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葡萄皮給紅酒帶來顏色和單寧
現在我們來講講葡萄酒為什么會有不同的顏色。
依據顏色的不同來分類,是葡萄酒類型劃分的第三種方法。我們先思考一下,為什么會有紅葡萄酒和白葡萄酒的顏色之分?是因為紅葡萄酒是紅葡萄釀的、白葡萄酒是白葡萄釀的嗎?也許你會覺得這個說法不靠譜,但其實,在絕大部分場景下,白葡萄酒還真就是白葡萄釀的,紅葡萄酒就是紅葡萄釀的。
當然,兩者的區別不光體現在用來釀酒的葡萄是紅還是白,還在于釀酒時是否帶著葡萄皮釀。帶著皮釀,酒才能呈現紅色。
這也就引出了我們需要知道的第二個釀酒原理:葡萄皮給紅酒帶來顏色和單寧。所謂“單寧”,就是吃葡萄皮時那種澀澀的感覺。
大多數紅葡萄的色素只存在于皮上,提供果汁的果肉是無色的。那么,怎么才能把皮上的顏色轉移到酒里呢?簡單來說,和泡茶的原理差不多——顏色是“泡”出來的。采收的葡萄在破皮之后汁水就流出來,這時候不扔掉那些皮渣,而是把葡萄汁和皮渣都扔到發酵罐里去發酵,葡萄皮里的東西就會慢慢融入正在發酵的葡萄酒里。這個把皮渣里的東西“泡”出來的過程,用葡萄酒釀造領域的專有名詞表達就叫作“浸漬”或“萃取”,也就是從葡萄皮、葡萄籽和果梗里提取單寧、色素與風味物質的過程。

影響萃取程度的因素有很多,發酵的溫度、時間、手法都會有影響,這也是決定釀酒師水平的重要環節。給你一個更直觀的描述吧,還是拿泡茶類比——如果我們想更好地萃取茶葉里的東西,可以適當“壓一壓茶包”,在葡萄酒釀造中這一操作叫“壓帽”;或者用高沖茶(把水砸在茶上)的手法,釀酒時類似的操作叫“淋皮”。當然,如果不想要葡萄皮帶來的顏色和澀感,那就不帶皮釀,在破皮壓榨之后扔掉皮渣,只用純葡萄汁發酵。

你吃葡萄是喜歡剝皮吃還是帶皮吃?如果喜歡剝皮吃,很有可能你更喜歡白葡萄酒。澀感或者說單寧這個東西,并不是大多數人天生就會喜歡的。但因為大家叫慣了“紅酒”,覺得紅色才是葡萄酒正統的顏色,就會在主觀上說服自己更喜歡紅葡萄酒而不是白葡萄酒。
其實,從白葡萄酒開始學習品鑒有好處,因為白葡萄酒不帶皮釀,所以沒什么單寧。喝白葡萄酒,在口感維度上只需要關照酸度和濃厚度,而喝紅葡萄酒還需要多關注單寧,品鑒時會增加難度。就好比欣賞音樂,聲部多的交響樂比聲部少的奏鳴曲更難理解,所以還是從聲部少的開始欣賞,更容易循序漸進。
喝白葡萄酒并不比喝紅葡萄酒低級。還是拿音樂類比:聲部多的也有爛曲子,聲部少的也有經典傳世之作。我們永遠要拿一個作品的表達能力和水平去判斷好壞,而不是拿作品的形式本身去做判斷。
除了紅葡萄酒、白葡萄酒,還有一種顏色介于紅與白之間的桃紅酒。桃紅酒是怎么制成的呢?這就需要再次提及第二釀造原理——葡萄皮給紅酒帶來顏色和單寧。隨著皮渣浸泡在葡萄汁里,皮渣里的顏色會慢慢融入葡萄酒中,酒液顏色逐漸變深。既然皮渣和酒液的接觸決定了酒的顏色,那么,如果想讓酒的顏色比紅酒更淺該怎么辦?
再回到泡茶這個類比——如果我們想讓茶水顏色淺一點,應該怎么辦?就應該提前把茶葉取出來嘛。所以桃紅酒就是在萃取過程中,酒液顏色還沒有變得那么深之前,提前把皮渣取出來。市面上的桃紅酒顏色有深有淺,而深淺主要取決于什么時候分離皮渣和酒,分離得越晚,顏色就越深。

這里我想問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有用紅葡萄酒的釀造手法來釀白葡萄的嗎?還真的有,這種方法釀出的酒叫橙酒(orange wine)。是用白葡萄長時間接觸葡萄皮釀的,這是一種小眾釀造手法,市面上比較少見。
當你明白了“葡萄皮給紅酒帶來顏色和單寧”這個原理后,你就知道了白葡萄酒、紅葡萄酒、桃紅酒分別是怎么來的,哪怕是葡萄酒世界中非常小眾的橙酒,你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