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分析

子曰 子:用于指人有四種含義:一是對大夫的尊稱,對大夫一般稱“子”以示尊敬。古代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爵,據爵位進行稱呼,如齊桓公、魏文侯、晏子(晏嬰)等。二是對老師的尊稱。孔夫子既做過魯國大夫,又是私學老師,所以被尊稱為孔子。三是對男子的尊稱。四是指子女或繼承人。曰:說,張口吐舌謂“曰”。子曰:即“老師說”。《論語》里的“子曰”均指孔子說的話,故后文均譯為“孔子說”。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孔子是殷商王族后人,殷商滅亡后遺民被封于宋國,其祖上由王族變為諸侯世家;孔子第十世祖弗父何的時候發生了一場政變,由諸侯世家變為大夫之家;到了孔子第六世祖孔父嘉(字孔父,名嘉)的時候,由諸侯變為大夫之家已經五代人了,脫離了與宋國公室的近親關系,于是另立宗族,以“孔”為氏;孔父嘉因其妻美,被宋國太宰華父督所害,華父督又弒君殺了宋殤公;孔子第五世祖木金父遷居于魯,其家族由宋國大夫之家變為魯國士人,士爵無法世襲。孔子早年喪父,他基本可以算是平民出身。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習學問。孔子的學問概括起來便是為人處世的學問。《論語》的內容主要就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時:周秦時,“時”的含義為“適當的時候”“一定的時候”。
習:研討,與人共學。《周易·兌卦》云:“君子以朋友講習。”后文《述而篇》,孔子以“學之不講”為憂。古人簡策繁重,以口耳相傳者多,以目相傳者少。開篇首句奠定了全書的基調,《論語》九成以上的內容都是與人講習的言論。說:通“悅”,愉悅。古文的“悅”為俗體,“說”是書面體。

有朋自遠方來 遠方:強調“朋”的屬性,對學問的見解容易被地域和文化習俗所局限,不同地方的人一起來探討,更有利于探明學問的本質。
來:指“來論學”。本句與前一句內容相同,只是由于左近的同門可以時常研討學問,而遠處到來的卻沒有這個條件,所以分別表述。《史記·孔子世家》云:“季氏亦僣於公室,陪臣執國政,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脩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不亦樂乎 樂:快樂。言學言教,皆是樂道。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學問,總是很快樂的。《孟子·盡心》云:“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認為稱王天下都不算什么快樂。筆者認為孔子之樂就是孟子所言,君子的第三種快樂。

人不知而不慍 人:有人。知:知曉,理解。慍:怨怒。君子和而不同,既是研討學問,必然會有分歧,但意見不同卻并不會導致怨怒。

不亦君子乎 君子:指百姓心中理想的君位繼承人。《孔子家語·大婚解》中,孔子曰:“君子者,人之成名也。百姓與名,謂之君子,則是成其親為君而為其子也。”君:古時的“君”主要用于稱呼有封地的人;君的上部為“尹”,象征人手執權杖,本義是治理;下部為“口”,表發號施令。上下兩部合而會意,表示古代據有土地的各級統治者之通稱。子:子女、繼承者。起初,君子是有資格繼承君位的人,由于早期的統治權實行禪讓繼承制,故德才兼備而聲望又高之人是君位的合理繼承者。實行世襲制之后,君子喪失了君位繼承權,但仍用于稱呼德行和聲望較高的人。《唐虞之道》云:“堯舜之行,愛親尊賢。愛親故孝,尊賢故禪。”

【譯解】

孔子說:“在一定的時候研討所學的學問,不也很高興嗎?有同門從遠方前來,不也很快樂嗎?有人不理解也不生氣,不也是有修養的人嗎?”

【邏輯】

本章講孔子教學之情。孔子一生,以萬世師表作為總結最為恰當,其自評亦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本章奠定了全書論學的基調,統領全書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平| 沅陵县| 宝应县| 康乐县| 定远县| 宣恩县| 河西区| 廉江市| 新泰市| 泰顺县| 荥经县| 宣威市| 濮阳市| 巴东县| 岚皋县| 青海省| 桦南县| 四子王旗| 九江县| 理塘县| 铁岭县| 蒙城县| 上蔡县| 信宜市| 阜城县| 阿巴嘎旗| 噶尔县| 开平市| 乌兰浩特市| 庆安县| 余干县| 乃东县| 庆城县| 驻马店市| 化州市| 司法| 惠安县| 清苑县| 资阳市| 和顺县|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