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齋風云錄:對日關系、地區秩序及中國史論集
- 王少普
- 8433字
- 2021-02-04 18:29:24
野田內閣激化釣魚島爭端的內外因分析
2012年4月,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美國華盛頓宣布將從私人手中購買釣魚島。其后,日本首相野田表示,日本政府已著手籌措預算,以正式啟動釣魚島“國有化”程序。為壯聲威,日本不忘拉上美國。日本外相表示,《日美安保條約》適用于釣魚島,稱此言已得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確認,并宣傳美軍在日本部署V 22“魚鷹”運輸機目的是遏制中國。更有甚者,野田公開表示:“在包括尖閣諸島在內的我國領土領海上若發生不法行為,政府將視必要,毅然采取包括動用自衛隊在內的應對措施”野田也成為中日外交關系正常化以來,第一個公開揚言要在釣魚島動武的日本首相。9月11日,野田內閣又與釣魚島所謂的“島主”栗原家族正式簽署了島嶼“買賣合同”,對中國領土釣魚島實施所謂“國有化”。本文試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野田內閣激化釣魚島爭端的內外原因。
一、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影響
由于美國西部經濟地位的上升,以及世界多極化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崛起等內外因素為背景,美國近年來開始了重要的戰略調整。對美國此次戰略調整,有各種定義,例如“重返亞洲”“戰略重心東移”“亞太再平衡”等。這些定義反映了人們對美國戰略調整的方向、目標、態勢的判斷。
“重返亞洲”,使用的不是戰略學用語,是一種通俗性口號。它表達了美國戰略調整的方向,但對戰略調整的目標、態勢都缺乏說明和規定。這樣的口號,現在顯然已不足以用來定義美國的此次戰略調整。
“戰略重心東移”,是目前使用較多的定義。美國官方也有類似的表達,2011年10月14日,希拉里在關于美國外交的講話中聲稱“世界的戰略與經濟重心正在東移,我們正在更加關注亞太地區”。在2002年1月3日發表的美國新國防戰略前言中,奧巴馬表示:“在我們結束今天的戰爭之際,我們將會把工作重點放在范圍更為廣泛的挑戰和機遇上面,包括亞太地區的安全和繁榮?!?img alt="《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見2012年1月3日美國國防部網站。"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FE639/191066105083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18537-yBND9CTPm47sFO43tThYUaBUpFAoVKMm-0-76eaf49cc50e3e98ba60bb091ee6bf1c">
從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亞太地區在美國世界戰略規劃中的地位明顯上升,美國對亞太的關注和力量投入在增強,但美國對是否將世界戰略的重心轉移到亞太地區,用語是謹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世界戰略的重心一直在歐洲,其間雖然用兵重點發生過轉移,例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時期,但其世界戰略的重心沒有東移,用兵重點和其世界戰略重心發生悖逆的態勢,是美國在朝鮮被迫停戰,在越南被迫撤兵的重要原因。
世界進入后冷戰時期后,特別是本世紀以來,美國的目光雖然日益轉向太平洋,但要將其世界戰略重心轉移到亞太地區,需要多方面的醞釀和準備。而且,即使下了決心,何時能實現轉移,還有很多不確定性。2010年的美國國家安全報告仍然認為:“美國人民面臨的最大威脅莫過于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特別是暴力極端主義分子謀求核武器以及擴散到其他國家造成的危險”;歐洲是美國“在謀求全球范圍的經濟安全方面”主要的合作伙伴,與歐洲的關系是美國在實行戰略轉移時必須考慮的問題;俄羅斯的復興也是美國放心不下的問題,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認為,“如今美國的地緣政治敵人是俄羅斯”。因此,現在就用“戰略重心東移”來定義美國的戰略調整,難以涵蓋美國此次戰略調整面臨的復雜問題和不確定性。
