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漢臣小兒推拿
- 張銳主編
- 6783字
- 2021-03-02 10:25:51
五 小兒疾病的辨證要點
小兒推拿是祖國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其辨證方法基本上與成人相同,就是將“望、聞、問、切”四診收集起來的病史、癥狀、體征等資料加以綜合分析,這樣才能正確地認識疾病的本質,為治療提供依據。辨證的方法很多,但由于小兒疾病的特點,某些辨證方法在兒科更為常用,這里僅介紹“八綱辨證”“臟腑辨證”和“病因辨證”。
(一)八綱辨證
八綱辨證是中醫辨證的總綱。通過八綱辨證來概括病變的部位、性質,機體與病邪斗爭的情況。一般順序是:先辨別表里,找出病變部位;然后辨別寒熱,分清病變性質;再進一步辨別虛實,了解人體正氣的盈虧與病邪的盛衰;最后再分辨陰陽,加以總的概括。下面把八綱分成四組介紹。
1.表里
主要辨別病變部位和病勢的輕重深淺。一般病在肌表,屬表,病情輕,病位淺;病在臟腑,屬里,病情重,病位深。
(1)表證:風、寒、暑、濕、燥、火六淫或疫癘病邪侵襲體表而發生的病證,多見于外感早期,稱外感表證。臨床的主要表現是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項強,鼻塞,流涕,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脈浮,指紋浮而易見等。表證又可分為:
①表寒,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脈浮緊。
②表熱,發熱重,惡寒輕,有汗,咽痛,口渴,脈浮數。
③表實,無汗,發熱,惡寒,脈浮而有力。
④表虛,自汗,盜汗或汗出不止,脈浮而無力。
(2)里證:多見于各種外感病的中期或極期,病邪由表入里,累及臟腑;或由內而生的內傷病,如飲食、情志、疲勞及先天稟賦等多種病因,使臟腑、氣血受病而反映出的證候,均屬里證。臨床主要表現為壯熱不寒,汗出潮熱,煩躁,口渴,大便秘結或瀉泄,惡心嘔吐,胸悶腹痛,小便黃赤,甚者神昏驚厥,舌質紅,苔黃,脈沉,指紋紫滯等。里證可分:
①里熱,壯熱不寒,唇紅目赤,少津口渴,煩躁,小便黃,舌紅苔黃,脈數或洪大。
②里寒,口不渴,四肢冷,喜熱惡寒,腹痛,腹瀉,舌苔白滑,脈沉遲。
③里實,發熱,煩躁不安,手足汗出,大便秘結,腹部脹滿,舌苔黃厚,脈沉實。
④里虛,氣虛懶言,疲倦無力,自汗,盜汗,食減,腹瀉,舌苔淡白,脈沉弱無力。
(3)半表半里:病邪已離開表,但尚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間。臨床癥狀多見寒熱往來、胸脅滿悶、心煩欲吐、口苦咽干、不欲飲食、目眩、舌苔白邊紅、脈弦細等,均屬半表半里。
2.寒熱
主要辨別寒病和熱病兩種不同性質的證候。凡因寒邪引起或因機體機能衰退所產生的證候均為寒證;凡因熱邪引起或因機體機能亢盛所產生的證候均為熱證。
(1)寒證:臨床的主要表現是面色蒼白,形寒肢冷,喜偎母懷,神疲蜷臥,多靜少動,脘腹痛疼,得暖則減,口淡不渴或渴喜冷飲,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潤,脈遲。寒證可分為虛寒和實寒。
①虛寒,口不渴,小便清長,大便溏薄,畏寒,四肢不溫,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遲或微細。
②寒實,手足發涼,腹痛,大便秘結,舌苔白,脈沉弦。
(2)熱證:臨床的主要表現是壯熱惡寒,面紅目赤,煩躁,口渴喜冷飲,尿少而赤,手足溫熱,咽喉腫痛,四肢關節紅腫,皮膚瘡瘍鮮紅腫痛,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洪大而數,或五心煩熱,骨蒸潮熱,咽燥口干,舌質紅,指紋紫紅色,脈細數。熱證可分為實熱和虛熱。
①實熱,口渴,喜冷飲,發熱,煩躁,尿赤便干,舌苔干黃,脈數。
②虛熱,口不渴,疲倦,食減瘦弱,低熱或潮熱,舌苔紅絳,脈細數。
3.虛實
主要辨別病邪盛衰與人體抗病能力的強弱,也是臨證處穴或攻或補的主要根據。
