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系辭》:察動識變 贏得始終
- 徐丙昕
- 1709字
- 2021-01-08 19:45:29
十五、趨避有方
——占卜的原則與目的
這一講我們來把第三章最后一句總結來講解一下,前面解釋了卦爻辭,貴賤大小,吉兇悔吝等,那么,最后總結就是我們學易的目的是要為人生服務的,需要趨吉避兇,而在選擇趨避時是有方法的。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卦有小大”,在前面的講解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卦有吉兇,卦有順序,而無所謂大小,只有合宜不合宜之分。這里的大小之別,實際上是卦的吉兇之別。朱熹老夫子在注解這句話時,是這樣說的:“小,謂陰;大,謂陽”。也就是說他把卦分為陽大陰小,什么意思呢?在八個卦中,乾震坎艮為陽卦為大,坤巽離兌為陰卦為小。這種劃分方法,是和他的思想是統一的,他所宣揚的“綱常”文化,社會必須要有秩序,君大臣小,男尊女卑。當然了,在《系辭》第一章,開篇也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有尊卑就有大小,乾尊為大,坤卑為小。這也是所謂陽卦為大,陰卦為小的來源之一。
我認為卦之小大,是與吉兇相聯系,是根據上下文來推斷的。下句話是“辭有險易”,什么是險易呢?險是危險,是一種傾斜之象,易是平易,是一種平衡穩固之象,危險就是兇象,平易就是吉象。如果卦有了吉兇,那么卦爻辭就會指出這種吉兇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險易。這種險易不僅僅是吉兇兩種狀況,而是細分為九等,大致為吉兇悔吝四種情況。在前面的內容講解中,我們也說過四種情況是一吉三兇的狀態。也進一步說了這四種情況的循環過程。這就是“吉-吝-兇-悔”,周而復始的過程,也是人生成長的過程。
“辭也者,各指其所之”,這里的辭,就是卦爻辭,再解釋一下“之”,這里的“之”,不是我們學文言文中的虛詞,而是有實在意義的。這兒的意思是“到”“到達”。“各指其所之”的意思,就是那些占斷出來的卦爻辭,各自指出了所占人事的兇險或者吉易的一種趨向。也就是說,我們占卦的目的,就是要看占出的一種趨向性,是好的趨向還是壞的趨向,如果是好的趨向,我們該如何去做,如果是壞的趨向又該如何行動。若要在現實中化險為夷,就當常具善于補過之心及相應的行動,方能無咎。這是我們卜卦的目的,為了得到趨避之方。
下面我要說一說,占卜的一些原則。這個很重要,如果不知道為什么要占,怎樣去占,那么就很難達到趨避有方的目的。
首先要明白,占就要誠心占,這第一個原則就是:無事不占。有具體的事情,看事情的發展趨勢與結果,以便合理的應對,以達到趨避有方的目的。
第二個原則是不疑不占。有些事情我們已經明了其前后的因果關系,已經知道做下去的結果,也知道做與不做以及怎樣來做的各種結果。這就不需要占卦。只有事情讓你不明白情況,也不清楚發展的吉兇禍福,心中真的有疑惑,并且這疑惑不是通過理性分析就能知道的情況下,才去占卜。
第三個原則就是不誠不占。也就是平時我們講的“心誠則靈”,一定要心誠,才能打卦。《易經》在遠古時代,本來就是占卜之書。古人在用《易經》占卜的時候,是一件非常嚴肅認真的事情,要舉行整套儀式。齋戒沐浴,凈口凈手,焚香禱告,拜請神靈,整套儀式恭敬虔誠,讓心與意識都放歸到占的活動中來,才能得到準確的結果。所以在《蒙》卦中明確指出:“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誠心問卜,打出來的卦就是真實的,你不能一看打出來的卦不好,就再次打卦,甚至多次打卦,那么,這個卦也就不準了。
第四個原則是不義不占。就是說他想做壞事,也來占卦,看看做壞事的結果。比如看看這次打劫的結果會不會順利,能打劫多少銀子。這樣的事怎么占都不會好,《易經》道理明確告訴你了,叫作“積惡滅身”。同樣地,有人來找你卜問這樣的事,你不能幫他來占卜的,你還給他出主意,那你就成幫兇了。這叫引火燒身。
以上就是《易經》占卜的原則,所以說“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易經》是為大人君子出謀劃策的,不是為小人算計別人用的。我們學《易經》的目的,是為了明“易理”,什么是“易理”,就是宇宙自然本有的規律,人生也是這樣。要明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因果之理。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說明白了“易理”,便會開智,運用《易理》在我們的人生的方方面面,自然一切都會順利。何須再占卜打卦呀。這叫用《易》的最高原則叫“善易者不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