“亞太再平衡”,是較后出現的定義。美國新國防戰略認為:“美國的經濟與安全利益與從西太平洋和東亞延伸到印度洋地區和南亞的弧形地帶有著無法擺脫的聯系,從而形成了不斷演變的挑戰與機遇的混合。因此,雖然美軍將繼續為全球范圍的安全作出貢獻,但是我們必須恢復亞太地區的平衡?!?img alt="同上。"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FE639/191066105083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18537-yBND9CTPm47sFO43tThYUaBUpFAoVKMm-0-76eaf49cc50e3e98ba60bb091ee6bf1c">這樣一個定義,既顯示了美國此次戰略調整的方向,又表明了其目標——謀求亞太地區的再平衡,而且由于其目標的相對有限性,比較明確地顯示出其現階段戰略調整的態勢。因此,筆者主張用“亞太再平衡”戰略,來定義美國現階段的戰略調整。“亞太再平衡”戰略包含有美國“戰略重心東移”的一些重要訴求,但能否或何時導致美國“戰略重心東移”,仍然需要觀察。
考察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具體內容,可以發現在安全和價值觀方面,美國雖沒把中國作為唯一平衡對象,但卻是主要平衡對象;在經濟方面,矛盾有所增加,但相互依存關系仍占主要地位,美國對華政策的結構性矛盾在擴大。美國新國防戰略強調:“與亞洲盟國和重要的伙伴國的關系對于該地區今后的穩定與經濟增長至為重要?!?img alt="同上。"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FE639/19106610508343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18537-yBND9CTPm47sFO43tThYUaBUpFAoVKMm-0-76eaf49cc50e3e98ba60bb091ee6bf1c">其中,特別注意利用日本。
長期以來,為了操控中日矛盾,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雖然偏袒日本,但在主權所屬上保持中立;對日美安保條約是否適用于釣魚島也保持一定模糊性。20世紀70年代,其立場是“關于釣魚諸島最好的辦法是不要讓它成為大眾關注的目標”;不要肯定地答復日美安保條約是否適用于釣魚島,應該說能夠被解釋為是安保條約的適用對象。
但是,隨著形勢的變化,美國政策有所調整。2004年3月,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艾瑞里聲稱,1972年歸還沖繩施政權之后,釣魚島就處于日本的行政權之下。美日安保條約第5條規定,該條約適用于日本行政下的領域。因此,美日安保條約適用于釣魚島。
奧巴馬政府前期,重復了艾瑞里表態的前兩句,省略了第三句——“美日安保條約適用于釣魚島”,引起日本不安。2010年“釣魚島撞船事件”后,應日本外相前原誠司要求,美國務卿希拉里表態,《日美安保條約》適用于釣魚島。此次釣魚島風云又急之時,美國務院高官再度表態《日美安保條約》適用于釣魚島。7月11日,美國務院發言人文特雷爾對此立場作了說明,聲稱雖然美國政府在釣魚島的主權歸屬上不采取立場,但釣魚島在1972年作為沖繩縣一部分歸還日本后,都在日本行政控制之下,因此《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適用于釣魚島。
二、日本展開海洋戰略的要求
日本是島國,特殊的地理條件使日本具有強烈的海洋意識。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的“大陸政策”受到沉重打擊。戰后,日本總結教訓,提出若干戰略思路,其中和美國等“海洋國家”結盟,維護和擴展日本海洋權益的戰略思路占主導地位。
