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試論近代愛國主義思想的歷史發展

毛澤東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者,以他為代表的愛國主義思想是近代中國最科學、最完備的愛國主義思想,它成為指導中華民族擺脫被壓迫民族的地位,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旗幟。這種愛國主義思想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它是近代中國愛國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

近代愛國主義的基本特點,一般地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近代中國,一直處在帝國主義的威脅和控制之下,被瓜分甚至滅亡的危險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懸在中國人民的頭頂。反對列強侵略,構成近代中國愛國主義的基本特點之一。

(二)近代中國,腐朽的封建統治階級日益背離民族利益,逐步成為資本帝國主義控制中國的工具,中華民族要獨立和進步,必須變更這種統治。改革或推翻這種統治,構成近代中國愛國主義的又一基本特點。

(三)近代中國歷史是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的,這時在歐美國家,早已發生了以蒸汽機和新的工具機為標志的工業革命,在資產階級領導下所造成的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發展起來。農業的中國,被強行卷進以近代大工業為基礎形成的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像一個龍鐘老人陷入年輕力壯的強盜之中。中華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必須改變舊的生產方式。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東西,構成近代中國愛國主義的另一基本特點。

這些基本特點,隨著決定它的那些經濟和政治條件的發展而深化,其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在其最后階段,形成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愛國主義思想。

鴉片戰爭前夕,被腐朽的封建統治拖入貧困、內亂之境的中國,面臨著西方列強由鴉片貿易開始的侵略。由于鴉片輸入,中國外貿由出超變為入超,白銀大量外流,銀價飛漲,人民遭殃。從封建統治階級中看,則形成一個嗜食鴉片和因保護鴉片走私而得益的集團,吏治敗壞到了極點,本已不見天日的中國,更加黑暗。鴉片理所當然地受到中國的抵制。為保護這種罪惡的商品輸出,英國悍然對中國發動了侵略戰爭。

為了挽救封建統治的厄運,一部分開明士大夫主張外御強敵、內修政治,在統治階級內部形成了一個要求改革的派別。這個派別與當時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表現出相當程度的一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龔自珍、林則徐、魏源等人。在國內高漲的民族意識推動下,由這個派別奏響了近代中國愛國主義的先聲。

列強的侵略揭開近代中國歷史的序幕,近代中國愛國主義當然首先包括了反對列強侵略的內容。早在1823年,龔自珍即指出:英國侵略者“實乃巨詐,拒之則扣關,狎之則蠹國。”龔自珍:《阮尚書年譜第一序》。之后,又主張以斷然措施禁煙;“其食者宜繯首誅!販者、造者宜刎脰誅!”龔自珍:《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林則徐同樣警惕地注視著西方列強的侵略活動。當煙毒滋蔓,泛濫為害日甚一日時,他憂慮萬分地向清廷進言:“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林則徐《湖南奏稿》卷五《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片》。力主禁煙。1839年,林則徐受命南下禁煙,嚴正宣告:“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表明了堅決維護民族利益,與侵略者誓不兩立的態度。鴉片戰爭期間,他任兩廣總督時,英國侵略者始終未能進入廣東。魏源也親身參加了鴉片戰爭,他尖銳抨擊穆彰阿、琦善者流的賣國投降言行,斥責他們“全憑寶氣銷兵氣”,正確指出,對侵略者只能“以甲兵止甲兵”。魏源:《默觚下·治篇十四》。

一個腐朽的政府是無力維護本民族獨立的。對民族危機的嚴重關切。必然導致改革政治的要求。鴉片戰爭前,龔自珍即尖銳揭露了封建王朝面臨的嚴重危機,大聲疾呼更法、改制。1838年,黃爵滋疏請嚴禁鴉片,以塞漏巵,林則徐為此奏稱“鴉片流毒已甚,非難于革癮,而難于革心”,“必直省大小官員,共矢一心,極力挽回,永絕澆風,此法乃不為贅設”,指出:欲禁煙,必先整頓吏治。魏源更明確地闡述了反對侵略與改革政治的關系。他說:“中朝但斷大官癮,阿芙蓉煙可立盡。”魏源:《江南吟十章》。國家的命運“不憂不逞志于四夷,而憂不逞志于四境”,如能做到“官無不材”“境無廢令”,則“國楨富”“國柄強”,那么“何患于四夷,何憂乎御侮”。魏源:《圣武記》敘。

