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高權力如何交接

相聲里邊有一類很傳統的包袱叫“占大輩兒”。郭德綱、于謙、高峰說過一個群口相聲,郭德綱說,他要是當了皇上,就把于謙封為大太子,高峰封為二太子。按道理講,這仨人本來是師兄弟,平輩論交,郭德綱是在占于謙、高峰的大輩兒。于謙、高峰應該生氣才對。但是,于謙卻表現得很開心,只有高峰一個人在抗議:“憑什么他是大太子,我是二太子?”因為當了“太子”,所以對“占大輩兒”這件事便可以全不計較。于謙排行老大,揚揚得意;高峰排名靠后,心下不快。這一小段相聲很能體現中國人對于“當太子”的熱衷,哪怕只是過過嘴癮。

按照華夏傳統,太子只有一個,就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多個太子同時并立,是金朝以后北方民族興起的叫法——太子頭銜矜貴,有勢力的王子干脆一人來一個,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一路排下去。金朝最有名的是四太子金兀朮,準確地說,我們應該叫他完顏兀朮或者完顏宗弼。當然,即便有多個太子,真正能夠繼承皇位的也只有一個。那么,誰來?

最高權力的交接直接關系到高層的穩定,搞不好會引發戰爭,甚至把整個國家拖入混亂——“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人性是貪婪的,所以必須有制度去對抗人性的貪婪。從本質上說,皇位繼承制度的最高目標,就是要保證最高權力的平穩交接。

華夏傳統的皇位繼承制度,簡言之就是嫡長子繼承制。它有兩大原則:第一,有嫡立嫡,嫡長子是第一順位繼承人;第二,無嫡立長,沒有嫡子,庶子即位,年長者優先。

有嫡立嫡,嫡在長先。為什么首選嫡子?因為妻和妾的遴選標準不同。正常情況下,妻出身于與夫家地位相當的貴族,而妾往往出身于賤族,所以妻子的家族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軍事聯盟。換句話說,嫡子是有強大的母家做后盾的。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唐代。唐高宗想要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什么有那么大的壓力?因為王皇后跟李唐宗室一樣,都出身于關隴貴族集團,王皇后與唐高宗的結合是關隴貴族集團和皇室的結合,整個關隴貴族集團都是支持王皇后的。相比之下,武則天之父只是山西太原的木材商人,雖然也及時投入李淵建唐的事業當中,但是跟王皇后的家族相比,只能算是邊緣人物。傳統婚姻的本質,是聯結兩個甚至更多利益相關家族的關系。妻子高貴,所以妻子所生的兒子也高貴;妻子母家厲害,有外公、舅舅、姨父等支持,妻子所生的兒子就更可能把江山穩穩當當地守下去。當然,也不排除外公野心膨脹,把皇位從外孫手里奪過來。比如隋文帝楊堅的皇位就是從北周的小皇帝手里奪來的(雖然北周小皇帝不是楊堅女兒親生的,但論關系也是楊堅的外孫)。宋、明兩代,皇后的家族勢力已經沒有那么強硬了,但是嫡長子優先的繼承原則還在。這就是皇位繼承的第一原則——有嫡立嫡。

皇位繼承的第二原則是無嫡立長。在庶子中實行年長者優先原則,所有庶子,無論生母是誰,一律按出生順序排隊,先到先得。

宋徽宗的即位過程充分說明了這一原則。宋神宗的向皇后沒有生兒子,神宗死后,按照無嫡立長的原則,哲宗即位。哲宗比他爹還短命,而且沒有子嗣。哲宗死后,繼承人只能從他的兄弟,也就是神宗的其他兒子里選。神宗之子,當時還健在的,最年長的是申王趙佖,可是這位王爺“有目疾”,身體殘疾,不堪大任。接下來就排到端王趙佶了。趙佶為哲宗的異母弟,哲宗生母朱氏還生有一子簡王趙似,比趙佶小。哲宗生前并沒有指定繼承人,所以他駕崩后,當務之急就是選擇繼承人。哲宗嫡母(神宗正妻)向太后主張按長幼之序立端王。而宰相章惇卻主張立簡王趙似,理由是簡王是哲宗的同母弟,所以比端王高貴。同樣是庶子,還分什么高貴不高貴?這下可惹惱了向太后,向太后說,都是神宗的兒子,怕是不能這樣分別。按長幼順序,應當立端王。參見[宋]曾布撰,顧宏義點校:《曾公遺錄》,中華書局206年版,第74頁。就這樣,端王趙佶成了宋徽宗。