日本首相野田在其上臺前夕發表的《我的政治哲學》一文中便表示:“20世紀初期,日本與英國結成同盟,贏得了日俄戰爭的艱苦勝利,在后來的國際秩序中構筑起穩定的立場。遺憾的是,以后日英同盟關系解除,日本的外交進入漂流狀態,這成為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盀榱吮苊庵氐父厕H,在21世紀,理應加強日美同盟”。野田又表示,“認為日本‘領土狹窄,資源貧乏’是錯誤的,日本有海,其排他的經濟水域面積位居世界第六,如果加上深度的要素,則位居世界第四”,如能開發利用好日本如此廣闊的水域,“日本的前途洋洋可觀”。
1994年11月16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根據該公約規定,沿海國可擁有12海里領海、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和最多不超過350海里或2500米等深線外推100海里的大陸架。制定該公約的本意,是促進各國對海洋的開發。但某些國家卻想以它作為擴大海洋權益的工具,加之該公約某些條款規定得不明確,導致海上權益矛盾增加。
抓住此時機,日本積極行動。2005年11月,日本海洋政策研究財團向日本政府提交了《海洋與日本:21世紀海洋政策建議》,提出“海洋立國”思想,要求加強對包括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在內的海洋國土管理,完善海洋監管與協調機制,制定日本海洋基本法,完善海洋法規體系,積極參與和引領國際事務。
該政策建議強調“當今世界面臨諸多海洋問題,例如國家間在管轄海域方面的競爭與對立、海洋資源的濫用以及海洋環境污染等”;認為“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進一步積累了海洋這一地球最后空間的科學知識。對于資源匱乏的日本來說,調查日本周邊海域,開發、利用、保護及管理海洋資源是多年的愿望,通過不斷研究開發,日本已擁有了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力,應該說,實現這一愿望的時代已經來臨”。該政策建議還指出:“日本在落實《聯合國海洋法公約》、《21世紀議程》等所需的體制建設方面極為遲緩”,“日本在與鄰國重疊海域的劃界,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我周邊海域等問題上動作遲緩。另外,對于發生在我周邊海域的海洋環境惡化問題、鄰國的油氣開發以及海洋調查、偷渡、間諜船入侵、海上航線安全等問題也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處理,這不僅有損國家利益,而且也無法履行國際職責”。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出該政策建議帶有明顯的競爭性,對其競爭對象雖然未點名,但十分明確。
其后,日本設立以首相為本部長的“綜合海洋政策本部”,通過了《海洋基本法》和《海洋建筑物安全水域設定法》,頒布了第一個《海洋基本計劃》,規定了日本政府在維護海洋安全中的義務、責任和規劃,顯示出擴大海洋權益的明顯意圖。釣魚島雖小,但無論在劃定領海、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在東海劃界,在資源開發,在軍事上,所具有的戰略價值日顯重要。占取釣魚島,是日本擴大海洋權益的重要步驟。
在上述背景下,日本政府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立場趨向強硬。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更增強了上述趨向。
2010年日本提出的新《防衛大綱》在分析世界戰略態勢時,與2006年《防衛大綱》強調美國的優勢地位不同,強調的是因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崛起,世界戰略平衡在發生變化,首次明確表示了對中國崛起的強烈警戒感,決定調整日本防衛方針。主要內容為:第一,將防衛重點“從北方轉向南方,著重加強西南諸島地區的防衛。要以包括南西地域的警戒監視、海上偵察、防空、反彈道導彈等機能為重點”。第二,強調“動態防御”,從“基礎防衛力量”建設,轉向“動態防衛力量”建設,增強軍隊機動性。
