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辨識吉兇
——人生成敗三秘籍:辨吉兇、察細節、多反省
我們上面講了貴賤大小與卦爻之間的關系,今天繼續講解下面的吉兇悔吝與無咎的部分。這一講的主題就是辨識吉兇。原文內容:
辨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辨吉兇者存乎辭”,我們知道卦爻辭是對卦爻變化后可能出現的一種結果,也就是對變化產生吉兇的判斷。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一般來說,只要有變化,那么變化的結果就會有兩種:吉或兇。盡管吉兇的程度不一樣,有時吉兇小得我們沒有多少感覺。卦爻辭會把吉兇狀況提示給我們,同時也就告知我們如何去辨識如何去趨吉避兇,這也是我們占卦的目的之一。所以,卦爻辭是很重要的,大兇是告訴我們不能做,小兇是告訴我們如何規避,從而化險為夷。
“憂悔吝者存乎介”,首先我們要辨明一下“介”這個詞,在《周易》豫卦中六二爻中有“介于石,不終日”的斷語,這里的“介”就是邊界,介石就是劃分邊界而立在中間的石頭,既然是劃分地界,這條分界線就必須直而正,分界線如果彎彎曲曲就沒辦法劃分出來了。介石也必須不偏不倚,中正而立。所以,這里的“介”就有持中、持正的意思了。理解了“介”的意思,那么整句話的意思也就清楚了:煩惱、驕吝這些問題能做到持中、持正的態度就可以消除了。
當然了,“介”還有第二種解釋,這也是很多研易者傾向的一種解釋。介是微介、末介的意思,也就是細微的意思,也就是辨識細微中的差別。哪些事是悔哪些事是吝,同樣一件事,心中有悔,則改錯,事情就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如果心中是傲驕,則對細節變化沒有感知,那么事情就會向壞的方向發展。所以,很多成敗在于對細節的感知、對細節的把握,這將決定著最終的吉兇?;诹唠m然還未分吉兇,但如果細節處理不好,則會產生吉兇。
所以,公正客觀,把握細節則是我們處理事情的正確的態度,這樣做的結果帶給我們的將是吉,哪怕是兇,也會把兇的程度降到最低。
在這里再講一個典故,這個故事在中學語文課本中都學過,叫《扁鵲見蔡桓公》,是選自《韓非子·喻老》,韓非子要通過這個故事講清楚一個道理,就是諱病忌醫會致人死亡。扁鵲第一次見蔡桓公,就說:“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蔡桓公一句“寡人無疾”給回絕了。等扁鵲走后,還對下面的人說:“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過了十來天,扁鵲又見了蔡桓公,這次說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公還是沒理他,堅持自己沒病。又過了十多天,第三次進見蔡桓公,發現他的病已經到了臟腑里了,再不治恐怕有性命之憂了。結果桓公還是沒理他,對扁鵲的警告不當回事。再過了一陣子,扁鵲見到蔡桓公時,轉身就跑掉了?;腹械狡婀郑@個家伙不是每次見到我都嘰嘰歪歪地說我有病嗎,這次見了我怎么不說了,看到我活得好好的,沒臉見我了吧。他就派人去要問問他,要取笑他一番。扁鵲那是著名的神醫,自然不會像桓公說的,醫之好醫不病以為功。他還是對來人把桓公的病從輕到重發展情況告訴了來人,當病在肌膚的時候,用點按摩、熱敷就行了;病在肌肉里面的話,搞點針灸之類也可以解決;病在內臟里面的話,多吃幾副湯藥也能夠解決問題。但是現在,君王已經病到骨髓里面去了,這個地方我管不了,是由閻王爺管的,是“司命之所屬”,他要到閻王爺那里去報到了,我沒有辦法了。這個隨從就回去報告,蔡桓公還是沒有管。過了幾天,蔡桓公突然覺得身體很不好,渾身劇痛,派人去找扁鵲,發現扁鵲已經逃往別處了?;腹珱]幾天也就找閻王報到了。
在這個故事里,同時也說出另一個道理,那就是“憂悔吝者存乎介”,蔡桓公的病開始很細微,沒什么大病,若是他聽扁鵲的話,有悔過之心,事情很容易解決。結果他是以驕吝之心對之,還說“醫之好醫不病以為功”這類的話。最終釀成大病,不可挽回,成了滅頂之災。
最后一句叫“震無咎者存乎悔”,無咎,并非真的一點問題也沒有,其實,我們面對人生的成長過程,都是在犯錯、知錯、改錯中長大的。那么做一件事也是同樣,不要以為不存在問題,問題還是有的,只不過是大與小罷了。所以,我們要有驚懼之心,有悔過之心,要經常反問自己是不是盡力了,是不是真的做好了,是不是還能做得更好,要怎樣改正才能更好。這樣每天都要“三省吾身”,才能無咎。其實,《易經》中的這句話是我們成就“工匠精神”的最好座右銘。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堅持把細節都做到最好。
今天我們講了“辨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易經》里的這三句話教會我們如何辨識吉兇,如何識別細節以防患未然,如何時時反省自己,使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美好。