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的內在邏輯
- 張榮昌
- 591字
- 2021-07-20 17:50:49
第十一章
原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分析
父在,觀其志 父在:指父親活著的時候。觀其志:指觀察他是否把“入則孝”和“事父母,能竭其力”放在心上。《毛詩序》云:“在心為志。”
父沒,觀其行 沒:通“歿”。父沒:指父親去世后。觀其行:指觀察他能否做到“慎終,追遠”。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 是指父親去世后三年內,也要當父親還活著一樣,不要改變對父親的孝道。孔安國曰:“孝子在喪,哀慕猶若父存,無所改於父之道。”后文《八佾篇》中也有類似的言論:“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三年:指父母去世守喪三年。后文《陽貨篇》中,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守孝三年是指三個年頭,以二十五個月代表三年。在第十三個月時有一次小型祭奠儀式,到第二十五個月時有一次大型祭奠儀式。大祭結束后就表示喪期結束,守喪也就結束了。三年守孝之中,有逐漸淡化親屬哀痛的含意,由七七到六旬,由六旬到百日,由百日到周年,最后到每年的“忌辰”,逐漸拉長,逐步走出哀痛。
【譯解】
孔子說:“(一個人的)父親活著,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了,要觀察他的行為。(父親去世后,這個人守喪)三年都不改變對父親的孝道,可以算得上孝了。”
【邏輯】
孝道是平時有志于孝,親喪能遵從孝禮。父喪三年仍不失誠敬,父母過世后心里仍當他們還活著一般尊敬,可謂對家人有真愛矣。孝禮是世俗通用的孝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