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的內在邏輯
- 張榮昌
- 658字
- 2021-07-20 17:50:48
第六章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分析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弟子:有兩種含義,一是年紀幼小的人;二是指學生。因這兩種含義并不沖突,故可兼用,這里指年紀幼小的學生。弟:同“悌”,敬重長輩。弟子:指敬重先生的人。名為弟子,就應該以悌道事人,對人尊敬是學習的前提,不敬不足以為學。“出”“入”對文,都是就家而言。入:由外到內,指回家。出:由內到外,指出門在外。在古時,不管小學還是大學,都是寄宿學習。入則孝: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則弟:指在外對待同學和老師要以悌道侍奉,以恭敬為主。
謹而信 謹:寡言少語謂之謹。信:言語謹慎而得信于人。
泛愛眾而親仁 泛:普遍,廣泛。親:親近。《廣雅·釋詁》云:“親,近也;泛,博也。”前賢多將此處的“仁”解釋為“仁人”。然而仁道至大,仁者之愛至博至厚,世無仁人乃是常態。孔子自己也說沒有見過仁者,也沒有給過活人仁的評價。這里的“而”應該是表遞進關系,“親仁”是在“泛愛眾”的基礎上引申而來,故直譯為“親近仁德”。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文:文獻資料,或指六藝。做人是最重要的學問,是人活著的意義,知識和技藝居其次,是活下來的手段。
【譯解】
孔子說:“弟子回家就孝順父母,出外就尊敬師長,說話謹慎而值得信任,普遍地敬愛眾人進而親近仁德。這些都做到后仍有剩余精力,就再去學習知識和技藝。”
【邏輯】
本章開始,內容由理論準則下沉到更加具體的實踐準則。孔子的學問是先要在生活上下功夫,然后才在知識上下功夫。一個小孩對這個世界的愛,最先是從愛父母開始的,教育也應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