(1)虛證:久病體弱,生理機能衰退,抗病能力減弱。臨床的主要表現是氣短懶言,神疲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蒼白或萎黃,兩顴帶紅,頭暈心悸,自汗盜汗,腹痛喜按,食少便溏,小便清長而頻數,舌質淡嫩,舌凈無苔,脈沉遲或細數無力。
(2)實證:新病體壯,生理機能亢盛。臨床的主要表現是神氣充足,高熱面赤,煩躁譫語,角弓反張,腹脹痛拒按,大便秘結,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舌紅苔黃厚,脈洪大有力。
4.陰陽
八綱的總綱,表、里、寒、熱、虛、實都可以用陰陽二綱加以概括,其是觀察分析疾病發生變化的綱領。一般講,里證、寒證、虛證屬陰;表證、熱證、實證屬陽。陽盛則陰衰,陰盛則陽衰;反之,陰虛則陽盛,陽虛則陰盛。
(1)陰證:臨床的主要表現是面色蒼白或晦暗,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語聲低怯,呼吸表淺,喜熱惡冷,形寒肢冷,納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胖嫩,苔白潤,脈沉遲無力或細弱,指紋沉而淡紅。
(2)陽證:臨床的主要表現是面紅目赤,精神興奮,煩躁不安,語聲粗濁,喜冷惡熱,呼吸氣粗,喘促痰鳴,口干喜飲,大便秘結或有奇臭,小便短赤,舌質紅絳,苔黃或黃黑生芒刺,脈浮數有力或洪大,指紋紫滯。
八綱辨證,可以概括病變部位、疾病性質、機體與病邪變化的情況。據此,可以初步制定出治療的基本方法和取配穴的原則,對內傷疾病的確切診斷,需進一步結合臟腑辨證。
(二)臟腑辨證
所謂臟腑辨證是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應用藏象學說的理論,對患者的疾病證候加以分析歸納,以辨明病變所在臟腑及所患何證的辨證方法。
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與疾病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某一臟腑患病,往往影響其他臟腑,而其他臟腑有病,也可影響這一臟腑。因為臟腑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關系,所以在臟腑中辨證不僅應重視病證的寒熱虛實,還應注意相關臟腑疾病的傳變,只有這樣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和制定出有效的治療措施。
1.心與小腸病辨證
心居胸中,心包絡圍護其外,為心主的宮城。其經脈下絡小腸,心與小腸相表里。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主神志,主血脈,其華在面,開竅于舌。小腸分清泌濁,具有化物的功能。心之病變常表現為心主血脈的功能失常和心主神志的功能失調,出現精神障礙、行為失常、心悸怔忡、心煩易驚、夜啼多汗、失眠譫語、舌強硬等。小腸病變主要表現為清濁不分、轉輸障礙,出現小便不利、大便泄瀉等。
心與小腸病常見證候:
(1)心氣虛:心悸氣短,怔忡不安,易驚少寐,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多動虛煩,自汗且活動后加重,舌質淡,舌苔白,脈細弱無力或結代。
(2)心血虛:心悸怔忡,心煩多夢,眩暈健忘,發黃不澤,面色淡白無華或萎黃,唇指色淡,舌色淡白,脈細弱。
(3)心陰虛:心悸怔忡,心煩少寐,五心煩熱,潮熱或低熱,兩顴發紅,盜汗,多動不寧,舌紅少津,舌苔光或薄黃,脈細數。
(4)心陽虛:心悸氣短,動則加重,易驚健忘,反應遲鈍,神疲自汗,面色淡滯,畏寒肢冷,或見足跗浮腫,舌淡胖,苔白滑,脈微細。若出現心陽暴脫,證候可見心悸氣短、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口唇青紫、面色蒼白、神識不清、脈微欲絕等。
(5)心火亢盛:面赤口渴,夜啼少寐,煩躁不安,甚則狂躁譫語,尿黃便干,口舌糜爛,舌尖紅,舌苔薄黃,脈數有力。