野田就任首相不久,即在日本航空自衛隊基地發表講話稱:“由于中國在地區水域活動的加強及迅速的軍事擴張,加上朝鮮反復的軍國主義挑釁,圍繞我國的國家安全環境越來越不明朗?!币笞孕l隊為應對“不測事態”做好準備。
最近,野田內閣又批準了2012年日本《防衛白皮書》。該白皮書繼續用大量篇幅渲染“中國威脅論”,認為中國連續兩年對外采取“高壓”姿態,試圖擴大在日本“近海與南海的活動范圍并將活動常態化”。日本共同社認為,野田內閣批準此白皮書,目的在于告知日本國民加強日美同盟的意義和實行“動態防衛合作”的重要性。
同時,日本戰略界一些重要人物,露骨地提出了展開日本海洋戰略的要求。日本前自衛艦隊司令主張日本海上安全有若干重點,其中包括:
第一,“東海防衛”。日本認為隨著實力增強,中國必將對“尖閣群島采取更加露骨的挑釁行動”;“日中之間在東海大陸架劃分和油氣田開發問題上的矛盾也在不斷激化”。因此,“在取得美國政府同意的基礎上,日本應向爭議海域派遣海上自衛隊艦艇,以顯示日本專屬經濟水域不容侵犯的姿態。”
第二,“防止臺灣被吞并”。日本認為對日本的海上防線而言,臺灣島具有生死存亡的重要意義。如果兩岸統一,日本的安全“必將受到重大威脅”。主張“日美聯合制定有關臺灣問題的長期戰略方針”,日本應該“加快修改有關集體自衛權和專守防衛政策的步伐”,并著手討論制定“日本版《與臺灣關系法》問題”。
第三,“防止南海的內海化”。日本認為,南海海域是連接日本的海上大動脈。保障南海航行自由,既取決于美日澳印等國能否團結起來形成可與中國對抗的勢力,更取決于軍事實力。
第四,“確保印度洋和龍目海峽的海上通道”。日本認為,該海上通道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線。中國已開始在該海域構筑被稱為“珍珠鏈”的沿海根據地,日本必須通過與美國、印度的緊密合作,確保印度洋通道的安全。
上述觀點雖以個人名義發表,但因發表觀點人物的特殊身份和觀點的極端性,仍然顯示了問題的嚴重。
三、日本政壇右傾影響和政客爭權奪利的需要
日本政壇圍繞釣魚島出現的強硬姿態,除上述原因外,還與日本政壇失衡和右傾影響增強,以及日本政客爭權奪利的需要直接相關。
日本政壇自“55年體制”瓦解后,日益趨向失衡和右傾。所謂“55年體制”,是指1955年日本成立保守主義政黨自民黨、日本革新政黨社會黨兩派實現合并后,各自占有國會議席的第一、第二位而形成的自民黨長期執政、社會黨長期在野的相互制約格局。自民黨代表的是社會保守勢力,更多地反映日本財閥利益,堅持日美同盟、與社會主義陣營對立。社會黨代表的是社會革新力量,更多地反映勞工階層和中下層知識分子的利益,反對日美同盟,與社會主義陣營接近。由于這兩個黨代表的社會階層、對外政策選擇等方面均存在重大分歧,因而在當時的日本政治中發揮了相互制約作用,使日本政壇保持了相對平衡的狀態。
但是,戰后以經濟迅速發展為背景的日本中產階層數量的擴張,以及蘇聯的解體和冷戰的結束,使日本社會黨存在的內外條件發生很大變化,社會黨被迫修改了其傳統政策,放棄“非武裝中立”立場,承認自衛隊符合憲法,接受日美安保條約,支持在憲法允許的范圍內派兵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活動,承認“日之丸”為國旗、“君之代”為國歌等,所以,1993年成立的聯合政權,雖然打破了自民黨自1955年以來的一黨執政,但是在執政方針上卻是社會黨向自民黨的靠攏,而在執政方針上缺乏自身鮮明性的政權,很難獲得廣泛而穩定的支持,不久便被自民黨重新奪回了政權,社會黨也改名社民黨,從對自民黨具有相當大制約力量的第二大黨,落魄為在眾參兩院均只有個位數議席的小黨。
制約力量的大幅度減弱,使日本政壇日益趨向失衡和右傾,同時也出現了可供爭取的選民空間,這促使日本幾個由自民黨分裂出來、成立較早的反對黨合并而成立日本民主黨。2009年,民主黨贏得政權,鳩山由紀夫成為首任民主黨首相,輿論期待日本出現穩定的兩黨制,輪流坐莊,相互制約。鳩山也想有所作為,針對自民黨的執政方針,提出了具有民主黨色彩的執政主張,內政上“擺脫官僚,政治主導”;經濟上重視民生,承諾育兒補助、高中教育免費、高速公路免費;外交上希望“美亞平衡”,認為美軍應撤出沖繩,“東亞共同體”不應包括美國。鳩山的執政方針,遭到美國和日本保守力量的強烈反對,鳩山被迫辭職。有此前車之鑒,鳩山后任的執政方針相繼向自民黨擺動,特別是野田內閣,其執政方針已經和自民黨難分彼此。兩黨所爭,權利而已。失去制約的日本政壇更顯右傾。
