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重啟手冊

幸存者面臨的最重大問題是,人類知識是集體共有的,分散在全部人口當中。沒有任何個人知曉維持社會關鍵過程運行所需的足夠知識。即便鋼鐵鑄造廠里一位經驗豐富的技師幸存下來,他所了解的也僅僅是他本人工作的細節,對鑄造廠里其他工人所掌握的、為維持生產不可或缺的知識,則知之甚少,更別提如何開采鐵礦石或者提供讓工廠運行的電力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那些最顯眼的技術僅僅是冰山一角——這不僅是說它們建立在一個支持生產的巨大制造和組織網絡之上,還因為它們代表了很長一段進步和發展史留下的遺產。在空間和時間中,冰山都不為人所見地延伸著。

那么幸存者該向何處尋求出路?在已經廢棄了的圖書館、書店和家庭中,書架上蒙塵的書中肯定還保留著大量的信息。然而這些知識的問題在于,它們被呈現的方式并不適于幫助一個從零開始的社會或者一個不曾接受專業訓練的人。假如你從書架上抽出一本醫學教科書,翻看它滿是術語和藥物名稱的內容,你認為你能理解多少?大學醫學教科書是以讀者掌握了大量預備性知識為前提的,而且計劃的使用方式是與現有專家的教學和實踐展示相結合的。即便第一代幸存者中有醫生,沒有測試結果或者他們曾學會使用的豐富的現代藥物,他們能夠做的也極為有限——藥店的貨架上、醫院里已經失效的存儲冰柜里,藥物將會分解變質。

出于空曠城市中無人控制的火災等原因,這些學術文獻很多都會遺失。更糟的是,每年產生的大量新知,包括我和其他科學家在我們自己的研究中提出并用到的那些,很多根本沒有存儲在任何持久的媒介上。人類最前沿的知識主要以轉瞬即逝的數據——比特的形式存在,比如專業期刊網站服務器上存儲的學術論文。

即便是以一般讀者為目標受眾的書籍也不會有太大幫助。你能否想象一群只能讀到普通書店中的書籍的幸存者?借助一些關于怎樣在商業管理中取得成功、如何通過想象訓練來減肥,以及如何閱讀異性身體語言的自助指南中所蘊含的智慧,試圖重建文明的努力究竟能走多遠?而假如后末日時代的社會發現了幾本發黃變脆的書,并把它們當作古代的科學智慧,試圖應用順勢療法來控制瘟疫,或者運用占星學來預測農業收成,則更是最荒謬的夢魘。哪怕是科學領域的書籍也不會有太大幫助。介紹最新流行科學的暢銷書或許寫得引人入勝,以聰明的隱喻方法運用了日常生活中的觀察,讓讀者對一些最新的研究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但是這些書或許不會產生多少實用的知識。簡言之,對于大災難的幸存者來說,我們的集體智慧中會有很大一部分是無法獲取的,至少無法以有用的形式獲取。那么怎樣才可以盡可能地幫助幸存者?指南應當提供哪些關鍵信息,這些信息又該如何組織?

我并不是糾結這個問題的第一人。詹姆士·拉夫洛克(James Lovelock)這位科學家保持著一項令人敬畏的紀錄,那就是先于其同行很久便觸及了一個問題的核心。他最為世人所熟知的思想便是蓋亞假說,該假說認為整個地球——由巖層、海洋和循環的大氣層構成的復雜集合體,以及覆蓋于整個地表的薄薄一層生命——可以被理解為單一的個體,而億萬年以來,這個個體一直在降低不穩定性以及自我調節其環境。拉夫洛克深深憂慮,這一系統中的一個元素——智人,現在已經有能力通過毀滅性的行為破壞這種自然的制約和平衡。

拉夫洛克借用生物學上的類比來解釋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遺產:“面臨干燥問題的有機體常常把它們的基因封入孢子,這樣它們重獲新生所需的信息就能夠挺過干旱期。”在拉夫洛克的想象中,孢子在人類身上的等價物是一本全天候適用的書。“一本初級科學讀物,文字簡明,含義清晰——適用于任何對地球的狀態以及如何在地球上生存并生活舒適感興趣的人。”

他所提出的其實是一項真正浩大的工程:在一本極為厚重的課本中記錄下人類知識的完整集合——至少在原則上,一旦讀完這本著作,你便理解了當今所有知識的精髓。

事實上,關于“全書”的想法,有著更為悠久的歷史。過去那些百科全書的編撰者遠比今天的我們更加了解,哪怕是偉大的文明也同樣脆弱,而保存在人們頭腦中、一旦社會崩潰就會消失的科學知識和實踐技能則有著絕高的價值。狄德羅(Denis Diderot)對他主編的那部首卷出版于1751年的《百科全書》(Encyclopé die)有著明確的功能定位:人類知識的保險倉庫,萬一我們的文明被某次災難性事件毀滅,就像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等古代文明一樣消亡,只留下片言只語的文字記錄,這部著作可以為后人保存住我們的知識。這樣,百科全書就變成了保存知識積累的時間膠囊。知識在其中以符合邏輯的方式得到安排整理,并可交互參考,即便發生影響深遠的災難,也能受到保護,免遭時間的侵蝕。

