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次世界大戰(一戰+二戰戰史合集)
- (英)李德·哈特
- 1076字
- 2021-02-07 11:25:12
《大戰真相》原序
值此書完稿之際,我已覺察到此書的缺陷。不過我想,值得閱讀的書都是有缺陷的。我即以此聊以自慰。相比大多數所謂戰史(war “histories”),本書至少有一與眾不同之處——就如同不想掩飾本書的缺點一樣,我從不隱瞞書中人物的缺點。因此在寫作時,我的求真精神從未被所謂“得體”(good taste)的、偽善而虛飾的寫法所干擾。我的價值觀是:與其掩蓋令人困擾的真相,以生靈二度涂炭的代價來保全個人名聲,不如為真相的判定提供資料,為歷史而遠瞻未來。我不認為少數人的名聲,比國家與這一世代人的命運更具價值。
另一方面,我也不愿嘩眾取寵而過度強調戰爭中的個人缺點,或將整體上應由其國家民族承擔的愚蠢與錯誤,轉嫁于他們。
史學家該做的是,如同發出健康警示一般,為后世擷取歷史經驗,而非為后世煉制藥劑。當我為此盡心盡力之后,即已達到寫史目的。我若相信,后世會為歷史警示意義的理解而操心,我就是過頭的樂觀主義者了。歷史至少教了我如此一課。
本書的名稱具有雙重意義。這容我作簡短解釋。可能有些人說,書中所描述的并非“大戰真相”(the real war),大戰原貌應從碎裂的尸骸及個人的心思上發掘出來。其實我完全無意忽視或否定真相中的這一層面。但如同我所尋索的目標一樣,對于將這場戰爭視作人類歷史片斷者而言,這只是次一層面的事。理由是,這場戰爭曾影響無數個人生命,他們的命運猶深植于過去的歷史經驗。因此我們不應視這場戰爭為人類慘痛的意外事件,應以放眼未來看待它。也許這樣更合乎近年戰爭文獻的寫作趨勢。因為這些作品不只強調戰爭中的個人,更將焦點置于過去4年出現的事據。因此,在本書“章”的綱要中,我對于下列部分作出更詳盡的討論。這包括:1914年德軍入侵法國;1915年德奧軍進攻俄羅斯與巴爾干半島情勢;1916年巴勒斯坦情勢;1917年西線春季會戰,以及1918年德國發動攻勢前的協約國會商。然而,我對主要內容的擴充,以及全新資料的大部分,讀者可自各“節”,特別是在敘述凡爾登、索姆河、巴斯青達、“最初的突破”、“弗蘭德斯地區的突破”等篇幅中見到,其次,對于布魯西洛夫其人,阿拉斯、梅西納與康布雷攻勢,以及第二次馬恩河之戰的論述,我也加進了一些新的發現。
本書需要修正之處不多。但過去4年新事證的出現,使我修正了對某些問題的觀點。這些部分包括凡爾登戰役中的德軍戰略、攻奧對策、1917年倪維爾失敗的原因、凡爾賽委員會與1918年針對德軍攻勢所進行的預備工作。我發現在許多情形中,由于了解愈多而擴大了我的視野。雖然這會顯出當時我的錯誤,卻也有助于說明當時我為何出錯。我同時修正或刪除了我對某些事件的原始評論,并增加對某些事證當事人說法的引述,而讓真相作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