圖十三:北宋 趙佶(款) 《聽琴圖》

《聽琴圖》,147.2厘米×51.3厘米,絹本設色工筆畫,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據傳是宋徽宗趙佶所作,而歷代書畫鑒賞家認為此圖并非出自徽宗之手,有人認為是南宋畫院畫家孫必達作。此圖表現的是松下撫琴與聽琴的情景。圖中,宋徽宗正襟危坐,頭戴黃冠,身著緇衣,作道士打扮,身后左側有一株蒼松,枝葉繁茂,凌霄花攀緣其上,樹旁有稀朗的翠竹數竿,右側立有一木幾香爐。徽宗輕抹慢挑,略微垂首,顯得沉靜安寧。全圖中另有二人(傳為童貫和蔡京)坐于下方傾聽,顯得謙卑而恭謹。畫面構圖簡潔干凈,人物神形刻繪細膩,似有清幽的琴韻流淌在疏朗的松竹間,意境高雅淡遠。

無嫡立長原則在明朝得到了穩固的保守。比如,萬歷皇帝沒有嫡子,長子常洛是宮女王氏所生。對于王氏,萬歷別說感情了,連感覺都沒有,所以萬歷對長子常洛也毫不在意。萬歷喜歡的,是他的真愛鄭貴妃所生的福王常洵。按禮法制度,應當立長子常洛為太子,萬歷的生母皇太后也站在常洛一邊,可是萬歷真正想立的是愛子常洵。一個著名的橋段說,皇太后責問萬歷為什么拖著不立常洛,萬歷小聲說他是宮女生的。結果此言一出,皇太后大怒,憤然喝罵:“汝亦都人之子!”[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一一四《后妃二·孝定李太后傳》,中華書局974年版,第3535頁。意思是你也是宮女生的。一邊是禮法制度,一邊是心頭至愛;一邊是皇太后和群臣,一邊是萬歷和鄭貴妃。雙方拉鋸十五年,到最后,權力仍然拗不過制度,還是按照“立長”原則立了常洛,可是國家大事都被磨嘰壞了。

不管是立嫡還是立長,采取的都是“先賦”原則,也就是說讓老天來做決定,關鍵看投胎水平,誰能從皇后肚子里降生,或者比別的兄弟先到,誰就具有皇位繼承的優先權。只要嫡長子身體沒殘疾,精神沒障礙,哪怕有兄弟比他更聰明、更能干,也不能動搖他的繼承地位。先賦原則最簡單,也最穩定,大智若愚。

在皇位繼承當中,華夏的文化傳統是反對競爭,鼓勵謙讓。《史記》記載了兩個類似的故事,一個是伯夷、叔齊,他們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列傳》,中華書局198年版,第13頁。另一個是吳國的開創者太伯。太伯是周太王的長子,其弟季歷人更能干,還有一個好兒子名叫昌。周太王一心想把王位傳給季歷,進而傳給姬昌。為了讓父親放心,太伯和另一個弟弟仲雍干脆跑到了南方荊蠻之地,“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歷”[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445頁。。結局是兩全其美的,季歷之子昌就是周文王,而太伯開創了吳。

有趣的是,這一類謙讓故事主要發生在傳說中的圣王時代。

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之后,不知道是因為史料豐富了,還是人心變壞了,兄友弟恭的謙讓故事基本絕跡,人們在史書中常常看到的,是圍繞皇位爭奪展開的骨肉相殘。最典型的一幕,發生在唐初的玄武門前,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發現了秦王李世民的伏兵,撥馬便逃。李世民大喝一聲,緊追不放。李元吉想要射殺李世民,卻因為慌亂,怎么也拉不開弓。而李世民卻沉穩得多,他挽雕弓,出利箭,一箭射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則被尉遲敬德射殺。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皆竇皇后所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從人倫角度來說,玄武門前的這一幕無疑是人間慘劇。傳統的歷史敘事和民間故事卻只把這一幕放在了皇位爭奪的大背景之中,忽略人倫,只論勝負。李世民手刃親兄弟事實俱在,不容抵賴,剩下的事情就是怎么解釋了。事實固然兇殘,畢竟屬于過去,而解釋是關乎未來的。