前日本防衛大學校長、日本神戶大學五百旗頭真教授曾指出,戰后“日本政治分化為三條路線:第一,憲法體制派,其核心理念是民主化和社會主義;第二,日美安保體制派,即吉田路線,其核心理念是經濟中心主義、輕軍備和通商國家模式;第三,改憲再軍備派,其核心理念是傳統的國家觀”。從目前情況看,堅持第一條路線的力量已經極其式微,而主張第三條路線的力量卻甚囂塵上。
上述情況下,特別是在美國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背景下,在對外戰略方面,日本政客不可避免地對美一邊倒,爭相對中國顯示強硬姿態,以拉選票。
今年,日本自民黨公布了第2次憲法修正案草案,要求允許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將日本自衛隊改為“保有戰力”的“國防軍”,還賦予首相可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的權限,在此期間,日本內閣可以臨時頒布同樣具有法律效應的政令。日本自民黨前政調會長石破茂在其競選自民黨總裁的綱領中明確提出,允許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以及把自衛隊改編成“國防軍”。
石原慎太郎是老牌政客,善于以極端言行蠱惑人心,撈取選票,曾以反美吸引人們眼球,當“中國威脅論”盛行于日本之時,又以反華作秀,力掀“購島”惡浪,輿論認為不能排除他在為其兒子成為自民黨黨首并領導自民黨再取政權準備條件。
目前,野田內閣外則面臨民眾反對增稅和重啟核電,內則遭遇大批黨員反叛。消費稅增稅法案雖獲眾院通過,但輿論調查顯示,民眾對該法案的支持率僅為36%,反對率則達52%。自小澤一郎率40余名國會議員脫離民主黨自立新黨后,民主黨內又有若干名國會議員出走。據《每日新聞》調查,野田內閣支持率跌到了23%。民主黨干事長承認:“民主黨進入危機狀態,政權可能崩潰?!币疤锷頌槭紫?,承擔有維護中日關系大局的責任,卻不顧中日在1972年聯合聲明等政治文件中得到確認,在兩國關系中,“用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爭端,而不訴諸武力和武力威脅”的規定,發表要在釣魚島動武的言論;并不顧中國一再反對,對中國領土釣魚島實行所謂“國有化”,這與其急于利用民族主義情緒提升支持率不無關系。
四、日本國內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分化
當然,前述動向只是釣魚島問題的一個方面,它同時受到另外一些重要因素的制約。中國已成為當今國際秩序極為重要的“利益攸關者”和維護者,要保持當今國際秩序的穩定,缺少不了中國的合作,任何想孤立中國的努力都是徒勞的。
美國新國防戰略在表示中國崛起對美國構成挑戰的同時,強調中美在建立“合作性的雙邊關系”方面,有著“很強的共同利益”。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在強調加強美日同盟的同時,主張“維護當前基本秩序,同時逐步適應崛起的中國,符合美日兩國的利益”。美國著名亞洲問題專家李侃如認為,雖然美中關系在2012年不太可能取得重大進展,“但是,美國不應忽略提升對華關系對于成功實施地區及全球戰略的重要意義,因為其他亞洲國家再怎么成功也不會給該地區帶來奧巴馬所希望得到的結果”。
因此,在日本挑起釣魚島事端,遭到中國強硬反制時,因擔心事態擴大影響美國利益,美國國務卿希拉里2012年9月28日在與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的會談中,表示希望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采取“小心、慎重且有效的”行動。日本共同社評論,“美國為牽制中國,多次表示規定對日防衛義務的《日美安保條約》適用于尖閣諸島,而其高官用強硬口吻對日本也做出提醒的消息則屬罕見”。