自啟蒙運動以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有了指數級的增長,編撰一部人類知識總綱要的任務如今更是困難了若干個數量級。創造這樣一部“全書”將成為當代的金字塔建造工程,需要成千上萬人經年累月地全職投入。這種辛苦勞作的目的不是保障法老在身后世界安然地走向永恒的極樂,而是確保我們文明自身的長存。

只要有這個意愿,這種耗時費力的事業也并不是不可思議。我父母那一代人曾經努力工作,將第一名人類送上月球:在高潮階段,阿波羅計劃雇用了多達40萬人,消耗了美國聯邦預算的4%。事實上,你或許可以認為,通過非凡的共同努力,維基百科背后那些堅定的志愿者已經創造出了當前人類知識的一個完美綱要。據互聯網社會學和經濟學專家克萊·舍基(Clay Shirky)估計,維基百科目前蘊含了大約1億工時的撰寫和編輯工作量。但是即便你把維基百科全部打印出來,將它的超鏈接用交叉引用的頁碼代替,它距離一本能讓一個社區從零開始重建文明的手冊還是相去甚遠。它從來不曾具備達成這個目的的意圖,也沒有指導從基礎科技向高級應用演進所需的實用細節或者組織工作。況且,這樣一份實體拷貝將大得不可思議,而你又如何確保后末日時代的幸存者們能夠獲得這樣一份拷貝呢?事實上,你可以通過更優雅的方法,來幫助社會的重建。

在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說過的一句話里,我們可以找到解決方案。在思考人類知識全部消亡的可能性和人們可以采取什么對策時,他假設自己只能把一句話安全地轉達給災難之后出現的隨便什么智能生物。什么句子能夠用最少的詞表達最多的信息呢?“我相信,”費曼說,“它就是原子假說:所有物體都由原子構成——這些微小的粒子永遠不停地運動著,稍微遠離一點便互相吸引,被擠壓時便互相排斥。”

你越是思索這一簡單論斷帶來的推論和可驗證假說,它就越是能對世界的性質做出更多的揭示。粒子之間的吸引解釋了水的表面張力,非常接近的原子之間的相互排斥解釋了我為什么不會直接陷入我身下的這把咖啡椅。原子的多樣性以及它們結合而成的化合物是化學的關鍵原理。這一句精心寫就的話蘊含了巨大的信息量,隨著你的研究探索,這些信息將得到揭示及擴充。

但是如果你的字數并未受到如此嚴格的限制呢?如果有著暢所欲言的自由,又仍然堅持著為加速知識的再發現而提供簡明扼要的關鍵知識,而非試圖編撰一部涵蓋當代全部知識的百科全書的指導原則,那么僅僅寫出一本幸存者用來重啟技術社會的快速起步指南是不是可行呢?

我認為費曼的那一句話能夠從根本上以非常重要的方式得到改進。僅僅擁有純粹的知識而沒有利用它的方法是不夠的。要想幫助一個毫無經驗的社會從它的起步階段崛起,你還必須指出如何應用那些知識,展示其實際應用。對剛從最近的災難中幸存的人來說,直接的實際應用至關重要。比如說,理解冶金學基本原理是一回事,但是利用其原理從死寂的城市中回收并再加工金屬則是另一回事。開發利用知識和科學原理是技術的本質,而且正如我們在本書中將要看到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實踐是相互交織、密不可分的。

在費曼的啟發下,我認為幫助文明陷落幸存者們的最好方法,不是創造一部囊括所有知識的全面記錄,而是針對其可能身處的環境提供一份基礎性指南,以及他們自己重新發現關鍵知識所需的技術藍圖,也就是被稱為科學方法的強大知識產生機制。保存文明的關鍵是提供一粒內容精縮而又能很容易地成長為一整棵枝繁葉茂的知識之樹的種子,而不是試圖把巨樹本身記錄下來。用托馬斯·艾略特(T. S. Eliot)的話來講就是:哪些片段最適合支撐我們的斷壁殘垣呢?

這樣一本書蘊含著巨大的潛在價值。想象一下,假如那些古典文明都留下了它們知識積累的種子,我們自己的歷史又有可能發生什么樣的事情呢?15世紀、16世紀時,促成文藝復興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古代文化向西歐的緩慢回流。由于羅馬帝國的淪陷而失去的許多知識,是由阿拉伯學者認真翻譯和復制了文本才得以保存下來并傳播出去的,其他手稿又被歐洲學者重新發現。但是假如這些哲學、幾何學和應用機械方面的著作都在時間膠囊組成的分布式網絡里得到了保存,事情又當如何?同樣的道理,如果有合適的書籍在手,后末日時代的人們是否就可以避免進入另一個黑暗時代?(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乐市| 如东县| 合阳县| 同仁县| 贞丰县| 饶河县| 大足县| 霍林郭勒市| 长子县| 秀山| 灵武市| 临猗县| 福安市| 偃师市| 新安县| 南昌县| 尼木县| 梁平县| 桐乡市| 呼伦贝尔市| 朝阳区| 乐业县| 惠安县| 凤翔县| 南昌县| 伽师县| 衡阳县| 辽中县| 韶山市| 古浪县| 武夷山市| 阿图什市| 福安市| 习水县| 洛川县| 滦南县| 宝丰县| 恭城| 静乐县| 安丘市| 西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