(6)痰火擾心:發熱氣粗,面紅目赤,痰黃稠,喉間痰鳴,多啼少寐,心煩易怒,躁狂譫語,精神錯亂,大便秘結,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7)心腎不交:心煩驚悸,健忘不寐,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虛數。
(8)小腸虛寒:小腹隱痛喜按,得溫痛減,腸鳴溏瀉,食欲不振,小便頻數色清,舌淡苔薄白,脈細緩。
(9)小腸實熱:心煩多啼,口瘡,咽痛,小便赤澀,或莖中刺痛,尿急尿頻,或有尿血,面赤唇紅,舌紅苔黃,脈滑數。
2.肺與大腸病辨證
肺與大腸相表里。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外合皮毛,開竅于鼻。大腸主傳導,排泄糟粕,其病變主要反映在大便方面。肺與大腸病變常表現為呼吸功能失常、肺氣宣肅不利、通調水道失職、外邪易從口鼻皮毛侵入、大腸傳導失司等,出現咳嗽、氣喘、咳痰、小便不利、大便秘結或泄瀉等病癥。
肺與大腸病常見證候:
(1)風寒束肺: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噴嚏,咳嗽或氣喘,痰稀色白多泡沫,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2)風熱犯肺:惡風發熱,咳嗽痰稠色黃,鼻塞流濁涕,口干咽痛,煩鬧不安,甚則氣喘鼻煽,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3)燥邪犯肺:干咳無痰,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唇、舌、咽、鼻干燥欠潤,或身熱惡寒,或胸痛咯血,舌紅苔白或黃,脈數。
(4)痰熱壅肺:咳嗽氣喘,甚則不能平臥,喉中痰鳴,痰液黃稠難咳,甚則咳吐膿血,鼻翼煽動,咽喉腫痛,煩鬧不安,大便秘結,小便黃少,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
(5)肺氣虛:咳嗽氣短,咳聲無力,咳甚氣喘,動則加劇,面白神疲,形寒聲怯,或有自汗,體倦懶言,舌質淡,舌苔薄白,脈弱。
(6)肺陰虛:干咳無力,口鼻干燥,聲音嘶啞,痰少而黏,形體消瘦,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午后顴紅,舌紅少津,舌苔少,脈細數。
(7)痰濕阻肺:咳嗽氣喘,痰多色清質稀,胸悶,或喉中哮鳴,形寒流涕,舌質淡,苔白滑,脈滑。
(8)大腸濕熱:腹痛,暴注下迫,大便黃濁穢臭,肛門灼熱,或有里急后重、便下黏液膿血,小便黃少,伴有發熱煩渴,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9)大腸虛寒:久痢泄瀉,質稀清冷,或便中夾有黏液,腹部隱痛,喜暖喜按,甚至大便失禁,或肛門下脫,四肢不溫,舌質淡,苔薄潤,脈沉細無力。
3.脾與胃病辨證
脾胃共處中焦,互為表里。共司升清降濁消化功能。脾主運化,主統血,主肌肉及四肢,開竅于口,其華在唇。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升清,喜燥惡濕,胃主降濁,喜潤惡燥。脾胃病變常表現為水谷受納運化失常、生化無源、氣血虧虛、水濕留滯、痰濁內生、乳食積滯、血失統攝等,臨床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腹脹水腫、痰涎壅盛、衄血紫癜等。
脾與胃病常見證候:
(1)脾氣虛:面色無華,神疲懶言,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有久瀉脫肛,或見紫癜便血,食后脘腹脹滿,常自汗出,或浮腫,或消瘦,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
(2)脾血虛:面色萎黃或色白無華,唇指淡白,眩暈心悸,神疲肢倦,發黃不澤,舌質淡白,舌苔薄,脈細弱,指紋淡。
