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治療如何改變人
- (加)莫妮卡·布里永
- 1274字
- 2021-02-04 10:01:06
生活即改變
從出生到死亡,我們一直在發生改變。身體在生長、發育和衰老,而我們的思想也在發生改變。這里我們要討論的正是這種改變。一生中,我們學習應對突發事件,建立人際關系;我們開發出自己的行為和應對方式,以此適應環境;這些研習不斷地改變著我們對世界和自身的看法。改變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生活即改變。
人格的改變與發展
在生命的某些階段,人會加速發生變化,甚至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能從外部覺察到,也能從自身內部感知到。在生命的最初幾個月中,嬰兒會發生巨變。通過與撫養者的交流,嬰兒習得了情感溝通的基礎知識,這將引導他余生的人際交往方式。若一切發展順利,他與撫養者之間會逐漸建立起依戀關系,他不再只以自我需求為中心地自戀,而是發展出一種與人交往的能力,而愛會在其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在青少年時期,青春期賦予年輕人生殖能力,讓他們感受到本能的沖動,以及交往和情感中的動蕩不安,而這為人熟知的青春期的澎湃和不羈,促使他們逃脫父母的束縛,向成人的性征發展。
從生命初始的前幾年直到青春期結束,這些改變促進了人格的發展,這是一種借由所有學習之總和而獲得的功能結構。人格是在脾性的基礎上發展的,脾性本身植根于個體獨有的生物性,更重要的是,它帶有人生最初交往經驗的印記,而這也會幫助塑造人的稟性。人格反映了個體處理人際關系的方式,揭示了每個人焦慮、惶惑的原因,并由此形成自我防御的策略。這些學習在很大程度上不屬于意識范疇。因此,是人格促使我們做出行動和反應,而我們往往不明白何以如此,是什么真正激發了自己這樣或那樣的行為。我們總是可以援引某些理由來為這些行為辯護,但事實證明,這些理由往往與激發行動或反應的根本動機相去甚遠。
改變與人生的風云變幻
即使人格會在青春期末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在那以后,人仍將繼續發生改變。浮沉于世半輩子,人開始感到流年似水,覺得是時候重新規劃事業和人際關系了:這是中年危機和憂郁癥在作祟。子女成年離家,自己邁向退休,這都是人生的幾個重要階段,會讓人對身份認同和生活意義產生懷疑,內心也會隨之發生變化。衰老、隨之而來的身體素質下降和人際關系流失,以及被迫不斷地經歷哀悼和告別,都會讓個體發生改變。所有這些重要的階段與業已養成的習慣相沖突,迫使人們重新適應,從而帶來情感和身份認同上的重要變化。
我們的改變不僅僅發生在這些關鍵階段。我們所經歷的挫折、疾病、變故、職業的重大轉型、慘痛的損失、喪親之痛,都會激發劇烈的情緒動蕩,改變我們對人生的看法,以及對自己在世界中所處地位的認知。更微妙的是,每一種新的,無論是多么微小的體驗,每一次與同類的相遇,無論是直接的相逢還是通過文化媒介的邂逅(閱讀、電影、戲劇、繪畫等),甚至是每一次與非人類環境的接觸(家養動物、野外郊游、自然現象等),都會改變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自身。所有這些改變都有助于塑造每一個獨特的個體,因為即使每個人都經歷相同的發展階段,每個人收獲的成長和途經的旅程都是自成一派、獨一無二的,它植根于不盡相同的人生歷練和特定的人際關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