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讀懂50部哲學經典
- (日)平原卓
- 1643字
- 2021-01-26 17:48:26
《政治學》
Politics
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
逼近人類固有的活動——政治

“人天生就是城邦動物,這一點是不言自明的。”
政治是人類固有的活動。如果我們只是動物,那么政治不會存在。我們會像山中的猴子一樣,為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所支配。人類能夠在生的理想的基礎上,設計社群、通過政治活動使現有社群朝更好的方向發展。這是不見諸動物而人類獨有的能力。
政治是什么?國家(城邦)是什么?國家是為了什么而存在?政治是為了什么?在《政治學》一書中,亞里士多德從實踐的角度解答應該如何治理國家、怎樣的國家制度才是“正確”的等問題。
國家是以“最高善”為目標的社團
在本書中,亞里士多德首先提出國家到底是什么的問題,再從這一問題出發開始探索。如果我們一開始不明確國家到底是什么,就無法討論政治。
亞里士多德從他在《形而上學》中也曾提到的“目的因”入手,開始分析問題。目的因是指,一切事物都具有事先決定的目的或目標。
那么,人的目的因是什么呢?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目的因是“善”。亞里士多德之子尼各馬可編輯的《尼各馬可倫理學》指出,“我們的目的因即是善。最高的目的因就是最高善。最高的善必定存在。否則,目的的序列會無盡地延伸,我們的欲望始終得不到滿足,我們最終將化為空虛”。
亞里士多德在本書中指出,國家(城邦)并非簡單的共同生活的社會團體,而是一個以最高善為目的因的社團。我們有關衣、食、住等的基本需要,在家庭內部已經能夠得到滿足。之所以在這些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仍然有社會存在,是因為人們具有追求“善”的本性。
人類以善為目的因,國家以最高善為目的因。既然我們的目的因是善,我們自然會組建國家這一最終的社會團體。在這個意義上,亞里士多德稱,人類天生就是城邦動物。
共和制是最好的政體
如果說國家是人們為了追求善而構建的體制,那么政治學就是在這一目的指導下探求最適當的體制的學問。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怎樣的政體才是最理想的呢?
亞里士多德比照著人的生存方式,探求國家應有的政體。
“對于人來說最好的生活方法就是保持‘中庸’。為什么呢?因為最高善是‘幸福’,為此我們必須具備中庸之德。同樣,政體也以‘中庸’為最善。因此,讓中間階層‘公民’主持國政、大眾參與其中的共和制就是最好的國家制度。”
國家是追求善的生活的平臺
亞里士多德在本書中提出的政治構想,有批判其師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的國家制度的含義。
柏拉圖設想的國家由哲學家執政,即由哲學家領導國家。與之相比,亞里士多德的共和制更加均衡。雖然最近比較少見類似論調,但是過去有不少人批判柏拉圖的思想,以其為集體主義的源頭。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處于截然不同的歷史背景之下。其根本差異在于他們是否面臨來自波斯的威脅。
柏拉圖執筆《理想國》時,雅典受到來自波斯的威脅,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因此,政治的第一要務是必須維持城邦國家的存續。
到了亞里士多德活躍的時期,馬其頓王國一躍成為管束除斯巴達以外的所有城邦國家的柯林斯同盟盟主,亞歷山大三世
征服波斯,不斷擴大領土。
也就是說,從時代背景來看,在亞里士多德之時,國家已經不再以生存為首要目的了。亞里士多德必須把國家作為一個超越單純生存要求,人們追求善也即是幸福生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思索適當的國家體制。比起柏拉圖的學說,我們也許會在亞里士多德的構想中感到更多共鳴,這也是因為亞里士多德的構想與現代社會的理念有所共振。
當然,如果我們把亞里士多德的共和制直接挪用到當今的全球化社會的話,顯然有失妥當。亞里士多德的共和制以奴隸制為前提,他認為國家是最好也是最后的社會團體的觀點也未必正確。雖然古今的共和制均被稱為共和制,但是亞里士多德的共和制與基于基本人權理念形成的近代共和制,在原理上是根本不同的。
本書最為寶貴之處在于,亞里士多德意識到人不滿足于單純的溫飽,人具有不斷追求“善”的本性,并在此基礎上構想政體。
要想思考政治之于人的根本意義,我們必須要首先明確人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因為政治并非自然發生的行為,而是人創設出的制度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