,還要顧到它所影響和影響它的其他各臟,利用其相互關系靈活運用,而得到良好的效果。方劑是如此,推拿的取穴更是如此。掌握了這個原則,在選穴治療時就可左右逢源,絕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了。三字經學派采用的穴位不甚多,而在生克作用上充分運用,少而精,以簡馭繁,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深度解析:《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中說:“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