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次世界大戰(一戰+二戰戰史合集)
- (英)李德·哈特
- 1226字
- 2021-02-07 11:25:11
序言
《大戰真相》(The Real War)出版至今已超過四年。當時選擇此書名的理由即如其書,是要揭露這場戰爭的真相。此書名算是達到了這個目的。但隨著時間的消逝,這樣的目的已成過去。作為這場戰爭的重大紀事摘要而言,此書內容從未受到過嚴重挑戰。對戰事的解析,甚至受到各國核心層軍事觀察者的支持,其所受肯定程度甚令我驚喜?,F在,開戰以來二十年過去,戰時出生的一代已成長,但戰爭對他們則無個人記憶可言;這場戰爭儼然成為歷史。因此,不論在時間上或道理上,該是挑選一個新書名的時候了。我要采用一個不再帶有當時性,暫時性口吻的書名。改變書名的另一理由是,書中的內容比前更充實。盡管本書的完整性與我的理想尚有距離,至少可稱為一部第一次世界大戰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War),同時它也可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史終極版(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War)的催生與成長有所貢獻。
從《大戰真相》擴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一如從論述第一次大戰特定事件的一系列專題論文,演進到《大戰真相》初稿一樣。依我個人的經驗,我不認為以緩慢漸次搜集與分析資料方式能編撰出一部令人滿意的第一次大戰史。但現在當我突然面對大量史料,我認為同樣會使我的觀點不易保持清晰,思考與寫作模式更會被大量涌現的記錄所扭曲。其實我已找到一種有效的寫史方法。長久以來,這種方法可以將一件件零星事證,拼湊成一副更充實的史實架構。
從《大戰真相》演變到現今這部書,一些章節內容不但得到修正,擴充之處則更多。原有的“各方實力與計劃”一章,如今已分成兩章敘述;兩章都加入了新的史料。1914年的戰爭肇始部分,由于加入兩篇新“節”而愈見完整。其中一節論述奧地利與俄羅斯軍隊的最初沖突,另一節則探討該年秋天的伊普爾(Ypres)與伊塞爾運河區(Yser)戰事。這些戰事后來決定了海峽港口的命運。我另外以“空戰篇”(Panorama)為名,專辟一節作為空戰概述。但是書中大部分的增訂,是以既有章節為基礎,結合一些新事證擴充而成。這些新事證已讓人注意到某些戰爭期間的人物的想法與感覺。確實如此,個人想法在從事與決定這場戰爭的過程上重于實質沖突。但是這些決定性影響力,當時僅及各國內閣與軍事司令部,而未及士兵或飽經戰爭傷害的孤寂家庭。
書名演變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的更重要意義是,如今撰述一部第一次大戰“真相”史(a ‘real’ history of the war)已無困難。各國政府的檔案已陸續公開,大戰時期的政要與將軍們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善意。我有把握說,戰時絕大部分的事證記錄已然刊印,或可供學者研討。只是這些事證記錄目前尚未與公眾所擁有的資訊對照過。
大量第一次世界大戰文件、日記與回憶錄的公諸于世,至少有一好處。由于親身見證過大戰危機,參與過重要會商的人士現仍健在,因此在時機上這些資料正可供他們檢驗。再過一些歲月,也許太晚了。這種檢驗是使大戰史更接近事實的惟一機會。任何大戰史家愈接近史實,或對制造戰爭者接觸愈多,愈覺得純粹以官方文件為依據所撰寫的歷史,必然太過草率。因為這樣的歷史,常會無意間助長無稽之談。
(1) 本書原名。首次出版于19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