(3)脾陰虛:消瘦乏力,五心煩熱,唇干口燥,食少納呆,食后腹脹,小便色黃,大便燥結,舌質紅,舌苔少,脈細數,指紋淡紅。
(4)脾陽虛:面色白,形寒肢冷,口淡不渴,納呆少食,脘腹脹痛,喜暖喜按,尿清便溏,浮腫尿少,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或細弱。
(5)寒濕困脾:頭重身困,泛惡欲吐,胃脘脹悶,不思飲食,口淡不渴,腹痛腹瀉,或見黃疸晦暗,舌淡胖嫩,苔白膩,脈濡緩。
(6)濕熱蘊脾:胃脘痞滿,厭食嘔惡,口苦腹脹,肢體困重,肌膚黃疸鮮明如橘子,便溏尿黃,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7)胃虛寒:胃脘隱痛,飲冷加劇,喜熱喜按,食欲不振,口淡乏味,泛吐清水,面色少華,疲乏體弱,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弱。
(8)胃陰虛:食少飲多,口干舌燥,胃脘嘈雜或隱痛,呃逆干嘔,大便干結,舌質少津,少苔無苔或花剝苔,脈細數。
(9)胃熱熾盛:胃脘灼痛,嘈雜吞酸,渴喜涼飲,或納則胃痛,或食入即吐,或多食易饑,口臭齒衄,牙齦腫痛,腐爛或出血,尿黃便結,舌質紅,舌苔黃,脈數有力。
(10)食積胃腸:脘腹脹滿,疼痛拒按,納呆厭食,噯氣酸餿,惡心嘔吐,矢氣,瀉下酸腐臭穢,瀉下后脹痛稍減,舌苔厚膩,脈滑。
4.肝與膽病辨證
肝與膽相表里。肝主疏泄,主藏血,在體為筋,其華在爪,開竅于目。膽的主要功能為貯藏排泄膽汁,以助消化,并與情志活動有關。肝膽病變常表現為疏泄功能失常、肝不藏血、陰血虧虛、筋脈失養、目失涵養等,臨床出現胸脅少腹脹痛竄痛、煩躁易怒、手足抽搐、肢體震顫、黃疸、口苦、嘔吐、頭暈目眩、驚悸失眠等病癥。
肝與膽病常見證候:
(1)肝氣郁結:胸脅少腹脹悶竄痛,抑郁或急躁易怒,胸悶喜嘆息,吐酸噯氣,食欲不振,或頸部癭瘤,或脅下痞塊,舌苔薄白,脈弦,指紋滯。
(2)肝火上炎:頭暈脹痛,面紅目赤,口苦咽干,頭痛易怒,煩躁難寐,脅痛吐酸,或吐血衄血,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指紋紫。
(3)肝風內動:眩暈欲仆,耳鳴肢麻,手足微顫或抽搐,若熱邪亢盛、熱極生風者則高熱神昏,兩目上視,牙關緊閉,頸項強直,手足躁擾或抽搐,舌紅苔黃,脈弦數,指紋青紫。
(4)肝膽濕熱:脅肋脹痛灼熱,身目發黃,頭暈目眩,煩躁易怒,眼眵多,口苦嘔惡,厭食,發熱或寒熱往來,尿色黃濁,或見陰癢濕疹,或見睪丸腫痛,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指紋紫滯。
(5)肝陰虛:頭暈耳鳴,兩目干澀,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咽干燥,多夢易驚,視力減退,手足蠕動,舌紅少津,舌苔少或薄黃,脈弦細數,指紋淡紅。
(6)肝血虛:眩暈耳鳴,面白無華,爪甲不榮,唇指淡白,兩目干澀,視物模糊或為夜盲,或肢體麻木、肌肉潤動,或心悸怔忡,舌淡苔薄,脈細弱,指紋淡白。
(7)膽虛證:易驚,頭暈欲嘔,視物模糊,舌苔薄滑,脈弦滑。
(8)膽實證:頭暈目眩,耳聾耳鳴,口苦易怒,寒熱往來,尿黃便干,舌紅苔黃,脈弦數。
5.腎與膀胱病辨證
腎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腎與膀胱相表里。腎為先天之本,是推動人體一切功能活動的本源,腎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主水液,主納氣,腎主骨生髓,通于腦,其華在發,開竅于耳及前后二陰。膀胱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貯存尿液和排泄小便,膀胱的排尿主要依靠腎臟的氣化。腎與膀胱病變主要表現為藏精、主水、納氣等功能失常,以及生長發育障礙等,出現骨軟無力、腰膝酸軟、耳聾耳鳴、小便異常、水腫、久喘、生長障礙、發育遲緩等病癥。
腎與膀胱病常見證候:
(1)腎陽虛:腰膝酸軟,形寒肢冷,喜臥嗜睡,神倦乏力,面色淡白,聽力減退,浮腫尿少,或尿頻、尿多、色清,遺尿,五更泄瀉,久瀉溏薄清冷,久喘氣短不續,舌質淡胖,苔薄白,脈沉遲。
