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低限度的道德:對受損生活的反思
- (德)阿多諾
- 697字
- 2021-02-07 11:16:47
1 致馬塞爾·普魯斯特
這位富庶家庭的兒子,不管是他的文學天才還是多愁多病身,都跟所謂職業知識分子的事業有關。對他來說,當藝術家還是當學者其實都大同小異,反正都得忍受同行們給的頭銜。這些人不僅嫉妒他的特立獨行,誤解他嚴肅的創作意圖,甚至還有人懷疑他是當權者的密探。盡管這些猜忌聽起來像是由來已久的文人相輕,但也不全是空穴來風。真正的排擠隱藏在別處。如今,陽春白雪成了下里巴人,精神生活淪為嚴格的勞動分工,只關乎生產部門和準入條例。而這時獨立的個性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一個人視錢財為糞土,而他就是看清不了現實,結果就倒了霉。在圈內人的眼里,他不能算是專業人士,頂多是個門外漢,哪怕他其實對自己作品中所表達的主題已經有深刻理解。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想出人頭地,就必須比老手們更機關算盡。普魯斯特的家境允許他進行精神享受,如果這時候還急切地要求別把分工的門檻設得那么高,當然會被認為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這種提出要求的姿態出賣了他,讓大家覺得這個人恃才傲物,瞧不起社會安排給他的事情,因為他擁有值得桀驁的創作能力,就把義務當作是強制性的。精神的部門化是消滅精神的一種手段,卻是在背地里實現的。當一個人拒絕分工——除非能從他的工作中取樂——其實反倒是在格外忠實地實現這個陰謀,要是缺了他所擅長的這種桀驁不馴的本事,任務當然是完成不了的。規則就是這樣被確保實施的:有些人是必須服從游戲規則,不然就沒法活,而不這么玩也能活得挺好的人總是被自然而然地排除在圈外,因為他們不想遵守這套規則。其實這就好比是,被特立獨行的知識分子背叛的這另一類人以血還血、以牙還牙,把他們的需求控制在一片特定的封閉范圍中,二者各玩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