日本極端勢力企圖利用美國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機會,擴張海上權益,在釣魚島問題上一再升級。日本社會對這種冒險的憂慮也在增強,評論家丸山浩行指出,在美國的新國防戰略中,“作為最前線國家,日本被期待發揮‘盾牌’作用。但是,日本政府和國民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這種使命及其帶來的重大后果”。
同時,日本極端勢力的倒行逆施,已經在影響中日經濟合作的發展。據統計,截至今年8月底,共有14394家日企進入中國市場。其中,制造業5951家,居首位。這些企業擔心中日關系緊張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據共同社9月19日電,日本東北地區在華企業有不少已經停工停業;關西經濟界高層預測日中關系將長期緊張,并擔心對經濟的影響“今后有所顯現”。日本財務省8月27日公布的貿易統計(以通關為準)數據顯示,9月上旬(1—10日)日本貿易收支逆差2577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09億元),連續第3個月上旬出現逆差,主要是因為海外經濟發展減速導致出口大幅減少。9月28日,東京股市日經指數收報8870.16點,下跌79.71點,跌幅為0.89%。
持續惡化的日本經濟更感雪上加霜。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指出,石原購島計劃如果實行,“將給日中關系帶來極為嚴重的危機”。丹羽大使曾任伊藤忠商事會長,和經濟界有廣泛的聯系,他的聲音反映了經濟界相當部分人士的要求。
上述情況正在促使日本國內發生分化。據《朝日新聞》的民意調查,53%的受訪者認為“國有化”將“延遲”釣魚島爭端的解決;72%的人認為應“盡快”解決爭端。49%的人認為中日今后“應該深化兩國關系”,40%的人認為“最好保持距離”。
民意的變化使日本政客和官僚的態度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最近成立的新黨“日本維新會”黨首、大阪市長橋下徹一方面表示,日本應在釣魚島長期派駐警察,加強實際控制;同時,又表示日本政府應該舍棄關于釣魚島不存在領土爭端的主張。他認為日本堅持竹島(韓國稱獨島)和釣魚島都是日本固有領土,但又要求不承認竹島存在領土問題的韓國到國際法庭上見,那么日本對釣魚島不存在領土問題的主張就站不住腳;他還指出因釣魚島和北方領上(俄稱南千島群島)以及竹島的海域和地下資源目前還沒有利用規則,應該與周邊國家建立“共同管理”的規則。日本前駐華大使宮本雄二認為,為預防發生不測,中日雙方應盡早展開對話。“如果日本堅持‘不存在領土爭端,所以無需對話’的立場,拒絕同中國就此進行對話,這樣的做法無益于問題的解決。”
新當選自民黨總裁的安倍晉三,近日決定起用前外相、現任中日友好議員聯盟會長的高村正彥出任自民黨副總裁,并強調:“考慮到當前日本所處的國際環境等各種因素,我認為(高村)能夠勝任?!泵襟w認為,安倍意在弱化自己的“鷹派”形象。此舉顯然包含有利用野田內閣對華政策的失敗,擴大民主黨敗勢,以從民主黨手中奪權的目的。因此,不能排除自民黨奪權成功后,在某種程度上修正民主黨對華政策的可能。
但是由于導致釣魚島風云又急的三項主要原因,即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影響,日本展開海洋戰略的要求,日本政壇右傾、政客爭權奪利的需要,將長時期存在,因此不能幻想日本政權交替會使釣魚島形勢發生根本變化。圍繞釣魚島問題在新階段的斗爭,將是長期的,也會更加尖銳、復雜;同時,這也是道義的較量、實力的較量及斗爭藝術的較量。為了牢牢地掌握斗爭的主動權,我們必須作好長期的全盤的籌劃和準備。我們在堅決反對野田內閣和日本右翼勢力的對外擴張政策和行動時,應該努力讓日本人民了解中國人民希望和日本人民友好的愿望,這是中國和平發展的要求,也是取得斗爭勝利的重要條件。中國有能力有信心贏得這場斗爭的勝利。但是,為中日關系大局計,為亞太和平繁榮計,仍然“強烈敦促日方立即停止一切損害中國領土主權的行為,不折不扣地回到雙方達成的共識和諒解上來,回到談判解決爭議的軌道上來”。否則,日方必將承受由此造成的一切嚴重后果。
(原載《國際觀察》2012年9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