(2)腎陰虛:腰酸足軟,眩暈耳鳴,顴紅口干,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夜啼易驚,形體瘦弱,生長遲緩,尿黃便干,舌紅少津,舌苔少,脈細數。
(3)腎精不足:發育遲緩,身材矮小,智力和動作遲鈍,囟門遲閉,雞胸龜背,骨骼痿軟,精神呆鈍,舌淡紅苔白,脈沉細。
(4)腎虛水泛:周身浮腫,下肢尤甚,按之凹陷難起,面白無華,精神萎靡,畏寒肢涼,心悸氣促,尿少,腰腹脹滿,舌質淡白,苔白滑,脈沉遲。
(5)腎不納氣: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喘息尤甚,腰膝酸軟,面色浮白,自汗神疲,聲音低怯,舌淡苔白,脈沉弱。
(6)膀胱濕熱:尿頻、尿急、尿痛,尿色黃或渾濁不清,或見膿血砂石,或見癃閉,腰酸腰痛,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7)膀胱虛寒:小便頻數,淋漓不禁,尿色清澈,或見遺尿,少腹隱痛,喜溫喜按,舌淡苔潤,脈沉遲。
(三)病因辨證
病因辨證就是根據不同致病原因來綜合分析證候的一種方法。疾病的發生發展,是外因和內因相互作用的結果。祖國醫學所說的外因一般包括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和疫癘,內因多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加之外界其他致病因素(如內傷飲食、外傷等)均可使人患病。不同的病因,可以引起不同的病癥,下面主要介紹六淫辨證。
1.風邪病癥
風為百病之長,寒、暑、濕、燥、火諸邪,多附于風而侵犯人體。風為陽邪,其性開泄,善動不居,變化多樣,小兒肺臟嬌嫩,衛外不固,尤易冒風受邪。臨床上有外風、內風的區別。外風為風邪傷于表,證候多見發熱惡風、頭痛項強、鼻塞流涕、噴嚏咳嗽、肢體酸痛等。內風多系身中陽氣所化,如肝陽上亢,或痰火熱盛所致的一系列氣血逆亂的證候。一般可見頭暈目眩,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斜,抽搐,癲狂等。
2.寒邪病癥
寒為陰邪,易傷機體的陽氣。寒性凝滯,寒主收引。寒邪致病,有全身或局部寒冷感、涎液及大便澄澈清冷、常伴有疼痛等特點。寒邪傷于表為表寒證,表現為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咳嗽流涕等。寒邪傷于里為里寒證,表現為脘腹冷痛、手足不溫、腸鳴腹瀉、嘔吐清水等。機體陽氣衰弱,寒自內生,多因臟腑陽氣衰微所致。
3.暑邪病癥
暑為熱邪,多見于夏季,常在烈日或高溫下發病。暑邪易于耗氣傷津,多夾濕邪。傷暑輕者表現為身熱頭暈、倦怠汗多、煩渴、氣短、吐瀉等;傷暑重者為中暑,多表現為發熱煩躁、突然昏厥、冷汗自出、抽搐等。
4.濕邪病癥
濕是一種重濁的陰邪。易于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邪致病,有重滯沉著、纏綿難愈的特點,又因脾喜燥而惡濕,故濕病多見脾氣困遏的證候。濕邪致病有外濕、內濕、上濕、下濕之別。濕在上,可見頭重鼻塞、面黃而喘等;濕在下,可見足跗浮腫;濕在外,傷于表,則發冷發熱、自汗、身體困倦等;內濕系脾陽失運,濕自內生,多見于胸脘痞悶、惡心嘔吐、腹瀉等。
5.燥邪病癥
燥邪致病多由于氣候干燥或津血不足所引起。燥易傷津,使人體出現一系列干燥的證候。燥邪傷于表,多見微熱、口鼻干燥、咽喉干痛、干咳;燥邪傷于里,多見于口干消渴、唇干裂、便秘、尿少等。
6.火邪病癥
火為熱邪,由熱而生。在四時氣候中除熱極化火外,風、寒、暑、濕、燥等病因侵害機體后,在一定條件下都可轉化成火。火具有炎上、灼津及易于傷心、動風、出血等特點。實火證候多見高熱,面紅目赤,口渴引飲,煩鬧啼哭,口臭,牙痛,喉痛,尿赤便干,甚者神昏譫語,四肢抽搐,發斑出疹,吐血衄血。虛火多系氣血失調,陰液耗損所致。如陰虛生內熱,證候多見虛煩不寐、潮熱盜汗、顴紅耳鳴、口咽干燥、舌紅絳、少津無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