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競逐富強
- (美)威廉·麥克尼爾
- 943字
- 2021-01-13 15:52:14
第二章
中國稱雄的時代(1000—1500年)
公元1000年前后,中國的工業和武器制造業發生了巨大變化,這比歐洲要早數百年。然而,新的生產方式即使已經形成了巨大的規模,最后還是以解體告終。其解體正如其當初的出現一般,同樣不同尋常。政府的政策時有變更,當年促成變革的社會背景后來竟成了阻礙創新的因素,或者至少不能助力創新。中國因此失去了其在工業、強權政治和戰爭中的領先地位。原先地處偏遠的“蠻夷之地” ——在東方有日本,在西方有歐洲——竟取代中國的蒙古君主,成為世界上最強勁的黷武者。
早在中國相對于其他文明的優勢消失之前,就有一股強勁的變革之風開始橫掃連接遠東與印度及中東的南方海域了:隨著市場機會的增多,貨物流通和人員流動也日益頻繁。為了尋求發跡和糊口謀生,越來越多的商人和小販開始活動,從而給人類事務帶來了遠超任何年代的變化。
中國財富的顯著積累和技術發展基于中國社會本身的大規模商業化。因此可以說,中國發生的事情,對于從日本海和中國南海到印度洋乃至整個歐洲海域興起的商業活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這種趨勢下,1億人口[1]日益置身到商業網絡之中,通過買賣商品來養家糊口。這種生活方式與文明世界大部分地區人民的謀生方式迥然不同。事實上,本書的立論前提就是:公元1000年前后的幾百年間,中國朝著市場調節的方向迅速演變,而這一點在世界歷史上起到了改變均勢的關鍵作用。我認為,中國的榜樣促使人類對下述問題進行了長達千年的探索:依靠價格以及個人或者小團體(合伙經營或者商隊)的私利觀念來協調大規模人群的活動,最終會有什么樣的成果?
當然,人們照舊要服從命令。指令行為和市場行為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矛盾絲毫沒有減少。但是執政者發現,擺脫財政束縛的可能性越來越小,財政狀況越來越多地取決于供應市場的商品的流通情況,而統治者對商品的流通已無法進行控制。他們和臣民一樣,日益陷入現金和信貸的羅網之中,因為事實證明,使用金錢能比其他任何辦法都更有效地動員財力、物力和人力來進行戰爭或從事其他公共事業。社會必須創立新的管理體制和新的政治指導模式來調和軍事力量與金錢勢力之間的初期對立。到后來,在這方面手法最高明的社會——西歐——就成了世界的主宰。
歐洲的興起是下面幾章的內容。本章主要探討中國變革的動力和局限,以及它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最初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