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帝制的宿命

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皇帝宣布退位。次日,袁世凱致電南京臨時政府,宣布擁護共和:“大清皇帝既明詔辭位……則宣布之日,為帝制之終局,即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務令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于中國。”來新夏:《北洋軍閥史》(上),東方出版社016年版,第04頁。雖然后來袁世凱曾短暫復辟帝制,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夢,但他說的是對的。末代皇帝的退位表明,統治中國2133年的帝制宣告終結,中國邁入共和時代,君主政體將“永不再行于中國”。

那么,帝制的終結是否是歷史的必然?在走向終結之外,帝制還有沒有其他的出路,比如轉變成君主立憲制?

在共和之前,帝制和清王朝曾經有過通過改良繼續存在的機會,而且這樣的機會出現了兩次:一次是1898年的百日維新,一次是1905年至1911年的立憲運動。但凡抓住其中一次機會立憲成功,那么,中國也許就進入了君主立憲時代,皇帝從專制君主變成立憲君主,清朝統治得以繼續。然而,那兩次機會都從清王朝的手掌心里溜走了。政治改革失敗,君主立憲流產,清王朝的統治壽終正寢,帝制終結。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呢?

先說1898年的維新運動。如果光緒皇帝本人和康有為稍微有一些政治經驗,懂得穩中求進,平衡各方利益,改革措施推出得不是那么急迫激進,如果慈禧太后不是那樣一個淺陋自私、唯利是圖的老太太,她的勢力沒那么大,手腕沒那么強硬,如果袁世凱在關鍵時刻能夠“狠斗私字一閃念”,那么,此后的中國歷史可能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再說立憲運動。如果滿洲貴族的私心不是那么畸形膨脹,略微懂得一點“同舟共濟”的道理,讓渡一些權力給漢人精英,比如“皇族內閣”十三個閣員不是八個滿人(五個皇族)、一個蒙古旗人、四個漢人,而是相對均衡,那么,民族矛盾就不會發展到難以調和的地步,孫中山的反滿宣傳就不會那么有效。退一步說,如果最后一個帝制王朝不是滿洲人建立的,那么,也許共和未必能夠取代帝制。

慈禧太后陣營與光緒—康有為組合實力懸殊的對陣,袁世凱的叛變,最后一個帝制王朝湊巧是非漢人統治,而滿人在最后關頭恰好表現出了最最狹隘的一面。所有這些,似乎都是偶然。

然而,所有偶然的背后,都有著令人悲傷的必然,這就是皇帝制度的權力特點。慈禧太后那個自私蠻橫的老太太,她的權力幾近一手遮天,如此大的權力怎么來的?皇太后是攝政——皇權的代理人,慈禧的權力來源就是皇權。帝制發展到清朝,皇帝的權力是空前強大的。

就其權力本質而言,在帝制時期,皇帝“享有至高無上,超越一切制度、法律的權力。來自臣下的任何限制,如果他想拒絕,都有權拒絕;他的任何荒謬決定,只要堅持,臣下都不得不執行”祝總斌:《試論我國封建君主專制權力發展的總趨勢——附論古代的人治與法治》,載《北京大學學報》988年第2期。。換言之,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合理合法地對皇帝進行強制性的約束。因此,當一個皇帝決心要做昏君的時候,除非將其廢黜、囚禁,或干脆殺了他,沒有別的辦法;而廢立既需要實力,又需要突破道德束縛的勇氣,其實并不容易發生。

就朝廷國家具體的治國理政而言,明代以前,皇帝之下有宰相,皇帝是國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腦,擁有參與決策的權力。宰相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跑偏,讓大政方針基本符合王朝的根本和長遠利益。明清兩代不設宰相,明有內閣,清有軍機處。然而無論內閣還是軍機處,都只是秘書咨詢機構,在制度上不享有決策權;比之宰相,內閣和軍機處的權力是不穩定的,更加依賴于皇帝的信任。沒有了宰相,皇帝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一身而兼二任。地方權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權力向皇帝集中。而權力就是責任,皇帝個人在軍國大政和政府行政中所承擔的責任變得空前巨大。

朕即國家。這樣的權力結構對皇帝的個人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怎樣才能做一個合格的好皇帝,承擔起如此重大的責任呢?他應該精力充沛,頭腦清醒,公正無私,高瞻遠矚,有大局觀,富有政治智慧,并且要熟悉政府運作的得失利弊。這是最高標準下的理想狀態。

問題是在實際中,什么樣的人才能坐上皇帝的寶座?

