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酵母“吃”掉糖,“排出”酒精和二氧化碳
成熟葡萄的含糖量很高,在發酵過程中,酵母會把葡萄里的糖分轉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為了更方便理解,我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畫里的小黃人代表酵母,它“吃”掉了糖,排出“便便”和“屁”——“便便”就是酒精,“屁”就是二氧化碳。

不要覺得這個比喻無厘頭,因為酵母菌的拉丁文名字的本意還真就是“嗜糖真菌”。通常情況下,在1升酒液中,酵母每“吃”掉17克糖就能讓酒精度提升1度。
把酒精比作“便便”雖然不雅,但不無道理。因為最終酵母就是被自己“排出”來的酒精給毒死的。大多數酵母在超過16度的酒精環境下都是活不下去的。
通過這個原理,我們可以解釋為什么有些葡萄酒酒精度高,有些酒精度低。這是因為有些酵母的“糖食”少,所以自然它“排出”的酒精就少。如果酵母“吃”得多,自然“排出”的酒精也多。
所以,高酒精度的葡萄酒風格濃郁甜美,因為釀造它的葡萄就是糖分高成熟度高的葡萄。而低酒精度的葡萄酒,比如12度的葡萄酒,口味就會更清淡,因為釀造它的葡萄可能是糖度低成熟度低的葡萄。
那如果是特別甜的葡萄呢?理論上,如果糖分全部都發酵成酒精,酒精度可以達到十七八度甚至更高。但剛才我也提到,大多數的酵母在超過16度的環境下是活不下去的,如果酵母沒有把糖全部“吃”完的話,那么就會有殘留糖分留在酒里——這也是絕大部分甜葡萄酒甜度的來源。所以,無論是因為“高酒精毒性”殺死了酵母,還是人為地通過各種手段提前殺死了酵母,甜酒的“甜”歸根結底都是因為酵母沒有吃完糖。當然,也有一些甜酒是人工后期加糖的,但這種酒屬于葡萄酒世界里的“底層”,比較“低端”的酒廠才會這么做。
總而言之,依據“甜還是不甜”區分葡萄酒,是葡萄酒的第一種類型劃分方法。糖分被酵母全部“吃”完的,叫作“干型酒”,糖分沒有被吃完的,就叫“甜酒”。
葡萄酒的第二種類型劃分方法,是看這是靜止的酒,還是帶泡的酒。這就和酵母產生的“二氧化碳屁”有沒有排出去有很大關系了。如果排出去了,就是不帶泡的“靜止酒”(still wine)。如果把發酵容器封閉起來,不讓二氧化碳跑掉,酒里就會出現氣泡,釀出來的就是“起泡酒”(sparkling wine),比如最有名的起泡酒——香檳就是這么釀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