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齋風云錄:對日關系、地區秩序及中國史論集
- 王少普
- 2725字
- 2021-02-04 18:29:24
警惕安倍內閣的危險傾向
安倍晉三再任日本首相已有半年,與其前一屆任期一定程度的務實傾向相比,這半年來,安倍內閣的執政顯示出一系列危險傾向,這些危險傾向,不得不讓世人聯想起軍國主義勢力統治日本時的政治氛圍。安倍所代表的右翼勢力及其推動的日本右傾化,對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
支持參拜靖國神社,否認侵略戰爭歷史
靖國神社原名東京招魂社,1879年改為現名。二戰前,靖國神社一直由日本軍方管理,成為國家神道的象征。二戰后,根據憲法政教分離的原則,靖國神社成為宗教法人。日本歷次對外侵略戰爭中戰死的軍人被供奉在這里,1978年,靖國神社將東條英機等14名甲級戰犯牌位供奉于此。至此,靖國神社成為美化侵略歷史、鼓吹軍國主義的大本營。這是亞太各國包括美國和日本的有識之士反對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的根本原因。
2006年,安倍首次組閣后,從實際需要考慮,任內沒有參拜靖國神社。但辭職后,安倍每年都去參拜,并為在任時未能參拜而“悔恨不已”。去年底安倍再次上臺后,以首相名義向靖國神社供奉了祭品,并為參拜靖國神社辯護。內閣副首相麻生太郎以及168名議員在春祭時先后參拜靖國神社,參拜人數超過了小泉純一郎內閣時期。
安倍支持參拜靖國神社,是他及其所代表的右翼勢力加速推動日本右傾化的體現。在這一趨勢影響下,安倍等日本右翼政治人物就歷史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錯誤言論。再任首相后不久,安倍就表示要修改對日本侵略戰爭和殖民統治表示反省和道歉的“村山談話”,公然聲稱“侵略的定義在學術界乃至國際上都沒有定論”。安倍內閣成員和自民黨一些高官也應聲而動,高調附和。日本右翼政客一系列否認軍國主義歷史罪責、為侵略戰爭翻案的錯誤言行,引起亞洲人民的強烈不滿。
意欲修改和平憲法,否定和平發展道路
戰后制定的《日本國憲法》于1947年5月3日起實施。這部憲法與二戰前的《明治憲法》相比,有了根本性的進步,其中特別重要的有兩點:第一,《日本國憲法》規定,國家主權屬于國民。主權由天皇轉歸于國民,標志著日本的國體發生了根本變化。第二,《日本國憲法》規定,日本放棄戰爭。《日本國憲法》第九條,也就是人們所稱的“和平條款”,規定如下:“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于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以國家權力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了達到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日本國憲法》剝奪了日本軍國主義賴以生存的法律依據,遏制了日本右翼勢力重新武裝的野心。因此從問世起,便遭到右翼勢力的強烈反對。本世紀以來,自民黨內的右翼勢力加緊將其修憲意圖付諸實施。2003年,自民黨憲法調查會下屬的憲法修改項目小組提出憲法修正案要綱草案,要求在憲法中寫明“為保證國家的獨立和安全,可以行使個別自衛權和集體自衛權”,“作為行使自衛權的組織,將保持自衛軍的存在”。2005年,自民黨公布了憲法修改草案,要求將憲法第九條改為“為了確保我國的和平與獨立以及國家和國民的安全,保持以內閣總理大臣為最高指揮官的自衛軍”。2012年,自民黨在此案基礎上,出臺了更右的草案,要求將“自衛隊”改為“國防軍”;并主張“日本是以作為國民統一象征天皇為頂點的國家”,要求在憲法中明確規定天皇為“國家元首”。
安倍出任自民黨總裁和首相后,多次表示要在任內推動落實自民黨的修憲草案。如果安倍的修憲計劃得逞,戰后日本憲法在民主、和平方向上取得的進步,將發生嚴重倒退。
激化中日矛盾,挑戰國際秩序
安倍在其新內閣成立當天就表示,要戰略性地開展綜合性外交。在以后的時間里,所謂戰略性外交的目標逐步展現,這就是力圖建立對華包圍圈,挑戰戰后國際秩序。其基本特點,首先是鼓吹“中國威脅論”,聲稱中國針對日本“領土、領海、領空及主權的挑釁持續不斷”。在將中國樹為假想敵的同時,安倍企圖背靠美國,拉攏所謂價值觀相同或有某種共同利益的國家,形成對華包圍態勢,從而對中國進行防范、制約,迫使中國作出日本右翼勢力所希望的讓步。安倍表示:“我構想出一種戰略,由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美國的夏威夷組成一個菱形,以保衛從印度洋地區到西太平洋地區的公海。我已經準備好向這個安全菱形最大限度地貢獻日本的力量。”
安倍否認侵略罪責,意圖修改和平憲法,建立對華包圍圈,劍鋒所指,不僅在中國,更在戰后國際秩序。眾所周知,二戰后亞太地區的國際秩序是以《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為基礎建立起來的。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明確承諾:天皇、日本政府及其繼續者將切實履行《波茨坦公告》之條款。然而,日本罔顧歷史和國際法,宣稱日本領土在法律上由《舊金山和約》確定,這種論調是極不負責任的。所有熱愛世界和平的人,都應該維護戰后和平秩序,不允許破壞、否認這一戰后的勝利成果。
懸崖勒馬,回頭是岸
目前,安倍內閣的嚴重右傾化趨勢已經引起亞洲人民的普遍不安。韓國《中央日報》刊文說:“日本的右傾化正逐漸成為亞洲和平最大的安全隱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嚴正指出,如果日本領導人為軍國主義的對外侵略擴張和殖民統治而“自豪”,日本將永遠走不出歷史的陰影,同亞洲鄰國的關系將沒有未來。日本媒體也批評道:“安倍與其在集體自衛權問題上‘勇猛突進’,不如在與各國合作方面多下功夫,避免日本在世界上孤立。”
安倍內閣危險傾向的出現,是多種內外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國際上,美國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需要在安全方面利用日本防范和制約中國;中國迅速發展并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加之日本右翼勢力鼓吹“中國威脅論”,使部分民眾對中國產生疑懼。日本國內經濟長期不振,政權頻繁更迭,民眾普遍失望。日本右傾保守思潮趁機抬頭,右翼勢力不斷膨脹,政壇力量對比向右傾斜,為安倍內閣危險傾向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安倍內閣的一系列危險傾向,如果不被及時扭轉,將會產生嚴重后果。戰后的和平發展道路一旦被否定,日本將有可能重新成為戰爭和侵略的策源地。更為嚴重的是,安倍政權還力圖促成對華包圍圈,這將把中日關系和亞太局勢引上極為危險的道路。
習近平主席最近指出,“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國際社會應該倡導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們的地球村成為共謀發展的大舞臺,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競技場,更不能為一己之私把一個地區乃至世界搞亂”,闡明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正道。戰后幾十年來,包括日本在內的亞太地區許多國家取得的發展成就,正是建立在本地區和平穩定的國際秩序和國際環境基礎之上的。安倍內閣如不能正確看待歷史,認清和平發展的時代潮流,立即懸崖勒馬,改弦更張,尊重戰后和平穩定的國際秩序,而是誤判形勢,一意孤行,把日本重新引向軍國主義的邪路,必將受到歷史的懲罰,落得個害人害己的下場。
安倍內閣未來究竟作何選擇,國際社會正拭目以待。
(載《求是》2013年7月1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