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
- (加)莫妮卡·布里永
- 1912字
- 2021-02-04 10:01:04
推薦序一
心理治療中的雙人舞
侯玉珍 武志紅工作室督導級心理咨詢師
作為心理咨詢師,對于心理治療是如何改變一個人的,無論在理論上還是臨床中,無論是從實證研究還是從咨詢師的經驗和理解來說,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需要認識和理解到位的議題。
本書作者主要圍繞精神分析、心身醫學和神經科學的方向,闡述了心理治療中發生改變的要素。因為我本身是學習精神分析的,也熱衷于客體關系與自體心理學的研習和臨床應用,所以,與作者的寫作方向非常契合。本書使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所寫的每一個治療中有效和無效的因素以及舉出的臨床案例,都深深地喚起了我13年臨床經驗里的點點滴滴,既貼近我意識中的經驗,也不斷地觸動內心深處無意識的感知,似乎臨床中那些真正起到作用的要素變得更加清晰和明了了。
在閱讀的過程中,那些和來訪者相遇的時刻不斷地浮現在我的腦海里,就如同此時此刻,在我和作者之間形成了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我看見了我自己、作為心理咨詢師的自己,就像是一種反思性的空間就此展開,不斷地深入和延展。而我的反思性思考和體驗也在這個空間里不斷地整合。
我認為,對于很多心理咨詢師而言,來訪者中斷咨詢,即用行動來表達對咨詢關系的不滿,或者用業內的術語來說就是“脫落”,是職業生涯中需要反復反思的部分。就如本書所述,咨詢關系是一段兩個人的旅程,既需要來訪者改變的動力,也需要咨詢師在理論、技術和自我人格上的成熟。無論是溫尼科特的“抱持”,還是比昂的“容器–被容納者”,還有主體間的關系,都在說明心理咨詢師和來訪者關系的質量,它對于建立良好的治療聯盟以及讓咨詢發生改變,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無論是否學習精神分析,只要身處臨床咨詢當中,本書中所提及的內容,都會加深我們對臨床工作的理解。而對于學習和應用精神分析的人而言,僅僅看看書中提到的主題和觀點,就會被深深地吸引。
作者提到心理咨詢師的職業身份認同感、治療框架、治療聯盟和工作聯盟,這些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工作部分。而關于情感調諧和情感傾聽的部分,雖然我常常自我提醒,但還是在臨床中與來訪者擦肩而過,失敗的共情或解釋常常發生。
幾年前,我曾受訓于塔維斯托克的嬰兒觀察。其中觀察的主要部分就是媽媽如何調諧嬰兒的需求。媽媽的調諧功能對于嬰兒內在自我和心智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調諧功能,既是意識層面的參與,更是無意識的表達。而在臨床中,這個就是心理咨詢師的“軟實力”。心理咨詢師能否捕捉到來訪者意識和無意識的情緒、情感和欲望,能否傾聽到來訪者的過去、現在和幻想,還能讓自己在懸浮注意的同時,又把自己安放在此時此刻,這是心理咨詢師非常重要的自我功能,既需要不斷地自我成長,也需要不斷地在臨床中反思并予以實踐,而本書給予了最好的引導和經驗傳授。
在臨床中,我有一部分來訪者的創傷發生在非常早期,即前語音期。作者所說的“無意識”,并非“潛意識”。來訪者無法言說的彌漫性恐懼和焦慮、深深的空寂感或孤獨感,還有破碎的自我感,我常常能感知到,卻也無法言說。有時,我與來訪者四目相對,我流淚,她也流淚。正如斯特恩定義的雙向主體“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我感覺到你感覺到了我的感覺”。這是我和她相遇的時刻,正如書中所言,一種非語言的、反射性的、隱性的情感交流被激活,這也是左腦與右腦的交流,一場沒有音樂的雙人舞就此上演。這樣的無言,慢慢轉化之后,來訪者的感知也在慢慢地發生變化。
在臨床中,常常有很多的來訪者無法對自己的情感或者思維有一個流動性的理解和表達。這需要在兩個人的關系里去修通。同時,對于投射性認同作為溝通的功能和作為病理性防御的部分,結合移情和反移情,是如何影響到咨詢關系的,書中也做了清晰的描述。對于身體、情緒和思想的章節的描述,也令人印象深刻。這些,都讓我更加完整地去反思我的臨床工作。
一段雙人舞,常常伴隨著哀傷。我很喜歡《默》這首歌,因為它的歌詞和韻律都在表達一個被媽媽拋棄或者關在心門之外的孩子內心倔強的渴望,以及無盡的悲傷和絕望。我常常感慨,人的一生就是不斷面對喪失的過程,只是有些是個體獨特的喪失,有些則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喪失。有的人失去了母愛或父愛,有的人失去了溫暖的家庭,或者我們都需要面對死亡、分離等。如果我們無法哀悼,無法面對現實,那么我們就會卡在那里,活在過去,一個僵局就此在內心不斷地煎熬,也許最終以身體為代價去表達。然而,哀悼是一種功能,也需要在關系中去修復,這有賴于一段良好的咨詢關系,一段來訪者和心理治療師共同舞動的關系。
總之,書中闡述了精神分析重要工作要素的臨床理解和應用,并結合神經科學加以解釋這些工作要素如何令到來訪者發生改變。對于臨床工作者而言,作者所書寫的經驗,能非常好地促進和整合我們對臨床工作的理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