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不僅提出了革新要求,而且順應時代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自然經濟、宗法制度所造成的狹隘眼光的限制,率先主張“開眼看世界”,向西方學習。林則徐親自主持翻譯、編寫了一批近代最早的涉外書報,如《四洲志》《澳門新聞紙》《澳門日報》《華事夷言》等。1840年年初,他曾派人購到西式大炮四門,仿照研制;又從美國商人手中購到英制商船甘米力治號,改裝為軍艦。當時外人評價林則徐的這種做法是企圖“變自由貿易有利于己”,杰克·比欽:《中國鴉片戰爭》。魏源接受林則徐委托,編寫了《海國圖志》一書,詳細地介紹了西方情況,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重要思想,他期望經過這條道路,使落后閉塞的中國“風氣日開,智慧日出,方見東海之民,猶西海之民”。魏源:《籌海篇》三。

仔細分析近代中國第一批愛國者所提出的救國方案,可以看到已具有抵御列強侵略、改革國內政治、向西方學習先進事物等近代愛國主義的基本特點。

繼之而起的太平天國,進一步具體化了這種初期階段的近代愛國主義。

太平天國在與西方國家的交往中,顯示出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后,外國侵略者企圖要挾太平天國承認其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太平天國嚴正表示:英人“不應再賣鴉片”。密迪樂:《在鎮江與羅將軍敘話錄》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YI,第907頁。對不平等條約采取否定的態度。美使麥克蓮在給國務院的報告中無可奈何地承認:天王及其臣下成為中華帝國的主人后,指望他們承認與英、美、法三國所定條約,“是極不可能的”。引自牟安世《太平天國》,第244頁。1861年年底,外國侵略者又以平分中國為誘餌,表示愿意幫助打倒清政府。洪秀全毫不為動,嚴詞拒絕。如果說,地主階級改革派由于其階級地位的限制,沒有也不可能正面阻止和反對清廷與西方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那么,太平天國則公開表示并執行了這種正義的民族要求。

太平天國作為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以武力打擊封建統治的同時,廣泛地宣揚了農民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提出了《天朝田畝制度》,系統地反映了農民要求取消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它在揭露和批判封建統治的腐敗黑暗方面所達到的廣度和深度,是地主階級改革派無法比擬的。尤其值得大書一筆的是,太平天國通過與內外敵人的殘酷斗爭,直覺地認識到資本帝國主義與清政府狼狽為奸的關系,洪仁玕就義前痛切留言:清政府“買通洋鬼,交為中國患”。《洪仁玕自述》。

太平天國就其根本性質而言,仍是一次舊式的農民起義,但由于國內外資本主義因素的影響和推動,包含了新的內容。以洪秀全、洪仁玕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知識分子,在向西方學習的問題上,與地主階級改革派相比,表現出更加廣闊的胸襟,凡是他們認識到的,并認為應該加以采用的西方先進的東西,都未曾拒絕。洪秀全沖破儒教限制,接受了早期基督教教義,從事革命宣傳時,往往既引中國之經,又據“番國”之典,在軍事上則大規模采用西方先進武器。對西方資本主義實際情況接觸較多的洪仁玕,更提出了《資政新篇》,闡述了倡導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洪秀全詳細審閱,批改并公布了這個綱領性文件。

地主階級改革派與太平天國在階級利益上尖銳對立,但一定程度上的共同民族利益,卻使兩者在近代愛國主義的基本特點上表現出同一。當然,由于階級地位的差別,同一之中又包含著不同一,后者顯然高于前者。然而從總體上來看,地主階級改革派與太平天國的愛國主義要求,沒有構成近代中國愛國主義的不同發展階段。太平天國堅定地表示了維護民族獨立的決心,對腐朽的封建統治進行了有力的打擊,但小生產者的地位,使他們不可能根本改變封建的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定都南京后,其領導集團逐步向封建主義的蛻變說明了這一點。《資政新篇》有明確的資本主義傾向,但它基本是洪仁玕這樣的先進知識分子,依據外國的情況,為中國設計的藍圖,中國還沒有將其付之實踐的階級力量,所以并未實行。因此,盡管太平天國深化了地主階級改革派提出的愛國主義要求,但仍然表現為一種初期形態。中華民族的救國方案,在近代工業發生以前,只能達到如此水平。

19世紀60年代以后,中國封建統治階級內部逐漸形成一個洋務派集團,由他們主持創辦了中國的近代工業。其后,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逐漸發生。在這個時期內,中國社會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發生了許多深刻的變化。如果說第一次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演變,那么經過洋務運動時期,中國的這種社會形態已見端倪。可以說,這個時期孕育了近代中國的全部社會矛盾,其后不過是矛盾各個側面的發展及斗爭的深化而已。

