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十、道濟天下

——學通萬法為天下

中國人的哲學觀里有一種曠達的思想,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也是儒家最為重要的一個思想內容。這句話的源頭思想就出自我們要講解的第四章的內容。我們來看一下原文: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我們來看,這幾句系辭,朱熹在《周易本義》中,將此單獨作為一段,其理由是:“此圣人盡性之事也”。也就是說,該章前一段講究的是幽明、死生、鬼神等天地陰陽變化之道理,該段內容講的則是如何認識天地萬物的本性及其功用。認識到宇宙萬物的本來的規律法則,那么我們做人做事就有了“道”,一切都能“循道而行”,我們學易做人的功用與目的便達到了。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什么與天地相似呢?指的是我們學習掌握了真正的“易道”,能夠成為掌握天地規律的智者,那么這些做事做人的大法則就能與天地相似。這句話與開頭所說的“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相呼應。所以,能不能真正掌握“易道”,才是做事行動能不能與天地相似的先決條件。因為《易》是彌綸天地之道的,掌握了“易道”就能知天地之道,才能與天地相似,才不會違背宇宙自然的大法則、大規律,做人做事才能順利成功。所以,學《易》能讓我們開智,而且是開大智慧,能讓我們做事的境界與天地之道齊,自然不會與天地的規律相違背,那么也就會得到上天的眷顧與幫助。不違天地之道,就是與天地規律相和相順,這是人道。也是孔子所說“仁義”,不僅人與人之間有“仁義”,人與自然之間也有“仁義”。所以說,人們的道德行為目標及其善與不善之判斷標準,應效法天地,與天地相諧相和,是不能違背“和順”二字的。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首先,這里的“知”該作何解,有人解釋為“知識”,指易的知識可以涵蓋萬物,這種解法也不能說錯。南懷瑾先生解為“智慧”,與“智”相通,懂得《易》以后的人,智慧成就可以周涵萬物。相對來說,南先生的解說我還是比較贊同的。與上面一句順承下來,能掌握天地萬物的規律,能按自然規律行動做事,那么這樣的智慧可以周涵萬物,也就順理成章了。孔圣人寫這句話與儒家的教義一脈相承,儒家要求弟子讀書求知,就要“知天下”,也就是什么都要學會,不僅要在人格道德上高修自己,在技藝上同樣要做得完美,所以他教“六藝”,什么是“六藝”呢?就是六種技能,就是“禮、樂、御、數、書、射”。禮就是禮儀,各種社會禮儀,現在就是道德品質教育;樂就是音樂、詩歌、舞蹈等藝術方面的教育;御就是駕車,現在就是考駕照,操縱各類機器的執照;數就是數學、計算,現在也指會計業務;書就是寫各型各類的字、各類文章;射當然是射箭,現在就是會打槍了,操作各類武器的武力值要高。孔子把各種本領也叫“器”,學到了這些本領,我們也說這個人“成器”了。學到了各個方面的能力叫“藏器于身”,也就是你要擁有周乎萬物的能力智慧,你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一旦有機會社會需要,就可以出來有所作為,為天下眾生而建立功業。這叫“道濟天下”,所以,儒家的個人理想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只要修好自己,學好本領,就能夠為社會做貢獻。這里特別指出的是做事合乎自然萬物之道,就不會犯錯誤,這也是我們要修習易學的價值所在。

所以,儒家思想中“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我們學習傳統文化,首先要修養好自己,從小的方面來說,能夠“周乎萬物”,認識自然萬物之理,遵照規律辦事,做一個通達的人,也是一個自我成功的人。從大的方面來說,可以為社會為國家建功立業,服務于民眾,使社會大眾因你而得到好的生活,安居樂業,國泰民安。這是“周濟天下”。

宋儒說得好,我們學習這些東西,就是要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心量。人的心量真的是非常的廣大,可以與天地相似,可以量包太虛啊!可以“周乎萬物”。社會在不斷前進,文明在不斷進步,人們對自然宇宙的認識在不斷地加深,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沒有超越“易道”所提出的理論。易的思維、易的思想真的宏大無邊。孔子把它稱為學問的頂點,自有其道理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陵水| 新闻| 南雄市| 凤阳县| 墨脱县| 张北县| 富裕县| 建德市| 偃师市| 孝感市| 垫江县| 普格县| 龙里县| 佳木斯市| 江油市| 阜南县| 徐水县| 拜城县| 秀山| 余江县| 任丘市| 自贡市| 宜兴市| 尚义县| 乐陵市| 禄劝| 靖远县| 石泉县| 平遥县| 左贡县| 穆棱市| 洱源县| 昌黎县| 襄樊市| 天全县| 孝义市| 栖霞市| 波密县| 香港| 涞源县| 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