那么,古人是怎樣解釋“玄武門之變”和李世民奪位的呢?一種是“情有可原論”,認為唐朝的天下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建成一無是處,只因生得早,得為太子,他若當皇帝,必然會容不下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情有可原。這是司馬光《資治通鑒》的觀點。參見[宋]司馬光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卷一九一《唐紀七·高祖武德九年》,中華書局956年版,第602頁。這種觀點已經背離了皇位繼承的原則,強調的是李世民的功勞,而不是先賦的繼承順序。若按這套理論解釋,那些有功勞、有勢力的人搶奪皇位就是合理合法的,至少可以被原諒。而事實上,今天的歷史學研究已經證明,大唐創業并非李世民一個人的功勞,李淵的作用更大,李建成也絕非草包,他反而可能更有天下胸懷。后來輔佐李世民成就貞觀之治的魏徵、王珪,都是李建成的舊僚。

司馬光的學生范祖禹對“玄武門之變”的解釋更為高明。他旗幟鮮明地主張,建成、元吉并非“得罪于天下”者,李世民為一己之私,弒兄殺弟,不孝不悌,“悖天理,滅人倫”,是不義之人。范祖禹強調,“立子以長不以功”[宋]范祖禹:《唐鑒》卷二,基本古籍庫收明弘治刻本。,皇位繼承必須遵循“立嫡以長”的原則,嚴格按照長幼順序進行,功勞或其他因素一律靠后。范祖禹的說法雖然不會改變歷史事實,但是他沒有因為歷史事實的兇殘而扭曲道德原則,這是他的高明之處。史學的價值判斷不會改變過去,但是會影響將來。即便有再多的陰謀和血腥,華夏的皇位繼承原則不變,有嫡立嫡,無嫡立長,超越長幼順序,就是違背道德,是應當受指責的。

也有域外學者認為,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的明爭暗斗得到了其父李淵的默許甚至鼓勵。而李淵之所以鼓勵競爭、容忍殘殺,乃是受了突厥文化的影響。這種說法可以聊備一說。不過,北方民族對待皇位競爭的問題,的確和華夏傳統不太一樣。比如,清朝在入關之后,也開始學習漢法立太子,但是,康熙皇帝最終還是廢掉了太子,讓阿哥們各顯其能,明爭暗斗,臨駕崩前才以遺詔的形式“傳位于四阿哥”。民間傳說“于”本為“十”,四阿哥奪了十四阿哥的位,致使四阿哥聲譽受損,甚至搞出個《大義覺迷錄》來親自撰文自證清白,對此康熙是要負點兒責任的。而四阿哥則創造了秘密立儲制度。生前并不公開皇太子人選,而是將傳位詔書藏在“正大光明”匾后,死后開拆,方知花落誰家。

不管是華夏傳統的嫡長子繼承制,還是清朝的秘密立儲,前提都是皇帝有兒子,兒子還挺多。若皇帝沒有兒子,要過繼宗室,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老皇帝駕崩,新皇帝登基,最高權力交接完成。但是,你以為新皇帝從那一刻起就能夠大權獨攬、管理天下了嗎?還早著呢!當皇帝,是要學習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池县| 临澧县| 广昌县| 阿荣旗| 崇义县| 临洮县| 桐乡市| 顺昌县| 蒙自县| 乡城县| 南宁市| 仁怀市| 廉江市| 法库县| 莆田市| 紫金县| 杂多县| 阳信县| 富源县| 秀山| 望都县| 青阳县| 苍山县| 兴义市| 乐昌市| 宝丰县| 怀集县| 修武县| 宜都市| 托里县| 绥宁县| 漳州市| 陇南市| 东阳市| 大关县| 晋城| 元氏县| 东源县| 江达县| 桑日县| 仁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