由于許多矛盾在這一時期尚處于初起階段,客觀事物的發展還沒有完全暴露其固有性質,因而給人們認識這一段歷史增加了困難。一個棘手問題,便是如何看待洋務派?實際上,所謂“洋務派”只是一個慣用名稱,而不是一個科學概念,它未能反映其所包含社會勢力的內在差別,而根據這種內在差別,至少可以將洋務派分成兩大部分,即洋務大官僚和早期改良派。洋務大官僚主要指奕、曾國藩、李鴻章及以后的張之洞等人。早期改良派是以薛福成、陳熾、馬建忠、鄭觀應等為代表的一批人物,社會地位相對較低,又大多出過洋、經過商、辦過實業,與資本主義有更加直接的聯系,這批人在洋務運動初起時,依附過洋務大官僚,以后都在不同程度上與其分道揚鑣,有的還對洋務大官僚做過尖銳批判,成為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的先驅。由他們開始,近代愛國主義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如果說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時期,中國的愛國者主要還是從鴉片輸入和軍事上感受到列強的侵略,那么早期改良派則開始意識到這種侵略構成了對民族資本發展的威脅。馬建忠說:“中外通商而后,彼易我銀之貨歲益增,我易彼銀之貨歲益減,積三十年,輸彼之銀奚啻億萬!寶藏未開,礦山久閉,如是銀曷不罄,民曷不貧哉!”馬建忠:《適可齋紀言》卷一。鄭觀應在他早期著作《救時揭要》中,即針對列強的商品輸入提出“寓兵于商”的思想,以后又明確指出;“兵之吞并,禍人易覺;商之相克,敝國無形。”鄭觀應:《盛世危言》。主張對列強進行與“兵戰”相并列的“商戰”,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回內河及路礦權利,制訂商律,裁撤把持中國行政大權的洋人,保護民族工商業,以加強與外國資本的競爭能力。這時,抵制外侮已不僅包括了維護民族自尊等內容,而且被視為爭取國家富強的條件,列寧指出:只有“獨立的民族國家,才造成了能夠最充分發展商品生產,能夠最自由、廣泛、迅速地發展資本主義的條件”。《列寧選集》,第二卷,第511頁。時代的前進,使早期改良派自覺不自覺地在某種程度上感覺到這一點。

早期改良派革新國內政治的要求,開始脫離封建窠臼,包含了新的內容。以鄭觀應為例,他最初曾對經過“官督商辦”方式發展近代企業寄予很大幻想,但實踐使他破滅了這種幻想,他嘆道:電報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以官督商辦之故,不能與泰西競爭于世界舞臺,此中國所以日居退敗也”。鄭觀應:《盛世危言后編》。轉而力主商辦,要求“一切行商自主,有保護而絕無侵擾”,鄭觀應:《唱和集》。并大膽抨擊:“外國動輒挾天子令諸侯,制百姓。”鄭觀應:《盛世危言后編》。這一切反映了民族資本擺脫帝國主義及封建主義的束縛而獨立發展的要求。這種要求表現在政治上,形成了對君主立憲的追求。還在19世紀70年代,鄭觀應即把變法與議院聯系起來,以后,多次上書清政府,要求立憲。

向西方學習,在洋務運動時期,已由引進先進技術,發展為興辦近代工業。早期改良派積極參加了這一活動。馬建忠認為,必須“仿造外洋之貨,以聚我未散之財”。馬建忠:《適可齋紀言》卷一。主張設廠、開礦、造鐵路。鄭觀應則由買辦、洋務企業經理人而轉化為早期的民族資本家,他不僅提出“以商立國”的口號,而且成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實干家。

雖然,由于民族資本主義此時尚在萌發、形成階段,力量極其軟弱,早期改良派的許多主張還停留在議論或局限于少數人的行動上,但是,與鴉片戰爭至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愛國者相比,他們的方案畢竟反映了一種歷史的進步,其主要標志在于把愛國和發展資本主義掛上了鉤,至戊戌維新,這種情況表現得更為明顯。

甲午戰爭后,洋務大官僚“自強”“求富”的口號破產,民族資本得到了反對官辦、官督商辦的機會;而清政府為解決嚴重的財政困難,不得不放松對民族工商業發展的控制。這樣,在19世紀末,就有更多的商人、地主、官僚投資于新式工業。據統計,此時商辦企業的投資總額約相當于官辦與官商合辦企業的3倍,民族資本取得初步發展。這時,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已從商品輸入轉為資本輸入,開始直接掌握中國的經濟命脈。繼德國強占膠州灣后,帝國主義又掀起瓜分中國的浪潮。

