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帝之死(la mort de Dieu)
這是取回(récupération)的時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上帝之死看起來是一樁發生在宗教內部的慘劇,如同發生在猶太教上帝與基督教上帝之間的一個事件,以至于我們搞不清楚到底是由于父親的怨恨而兒子死了,還是父親以死來促成兒子的獨立,并成為“世界的”。不過,圣保羅(Saint Paul)將基督教奠基于基督是為了人類罪過而死的觀念上。到了宗教改革時期,上帝之死越來越被認為是神與人之間的事,直到最后,人發現自己才是殺死神的兇手,并愿意如此接受,承擔起這個新的重量。人意欲的是上帝死之后順理成章的結果:人變成上帝,取而代之。尼采的想法是,盡管上帝之死是一件引起軒然大波的重大事件,但事情還沒有結束,因為“虛無主義”猶在,幾乎連形式都沒有什么改變。如我們在前文中所見,過往虛無主義指:以高等價值之名,對生命加以貶抑及否定;現在它指:否定這些高等價值,取而代之的是人的價值——太過于人的價值(道德取代宗教;效用、進步及歷史本身取代神圣的價值)。什么都沒有改變,因為依舊是同樣的反動生命、同樣的奴隸制度,過往,它在神圣價值的庇護之下獲勝,現在它仰賴人類價值得勝。同樣的承擔者,同樣的驢子,過往它扛著不凡圣物的重量,并在神的面前許諾;現在,它自行承擔,以向自己負責的方式扛著。在虛無主義的沙漠中,人們甚至又向前跨了一步:人們宣稱他們所擁抱的是完整的現實(la Réalité),然而實際上人們所擁抱的只是高等價值所遺留之物:反動力量及虛無意志的殘余。這是為何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四卷中描繪出他稱作“高等人”的這類人的巨大不幸,他們意欲取代神,擔起人的價值,甚至相信找到了現實,取回了肯定之意義,然而他們唯一可以得到的肯定只是驢子的“是”,伊呀聲,也就是自行承擔著虛無主義所結之果的反動力量,每次承擔著否、卻自以為是的反動力量。兩位針對是與否,以及它們的本真性或神秘化進行深刻省思的現代作家為尼采與喬伊斯(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