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系辭》:察動識變 贏得始終
- 徐丙昕
- 1808字
- 2021-01-08 19:45:30
十八、原始反終知死生
——生命的過程與意義
上次課我們講到“觀天察地知幽明”,今天我們接著講下面的內容,也是一句話,是一句包含內容極為豐富的話。構成一個主題就是:原始反終知死生。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原始反終”,這里的“始終”表示兩種情況,始,當然是開始,不過這個開始,是最初的一個狀態?!兑捉洝匪懻摰摹笆肌?,是一種初始,正所謂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就是太極初始階段,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是“道生一”的階段。這是探討宇宙自然的“始”,那么宇宙自然由最初的無,通過生發,不斷變化,直到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宇宙自然、日月星辰現象就成了“終”。從小的方面來看,這一刻是上一刻的“終”,這一刻又是下一刻的“始”。同樣的道理,我們探討任何問題時,都可以用這種方式來看始終。“始終”的情況解釋完了,那么,“原反”兩個字呢,是動詞,“原”有探源之義,“反”呢有“返回”之義。這句話可以譯成:追溯萬物的初始,推究也就是反求出萬物的終結。由此而了解到生死的根由或者說規律。
當然,這種譯文也沒問題,但《易經》思想表達的“生生不息”“無往不復”這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想卻顯示不出來了。這句話“原始”與“反終”,分別和下半句的“死”與“生”相對應起來,而不是和“生”與“死”相對應,由此我們知道古人寫文章用詞之嚴謹,一個順序都不能顛倒。這也是我們要解讀整句話的關節所在。
我們下面就談談“死生”的問題。什么是生死?這個問題宗教、科學、哲學都在探討,這是一個大問題,是人生探究的一個終極問題,易學也在探討??鬃訉戇@個問題,他在《論語》中又是如何說的呢?有人問孔夫子什么是死?孔夫子就說“未知生,焉知死?”活人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活著的時候應該怎樣做人還沒有弄懂,哪有時間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該為死人做些什么?他強調要先學會做人,學會怎樣活得有意義,這是根本,這些都還沒弄懂,還去考慮死的問題?下節我們還要談孔子怎么對待鬼神的問題,是和這個問題聯系在一起的。
宗教在解答“生死”問題,佛教“輪回說”與基督教的“原罪論”,其實都是為了教人如何“活著”,是為了教化眾生。當然,宗教教義是一個很大學問,我們不在這兒探討了。
中國文化中對待死生這個問題,就有圣人探討過,如大禹王,就是神話傳說中的“大禹治水”中的大禹,他就說過:“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把生死過程看成一次旅行,生就是來世上旅行一下,死就是回家?;丶倚菹⒑昧?,還可以再來世上玩一次。這也是“人從哪兒來,又回到哪兒去”的一種哲學思考。
再說易學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并沒有教化眾生的思想,而是把宇宙自然的規律本質揭示出來。就任一生命個體而言,始生終死,是一個單向不可逆的生命過程,但就天地間諸多不同形式的生命總體而言,生命過程,不僅有始生終死的陽明區間,還有始死終生的陰幽區間。這也是在上一講中說到的,“知幽明之故”。某些形式生命體的死亡,往往使另一些形式的生命體得以生存和延續;某些形式生命體的生存和延續,往往使另一些形式的生命體瀕臨死亡,甚至種群滅絕。這樣的實例,在天地萬物、包括人類社會中,是舉不勝舉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所以,易學中先要弄明白“原始反終”的意義,弄清楚了生命的本體或起源,就會審察生命至終極時,是如何向其對立面即生命的初始態轉化的。比如我們看生命體的四季轉換,春天是生命體發芽生長的時期,夏天是旺盛的階段,到了秋天就要結果實,到了冬天,就是舊生命體死亡,新的生命體開始孕育的時間了。接著又是從春天開始。這種反復循環,也有人解釋“原始反終”,認為是古人在收獲季節之后,在冬天舉行的祭祀活動,慶祝一年的終結,新的一年能風調雨順,這樣的活動叫“原始反終”。當然,這種說法也有一些道理。其實就是生命體的死生的轉化過程,這種轉化既可以是由低級向高級的轉變,也是易理所說的“否極泰來”,也可能是由高級向低級的滑落,也可叫“復反于初”。
關于“死生之說”,蒙培元先生在《北大學報》(2010年6月)中有個說法,我很贊同。中國哲學中獨特的生命智慧,即天人地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生命整體,它以生命創造為其根本的生存方式和性能,其中諸多不同層次的生命形式,它們相互依存,并在上述的兩個生命區間不斷地轉化。人類既是天地生命創造的產物,又是參與天地生命創造的主體。
好了,今天我們所講的“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就到這里了。這是一個很大的哲學命題,如果寫論文就可能要寫一本厚厚的書。在這兒解讀先就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