民族危機與國內階級斗爭的發展,將民族資產階級卷上了政治舞臺,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發動了戊戌維新,這是資產階級改良派領導的一次愛國救亡運動。

資產階級改良派通過辦報紙、開大會、組織強學會、保國會,公開號召救亡。他們大聲疾呼:“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瞬,處四強鄰之中而為中國,岌岌哉!”主張依靠群眾救亡:“果能合四萬萬之人,人人激憤,則無不可為者,奚患于不能救!”如果說早期改良派將反對列強侵略與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掛上了鉤,那么,改良派則將這種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一個群眾性運動,使其具有新的廣度和深度。

在改革國內政治的問題上,改良派表現出更加明確的資本主義傾向,他們認為封建統治已是“千瘡百孔,代甚一代”,梁啟超:《經世文新編序》。靠洋務大官僚那種只變事不變法的手段,是不可能保存中國,并使之走上富強道路的,只有按照西方資產階級的“新學”“新政”“新法”“新器”進行改革,中國才有希望。他們更加詳盡而熱情地介紹和歌頌了西方的議院政治,梁啟超說:“歐洲各國,百年以來,更新庶政,整頓百廢,議政之權,逮于氓庶。故其所以立國之本來,每合于公理。”梁啟超:《西政叢書序》。并發動變法,以圖實現君主立憲的政治主張。

為了支持這種政治主張,他們半生不熟地高唱從西方學得的自由、平等、民權等學說,引進進化論,大肆鼓吹“優勝劣敗,物競天擇”的思想,在當時的中國起了耳目一新的作用。

然而,由于改良派本身的歷史局限性,他們不可能積聚起實現其政治主張的力量,最后失敗了。

義和團運動繼之而起,“男的拿起刀,女的拿起槍,為的咱們國,為的咱們活”,《義和團歌謠》,劉崇風等搜集,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第83頁。與帝國主義強盜進行了一場泣天地、動鬼神的生死搏斗,表現了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爭取民族獨立的強烈要求和雄偉力量。雖然,由于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不發展,由于民族資產階級軟弱,其代表人物沒有也不愿到農民中進行啟蒙主義的宣傳,加上封建統治者的愚弄,使這次運動夾雜著封建迷信和盲目排外的傾向,就其認識水平來說,沒有達到改良派在這一時期所具有的程度,在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聯合鎮壓下,義和團失敗了,但由于這一運動的廣泛,斗爭的堅決,結局的悲壯,在號召與發動群眾奮起反帝,特別是揭露清政府的奴才嘴臉方面,發生了深刻作用。孫中山即說:辛丑和約后,“清廷之威信已掃地無余,而人民之生計日蹙。國勢危急,岌岌不可終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國之思而革命風潮自此萌芽矣”。《建國方略》,《孫中山選集》,第174—175頁。無疑,義和團運動形成了近代愛國主義向更高水平發展的契機。

義和團運動失敗后,被八國聯軍嚇破了膽的清政府,公開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徹頭徹尾地成為帝國主義侵略和奴役中國的工具。帝國主義則在極力維持這一賣國政府的同時,進一步向它索取巨額賠款和礦山、鐵路、航運、財政、金融等主權。民族災難空前嚴重。

正在發展著的民族資產階級,更加深切地感到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壓抑,城市工商業者的罷市等斗爭時有發生,農民群眾則舉行了此伏彼起的抗捐反教暴動,就是中小地主也在尋找改變困境的辦法。不滿情緒、革命要求迅速增長。這種形勢促使資產階級革命派舉起自己的戰斗旗幟,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興起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

資產階級革命派從謀求世界民族平等的角度,闡述其反侵略立場,孫中山指出:“民族主義,即世界人類各族平等,一種族絕不能為他種族所壓制。”《孫中山選集》,第439頁。尖銳批判了帝國主義為阻擋中華民族崛起而制造的“黃禍論”,指出:中國成了“一塊用以滿足歐洲野心的地方”,“黃禍論”就是適應這種野心而制造出來的,其實質“就是盡可能地壓抑阻礙中國人”。孫中山:《中國問題的解決》。并滿懷信心地預言,一旦“革新中國的偉大目標得以完成,不但在我們美麗的國家將會出現新紀元的曙光,整個人類也將得到更為美麗的前景”。資產階級革命派直覺地意識到世界民族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而形成壓迫民族與被壓迫民族,孫中山即主張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這與以前的愛國者把帝國主義的侵略當作一般的異族侵略,而僅從一國出發考慮反對這種侵略的思想相比,無疑有了很大進步,而更接近于對帝國主義本質的認識。