在皇帝制度下,同一王朝之中歷代皇帝的能力水平通常是“遞減”的——越到后面越平庸。雄才大略的皇帝基本上只存在于王朝初期,清朝算是很不錯的,康熙、雍正、乾隆連續三代基本合乎最高標準,但是,嘉慶以后就“一蟹不如一蟹”了。通常情況下,開國之君能力水平較高,后來的守成之主能做到“中主”,稍微克制個人私欲,遵守祖宗法度,每天按時上朝處理政務,就很不錯了。雄才大略?可以不必期待。何以至此?

制度使然。帝制時期最高權力的承遞實行世襲制,通常而言,只有皇帝的兒子才能順理成章做皇帝,選擇余地因此有限,此其一;皇帝的成長空間狹窄,所謂“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不曾經風雨見世面,除了鉤心斗角、爭權奪利,其他的政治歷練基本闕如,此其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很多皇位繼承人能夠從競爭中脫穎而出,都是以“宅心仁厚”之類的品質取勝的——不管是發自真心還是他人教導的。比如,兩位年幼的皇位候選人在一塊兒玩,湊巧過來一只貓,胖男孩過去踢了那只貓一腳,瘦男孩乖乖地沒動,皇帝看見了,就覺得還是那個乖的好——仁厚。最終,瘦男孩被選中,成了皇帝,這就是宋孝宗。欺負貓咪當然不好,可是用這一類的純道德(甚至是性格)標準來選擇治理國家的人,實在是文不對題。

因此,以正常手段登上皇位的,基本上是一些“老實孩子”,能力、精力這些都是不論的。但是朕即國家,不管你能力有沒有,精力夠不夠,只要坐到那個寶座上,就被賦予了無邊無際的權力。

把這樣一些平庸的、缺乏因應能力的人,放到至高無上的皇位上,朝廷政治難免越來越僵化腐朽。周圍環境沒有大的變化,馬馬虎虎,做個守成之主倒也可以;若要他來應對鴉片戰爭之后“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則完全無能為力。所以,晚清即使沒有慈禧這個自私淺陋的老太太,即使光緒皇帝自己當家,他的能力、意志力和領導力也靠不住。看他選的“隊友”是康有為團隊,便可知其大概。而死到臨頭還要整出一個“皇族內閣”的攝政王大人,就顯得更加愚昧無知了。

如此說來,清王朝的滅亡與帝制的終結,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皇帝終身制,皇位世襲制,骨子里是“家天下”。天子以天下為家,以四海為家。漢高祖劉邦年輕的時候吊兒郎當,不好好種田經營家業,老被父親數落,說他“不如仲(老二)力”。后來劉邦當了皇帝,得意揚揚地對老爹說:“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中華書局982年,第387頁。這全天下,都是他的家業。

那么,皇帝擁有天下的自信和治理天下的權力來自哪里?來自上天。中國的皇帝是人間的君主,但同時兼具神的品格,秉天命治理人間,直接溝通天地,所以又稱“天子”。“皇帝”這個名號當中也包含著神性。這個秘密就藏在“帝”字當中。秦始皇以四十虛齡混一天下,成就了“自上古以來未嘗有”的功業,下令群臣制定新名號。丞相、御史大夫、廷尉和博士們商量之后,提交的新名號方案是“泰皇”。為什么是泰皇?因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泰皇”是上古時期最尊貴的人間君主稱號。秦始皇并沒有接納“泰皇”,他自作主張“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8年,第36頁。。秦始皇為什么要加上一個“帝”字?因為“帝”本是神的尊稱,秦始皇看重的就是“帝”字的神性。

皇帝是天子,“受命于天”,秦的玉璽上就有“受命于天”四個字。后代的皇帝也都強調皇帝的統治權來自“天命”。比如,劉邦就覺得:“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中華書局1982年,第91頁。后世皇帝為了證明“天命”的存在,最喜歡編造皇帝的出生神話,最普通的是其母“夢日入懷”。

