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原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分析
有子 有氏,名若,字子有,是孔子的弟子之一,據《史記》載比孔子小四十三歲。相傳《論語》主要是有若和曾參的弟子編撰的,所以書中尊有若為有子,尊曾參為曾子。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孝:指孝順父母。弟:通“悌”,指敬愛兄長。犯:冒犯,觸犯。鮮:少。能孝悌則知恭敬,知恭敬則不好犯上。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本:木下曰“本”。就像植物一樣,先有根本,根本確立了才能生長。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仁:仁愛。仁者,二人也。仁愛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愛。仁愛是人類之間最基本的愛,也是最大的愛,包括愛的內心和言行,愛居內心則稱仁,發于言行則稱禮。后文《顏淵篇》云:“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家語·王言解》云:“仁者莫大乎愛人。”孔子對仁給出過很多種解釋,但所有解釋的本源都可以追溯為愛。《禮記》云:“立愛自親始。”有子認為對家人的敬愛是仁愛之本。仁道至難,若想修養仁愛之心,必先抓住根本,深愛至親之人,由此擴充本性之善,然后推廣此敬愛之心及于他人。
【譯解】
有子說:“一個人的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作亂,沒有這樣的人。君子總是力求掌握事物的根本,根本確立了,道就會生長。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吧!”
【邏輯】
本章講仁之本,可作為上章孔子教學內容的補充。孔子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仁,仁包含敬和愛兩個部分,敬又源自愛。君子修仁之法便自孝悌始,然后以敬愛家人之心敬愛別人,再推廣此道以治家國天下。
孝道源自君子的不忘本,本立而道生。筆者從《論語》中感悟到孝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小孝尊親。人皆由父母所生,敬愛父母和祖宗是對自己生命的尊重和肯定。第二重境界:中孝懷仁。人類本源相同,天下之人互相組成家庭繁衍生息,其實都是一家人,大家相互協助配合構成人類社會,本應該互敬互愛,所以君子對每個人都心懷仁愛。第三重境界:大孝敬天地。天地生養萬物,是一切的本源,人的行為不能違背天道法則,所以君子敬畏天命。《禮記·祭義》云:“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
本章概括了全書的主旨,統領全書的主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