資產階級革命派對帝國主義與清政府的關系,在認識上也更加深入。陳天華說:“財政權、鐵路權、用人權一概拱手與洋人。洋人全不要費力,要怎么樣,只要下一個號令,滿清政府遂立刻實行。”陳天華:《警世鐘》。孫中山指出:“今有滿清政府為之鷹犬,則彼外國者,欲取我土地,有予取予攜之便矣。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滿清政府,則無挽救之法也。”《總理全集》,第1019頁。這就使近代愛國主義包含的反帝反封建要求有機地聯系起來,將“愛國”與“愛清政府”徹底劃清了界限。

資產階級革命派對近代愛國主義的最大貢獻,莫過于向西方學到了民主共和國的思想。孫中山指出:“歷史表明,在中國,朝代的生命,正像個人的生命一樣,有其誕生、長大、成熟、衰老和死亡;當前的滿清統治,自十九世紀初葉開始衰微,現在則正迅速地走向死亡。”孫中山:《中國問題的解決》。君主專制,君主立憲都“反夫進化公理”,《孫中山選集》,第67頁。中國“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孫中山選集》,第75頁。孫中山完整地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派綱領。列寧高度評價了這種思想,指出它是“絲毫沒有”“允許中國專制制度與中國‘社會改革’、中國立憲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是“完整的民主主義”。《列寧選集》,第二卷,第424頁。在這一點上,革命派以前的愛國者是無法望其項背的。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資產階級革命派武裝推翻了清朝統治,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取得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一次巨大勝利。

中國人民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以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代表,“在比較更完全的意義上”,開始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為了建立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社會而斗爭”的革命。然而,由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先天不足,即使其革命派提出的救國方案,也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如反帝不尖銳,在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國的同時,對封建主義表現妥協,“平均地權”的方法“帶有明顯的空想色彩”,等等。帝國主義不允許出現一個獨立的民主的中華共和國,它聯合中國的封建勢力,共同向革命反撲,因此,辛亥革命雖然趕跑了一個皇帝,但最終并未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失敗了。近代愛國主義的科學化和完備化,唯有新興無產階級及其代表人物方能完成。

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列主義,以五四運動為開端,標志著日益強大的中國無產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在曲折的斗爭中,學會了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嶄新世界觀分析和解決中國革命的問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也就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愛國主義思想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在這一階段,近代愛國主義在其發展史上取得了最科學最完備的形態。

毛澤東深刻揭示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國災難的主要根源。他指出:中國封建社會內部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促使中國發生了資本主義因素,把一個封建社會變成半封建社會,但是,帝國主義侵入中國的目的,絕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而是要把它變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為達此目的,帝國主義對中國采用一切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壓迫手段,例如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搶占“租界”,逼取賠款;強迫中國訂立不平等條約,取得領事裁判權,把中國劃為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的勢力范圍;控制中國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把中國變成其工業品市場,并使中國的農業生產服從于帝國主義的需要;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直接利用中國的原料和廉價勞動力,壓迫中國民族工業,阻礙中國生產力發展,等等。因此,毛澤東對中國近代史做了這樣一個概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反對中國獨立,反對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歷史,就是中國近代史。歷來中國革命的失敗,都是被帝國主義絞殺的,無數革命的先烈,為此而抱終天之恨。”《毛澤東選集》,第640頁。這就使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產生了一個巨大的飛躍,由外部進入本質,由直覺地感到應該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進入到在理論上搞清了為什么必須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以及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與中國革命勝利的關系。對這一飛躍,毛澤東總結道:中國人民對于帝國主義的認識,“第一階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認識階段”,“第二階段才進到理性的認識階段,看出了帝國主義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矛盾,并看出了帝國主義聯合中國買辦階級和封建階級以壓榨中國人民的實質”。《毛澤東選集》,第265—266。毛澤東為代表的愛國主義思想,最集中地體現了這一飛躍。

