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的內在邏輯
- 張榮昌
- 490字
- 2021-07-20 17:50:50
第十四章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分析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朱熹注:“不求安飽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普通人求學都帶有功利之心,或求分數,或考名校,或考證求職。君子求學是因為好學,一定要說有所求,那也是求道。君子愛好學習已經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了,所以可以舍棄安飽。朱熹所言是有志于學習,故能廢寢忘食,而孔子所說的意思應該是更深一層的愛好學習,故而能安貧樂道。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敏:勤敏。就:靠近。張居正注:“行事常患其不足,則勉力自強,汲汲然見之于行,不敢有一些怠緩。言語常患其有余,則謹慎收斂,訥訥然如不出口,不敢有一些放肆。這等樣著實用功,必然有所得了。然猶不敢自以為是,又必親近那有道德的賢人,以考正吾之是非,凡一言一行都要講究得道理明白,不至于差謬而后已焉。”
【譯解】
孔子說:“君子吃食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接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進而匡正自己,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邏輯】
本章講好學的標準。好學為修德之法,既有堅韌的求學態度,又注重實踐和效仿正確的言行,則德行之有成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