中國的皇帝以人君為天子,自己來充當世界秩序的核心和樞軸,協調貫通人與宇宙。比如,皇帝祭天,就是要親自與天溝通。我每次去天壇,站到最上面一層的時候都會想,這就是皇帝和上天進行“電話連線”的地方。中國皇帝的權力來自天,因此無遠弗屆,無所不包。這一點,在元朝以后得到了進一步強調。元朝皇帝詔書的開頭是這樣的:“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皇帝圣旨。”這句話是從蒙古語中硬譯過來的,諸位可能覺得陌生,那下面這個明朝的圣旨開頭大家就都不陌生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隨時隨地把天、運掛在嘴上,聲稱天命,這就是中國的皇帝。

圖十一:南宋 宋高宗趙構書 馬和之繪《周頌·清廟之什圖》(局部)

《周頌·清廟之什圖》由被譽為“小吳生”的南宋宮廷畫家馬和之所繪。絹本,973厘米×32.6厘米,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全圖字畫各有10段,右書左畫,書畫相間,其中文字部分是宋高宗趙構的親筆書法。畫作包括《清廟》《維天之命》《維清》《烈文》《天作》《昊天有成命》《我將》等篇。本文呈現的是《昊天有成命》篇,反映了周王率領諸侯群臣在祭臺上祭告上蒼的場景,以此來表達對周人先祖功德的感謝,并祈盼德業永續。畫面中,人物相貌、衣飾器物皆以細筆線條勾勒。構圖整飭嚴謹,筆法細膩精純。

祭祀時的禮器與樂器

我們比較一下羅馬的皇帝,就知道差別在哪里了。羅馬的皇帝和中國的皇帝雖然在英文里都譯作“emperor”,但區別是極大的。舉一個小例子,哈德良皇帝在旅途中被一個女人攔住,說有事需要跟他請愿。哈德良跟她說沒空,這女人說,那么你就不要當皇帝了。聞聽此言,哈德良就趕緊停下來聽她說了。羅馬的皇帝是第一公民。雖是第一,但也是公民。羅馬的主權屬于元老院和全體公民。羅馬皇帝在形式上需要元老院任命,一年一次。權力是被授予的,看得到他權力擴大的過程。羅馬皇帝要接近人民,與民同樂。這樣的故事斷然不會發生在中國皇帝身上。中國的皇帝雖然也有與民同樂的儀式,但骨子里是高高在上、與民隔離的。紫禁城的高墻,宮殿建筑的高臺,皇帝身邊環繞的儀仗、宦官、宮女,都把皇帝打扮成神秘崇高的樣子,像神一樣。

中國皇帝受天命統治人間,以天下為家,皇帝終身,皇位世襲,天下所有的權力向皇帝集中。這種權力結構注定了清朝帝國無法靈活轉身,走上現代化道路,也注定了帝制必然終結的歷史宿命。

但是,話又說回來,帝制畢竟統治了中國2133年,可以說是影響中國最大的制度因素。那么,帝制為何能夠延續如此之久?簡而言之,第一,這兩千多年不是一姓統治的萬世一系,帝制與改朝換代相配合,改朝換代是帝制的存在方式;第二,兩千多年之中,中華文明一直領先于東亞世界,沒有更好的政治制度可以取代它。帝制自有其存在價值。在制度當中的皇帝也并非可以為所欲為。那么,誰能約束皇帝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渝北区| 龙南县| 泽库县| 中牟县| 冕宁县| 滕州市| 琼海市| 铜梁县| 平舆县| 开封县| 莎车县| 高密市| 肥乡县| 绿春县| 菏泽市| 阜阳市| 霍林郭勒市| 芜湖县| 交城县| 广南县| 青冈县| 巩留县| 邻水| 溧阳市| 岐山县| 陇川县| 玉屏| 安阳市| 崇文区| 竹山县| 金堂县| 安康市| 巴楚县| 普兰店市| 洪江市| 老河口市| 福泉市| 酒泉市| 宁晋县| 永靖县| 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