毛澤東分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特點,指出:“地主階級這樣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所造成的農民的極端的貧苦和落后,就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在經濟上和社會生活上停滯不前的基本原因。”《毛澤東選集》,第587—588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帝國主義侵入中國后,地主階級的新變化,指出帝國主義于買辦階級之外,“又使中國的封建地主階級變為它們統治中國的支柱”。《毛澤東選集》,第592頁。在近代中國,地主階級既是用封建制度剝削和壓迫農民的階級,又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主要的社會基礎,是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阻礙中國社會前進而沒有絲毫進步作用的階級。因此,毛澤東主張中國的民主革命應造成一個大的農村變動,以打倒封建勢力。他批判了中國的資產階級及其代表人物由于自身的軟弱,沒有也不敢徹底發動農民群眾的錯誤,指出:孫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權”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張,“但是可惜,在他掌握政權的時候,并沒有主動地實行過土地制度的改革。”《毛澤東選集》,第976頁。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綱領,并制定、實行了關于土地革命的一系列正確方針和政策,把占中國人口最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吸引到了民主革命的旗幟下,保證了民主革命的勝利。這就使近代愛國主義徹底擺脫了封建主義及對封建主義表示妥協的各種思想的影響,閃爍出無產階級世界觀指導下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燦爛光輝。

毛澤東總結了近代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經驗教訓: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表中國共產黨出世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時,求進步的中國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書也看。學了這些新學的人們,在很長的時期內產生了一種信心,認為這些很可以救中國。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俄國人舉行了十月革命,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時,也只是在這時,中國人從思想到生活,才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時期,西方資產階級的文明,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齊破了產。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歷史的經驗告訴人們: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先進的中國人效法西方之所以未獲成功,基本原因就在于他們不懂得:“資產階級的共和國,外國有過,中國不能有,因為中國是受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唯一的路是經過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毛澤東選集》,第1408頁。正是從這種科學的認識出發,毛澤東尖銳批判了那種離開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的斗爭,謀求中國富強的空談,指出:在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國里,要想發展工業、建設國防、福利人民,求得國家的富強,多少年來多少人做過這種夢,但是一概幻滅了。毛澤東正確闡述了中國革命與建設的關系,這就使近代愛國主義所包含的實現近代工業化的理想,由一種不斷失敗的追求,變成具有科學基礎的藍圖。事實上,中國的工業化,正是在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以后,才初步實現的。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在實踐上證明了毛澤東代表的愛國主義思想的正確性。正是在他的指導下,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實現了中華民族近百年來的夙愿,推翻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使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如噴薄而出的朝陽,升起在東方的地平線上。

列寧在《哲學筆記》中曾經摘錄過黑格爾這樣一段話:“因為結果包含著自己的開端,而開端的運動由某種新的規定性豐富了它。普遍的東西構成基礎……在繼續規定的每一個階段上,普遍的東西不斷提高它以前的全部內容,它不僅沒有因其辯證的前進運動而喪失了什么,丟下了什么,而且還帶著一切收獲物,使自己的內部不斷豐富和充實起來。”列寧:《哲學筆記》,見1990年人民出版社《列寧全集》,第2版第55卷,第220頁。將這一論述從唯心主義的歪曲下顛倒過來,置于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最好不過地說明了認識運動的辯證法。近代中國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正遵循了這一辯證法。由地主階級改革派和農民階級提出的近代愛國主義的初期要求,包含了近代愛國主義的基本特點,這些基本特點,經過復雜的前進運動,在其結果即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愛國主義思想中,得到最終的豐富和充實,在近代愛國主義的發展史上取得了最科學最完備的形態。

在這個意義上說,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是近代中國一切愛國者長期奮斗的結果,它繼承和發展了近代愛國主義的全部精華,因而在中國有著最廣泛的群眾基礎,代表了無產階級的利益,代表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凡真心實意地期望祖國走上獨立富強道路的人們,都會站到這一旗幟下,自覺地將愛國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聯系起來;并用自己新的奮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使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傳統得到新的發展,為我們祖國贏得更加美好的未來。

(載上海市社聯《中國近代愛國主義論文集》1984年6月1日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陀区| 绥江县| 郴州市| 宝应县| 扶风县| 固原市| 兴业县| 江西省| 响水县| 阆中市| 新竹市| 镇雄县| 电白县| 滦平县| 增城市| 斗六市| 霍林郭勒市| 楚雄市| 郁南县| 渭南市| 宣威市| 卢氏县| 永丰县| 千阳县| 大方县| 南溪县| 巴中市| 玉溪市| 孝感市| 正镶白旗| 赤峰市| 修文县| 株洲市| 拜城县| 小金县| 仁化县| 准格尔旗| 萝北县| 阿勒泰市| 天长市| 巴林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